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凤亭 陈涛
[中图分类号] S8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276-01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波状热、地中海驰张热等,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可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及畜牧业健康发展的人畜共患病。笔者就布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应防控措施作简要论述,供参考。
1 布病流行现状
1.1 布病在人类间的发病现状
近年来,人布病流行有逐渐扩大趋势:全世界人患布病每年新增病例高达五十万余例,仅我国2015年,新增布病五万七千多例,河南省2015年新增布病达5742例,这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2 布病在动物间感染现状
布病易感动物较多,目前已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布菌有6个种,19个生物型,仅在我国已分离到15个生物型。据调查,羊、牛布病平均个体阳性率分别为2.57%、2.29%。羊、牛平均场群阳性率分别为11.94%、19.57%。由此可见,平均个体阳性率和场群阳性率都较高,且呈攀升趋势,这对畜牧业健康发展极为不利。为防控布病蔓延,农业部、卫生计生委联合印发《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文件,把我省动物布病防疫纳入国家强制免疫序列。
2 布病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
2.1 动物间布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2.1.1 易感动物
经调查发现,易感动物较多,高达60多种。我国羊、牛、猪、鹿最易感,其次是犬。动物易感性隨性成熟年龄接近而增高,雌性动物较雄性动物易感。
2.1.2 传染源
主要是布病患病动物及带菌动物,尤其是感染的孕畜,其流产及分娩时随产排出物携带大量布菌而造成污染,传播本病。另外,发病或带菌的野生动物也可作为传染源。感染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也可交叉感染,如牛羊混圈造成羊种布菌、牛种布菌交叉混感.
2.1.3 动物布病传播方式及途径
布病既可水平传播,又可垂直传播;既可直接传播,又可间接传播;可经呼吸道、消化道黏膜、损伤甚至未损伤皮肤感染。可见布病传播方式多,传播途径广。另外,吸血昆虫也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2.1.4 动物布病流行特点
在动物界布病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产仔季节。新疫区及初次怀孕感染动物主要表现为流产,老疫区及流产后再次怀孕动物主要表现为胎衣不下。
2.2 人类布病流行病学调查
2.2.1 布病易感人群
人群对布菌普遍易感。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流行严重,主要为羊型、牛型和人型;两广地区主要为猪型;内地多为牛、羊型,城郊多为奶牛感染。
2.2.2 人布病传染源
我国人布病传染源主要为带菌或患病羊,其次为患布病或带布菌牛、猪。
2.2.3 人布病传播途径
牧民或兽医为患布病妊娠动物接生幼仔为主要传播途径。另外,剥牛羊皮、屠宰病畜、剪打羊毛、挤乳、肉类加工等均可经皮肤黏膜受染。进食生鲜乳及其制品、未高温熟透的肉制品,可经消化道传播。实验室人员常可由皮肤、呼吸道黏膜、眼结膜感染布菌而发病,潜伏期可达10-50天。
2.2.4 人布病流行特点
人布病流行由职业倾向,属职业病。与动物常接触的牧民、兽医、防疫人员、动物实验室人员等为高危人群。处于性成熟期的青壮年比幼年及老年者易感。对人而言,羊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牛是主要传染源,猪是散发性布病传染源。人有80%~90%为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者多为皮毛加工人员及实验室人员。布病人传染人水平传播的病例很少见到。病愈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种布菌间有交叉免疫,再次感染后,发病者有2%~7%。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感染而获免疫。
3 布病防控
3.1 动物布病防控
3.1.1 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严格按照防疫法落实检疫措施,定期普检、复核,淘汰阳性动物、扑杀确诊布病动物。对发病动物及相关物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生物安全处理规程和无害化处理规程防控。
3.1.2 切断传播途径
坚持自繁自养,严格执行检疫、疫情监测,发现疫点积极响应封锁、消毒、扑杀,对病害动物及病害动物产品进行生物安全和无害化处理。
3.1.3 保护易感动物
国家已把动物布病纳入强制免疫,应科学保质保量完成动物防疫。我国现多采用S2和M5活布菌苗防疫布病,必须树立预防为主的方针。
3.2 人布病的防控
从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方面做工作。多途径进行布病防治宣传教育,加大职业人群培训力度。自觉遵守“八不要”防病措施:不买卖病畜;不私屠乱宰;不吃病死羔羊肉;不喝流产母畜奶;不往家牵自留畜;不在村里设畜圈;没事不到畜圈去;学前儿童不摸畜仔。相关职业人员加强自我防护措施,做到消毒措施、质、量三到位。相关畜主应按防疫法规定积极主动科学地进行动物布病防疫;有关部门按规定严格监管畜产品质量,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卫生安全;相关职业人群树立布病防控意识,佩戴相应防护装备,科学规范操作。常在高危地带工作的职业人员,建议注射人用布菌苗防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