田宝宏
郑州市第九中学校长,教育学博士、高级教师
学校提供的不仅仅是读书的机会,也是个体融入社会的过程体验。学校就好比一方池塘,每个生命在这里各取所需,相互关照、共同融合,构成生机盎然的池塘世界。以郑州九中为例,我们在“中教育”观视域下基于理论与实践,立足课程和价值引领,依师生之本我生态重构学校生态,从创客教育区域空间打造提升入手,构建课程体系,变革学习方式,促进创客教育发展。
从“中”到“中教育”的研究
“中教育”是在对汉字“中”的起源、演变、发展的研究中产生的一种教育哲学。“中”字蕴含的思维方式和时空观对当前的教育改革与实践有很强的教育意义。经过多年的思考、实践和不断的论证,逐渐孕育和产生了“中教育”这一具有更多田野特征和学术独特性的教育观点和理论体系。
“中教育”是适当的教育、合理的教育、开放的教育、平衡的教育,是赋予教育更多哲学与文化底蕴和人文思考的教育。在“中教育”这一背景,我们在时空中努力穿越,逐步找到了“中文化”,体悟着“中哲学”,编写着“中课程”,规划着“中书院”,对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尝试从“理念识别、环境识别、行为识别”打造独特的学校识别系统,让哲学与文化引领学校生活的真正变革。
“中教育”的基本主张、理论框架
“中教育”主张教育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寻找最佳契合点的过程,力求使教育的诸要素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主张用联系、互动、发展的观点来重新审视教学情境中师生关系,注重教师素养、学生特质、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协调共生。
“中教育”主张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独特的生理和心理条件,要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之美。认为把每个人的特点都找到,这就是“中”。“中”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要找到每个人的独特性,因其材施其教。所以特立是真正的体现“中”,特立不是要求批量生产规范化的产品。“中”从这一点上来讲就是万物都要找它的点,找到差异、理解差异和尊重差异。
在“中教育”的视域下,教育者欣赏教育的内在价值,尊重差异之美的个性发展,注重交往、对话和意义的再构建,再次审视评价的真实性与过程性之间的关系,并且不断锤炼教师教与学生学,让教与学共同回归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真实的学科知识和个性发展的真实需要。“中教育”观,已成为郑州九中借助课程和价值实现学校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中教育”是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发展而来的,是一个兼具理论和实践的教育体系。它既有关于教育的哲学与精神层面的理论思考,也有实际操作层面的课堂形态的展现。如何把“中教育”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实践层面,是我们始终要考虑的问题,经过五年的实践,我们逐渐总结出“中教育”的识别与实践框架。
“中教育”的识别与实践框架是从上到下,从理论逐渐过渡到实践的过程,具体包括的内容为:最上面的屋顶为“中教育的理论主张及其主要观点”,主要包括“中教育”的概念的界定、基本涵义、哲学意义,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的表述等。
中间层的支柱为“中教育的三大识别系统”,主要包括“理念识别系统”的学校精神、校训,以及“一”“九德”的解释等;“环境识别系统”的楼宇名称、“书香、古典、园林、中原”特色校园环境等,还有生态大课堂构建的“本我生态”等环境;“行为识别系统”的学校“三种人”的行为,教师教、学生学的行为等。这一层,既有“中教育”理论的解释和描述,又联系到“生态大课堂”的一些课堂实践,因此,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底层的“生态大课堂”即为“中教育”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上的“课堂形态”体现,生态大课堂所有的实践,都体现了“中教育”指导下的理念指引、环境浸润和行为指导,这样共同来构成一个充满生机的“生态大课堂”。它包括“生态大课堂”的教师教、学生学和学校文化的孕育和生长等。
综上所述,“生态大课堂”是实现“中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最终课堂形态,“生态大课堂”的实践是“中教育”实践的最终落脚点和教育实践。
“中教育”实践路径——生态大课堂
“中教育”是追求教育生态的本真的一种体现。我们从“教育生态”和“本我生态”的角度来思考,探索“生态大课堂”的构建,以“尊重、唤醒、激励生命”为核心理念,用联系、互动、发展的观点来重新审视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关系,注重教师素养、学生特质、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协调共生。立足于“中教育”观,以“生态大课堂”构建为核心,坚守课程和价值引领,依师生之“本我”生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站在学校教师发展的维度上,我们通过与高校合作,在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中使教师获得有效的持续发展。“郑州九中博士后研发基地”与“河南省教育学博士后创新团队”合作,研究《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联合,定期到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课改专题培训,深入班级进行课堂观察,指导教学与科研,聚焦课堂研究及教师专业成长;课改专家、学科教研员,手把手指导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实施与评价;教学评价与诊断系统,数据驱动教学,针对性引发实效性,使教学插上科技的翅膀;学校三大发展处精心组织的“学历案”大赛、“微课”大赛、“一师一優课”、班主任论坛等活动,为老师搭建一个又一个展示专业发展水平的交流平台,一批批青年人成长为业务骨干。
立足“中教育”,我们推进创建学科课程中心的新举措,核心在于促进学科课程发展,做好国家课程校本化,围绕学生发展做好课程发展。立足“中教育”,我们培养能够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人,这就意味着不能把今天的教育简化为“育分”的过程,而是要努力让分数更具质量、更具个性。这个过程是尊重差异、各放光芒的过程。立足“中教育”,借助学生社团,打造出具有九中鲜明特色的学生学。郑州九中所创设的独特校本课程《“精一执中”学生领袖潜力唤醒课程》,历时近五年研发,自诞生至今,已经借助亚太青年学生领袖大会(APYSLC)这一国际会议平台,使海内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1000名优秀青年学子获益。三年来,来自亚太地区的众多青年学生,齐聚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中学,围绕“中”“领导力”和“潜力唤醒”,以互动的方式参与课程,在突破局限、发掘“本我”潜能和优势的同时,不仅看到了自己身上更多的“可能”,而且在潜意识里更具“中文化”气质,习得了更多“价值中立,和谐正中”之“中教育”哲学思想。
从“中书院”到创客教育
走进郑州市第九中学,这里有“中书院”。书院既是教学机构,又是学术研究机构。中书院这一独特的中文化创客区域空间,既包含得中楼、养中馆、正中园、惠中廊、致中堂等特色中式楼宇建筑群,又特指“考古与发现”馆、海航创客空间和四大创新实验室。
“考古与发现”馆有:古希腊和谐之美、古罗马理性之光、汉唐信仰之力、纸之传·承、布之工·艺、木之器·用、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民族魂魄之黄河文明、执中致和九个模块。各模块单独成立,模块化实现方式,非线性相互关联,学生依据需要可以进行改变、替换、互为组合,创意工作室和未来展厅穿插其间,使创客空间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实现“看·听·读”“技艺和创意”“生活和行走”六种能力的综合提升。这样,依托“中书院”里的一个个创客区域空间,我们不断审视“中教育”的观点和内涵,欣喜着实践体验赋予学生精神上的种种启迪,坚定了“中教育”的坚实信念。
立足于“中教育”观,我们不断追问“拿什么与孩子们交往”,如何“改分数交往为特长交往”。我们认为社团是有思想的组织,在搭建高品质的社团活动中,我们把更多教育意义浸润到过程中,那“一拳一腿”都是个体本我之真实体验,这一切既是“规则、尊重、理解、容忍”意识的唤醒,也是“成全、合作、创新、未来”能力的提升。
立足于“中教育”观,我们让教师教和学生学相映成辉。“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正努力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万物皆流,生生不息。在变化发展的万物之中,促进人的发展,使之向善明德,是一个孜孜以求、没有终极、不断问中寻中的过程。教育若能“时中”“正中”而“执中”,便可以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各适其天”,这也许就是“中教育”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