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韬++易江
摘 要:本文选取仙女山台站2009-2013年地电场观测数据,对其中出现的各种常见干扰变化进行了简单梳理和阐述。针对已知的干扰情况,2014年对台站地电场观测场地进行了重新选址,并安装一套新的地电场观测系统。新址地势较高,很好的解决了原址地势低洼较易受潮和人为干扰问题。目前新地电场仪器观测数据质量良好,通过新旧仪器对比观测,逐步发现和解决各种干扰问题,确保数据稳定、可靠、连续。
关键词:地电观测;干扰因素;异常识别;仙女山台站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07.206
1 台站地电场介绍
仙女山台站地电观测始于2008年10月,场地位于武隆县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深腹部,地处喀斯特区域,熔岩发育(多有漏斗型空洞或怪状石灰岩),水分及导电离子易流失,土壤偏碱性,地电阻率高,终年湿润、多雨、雾大、多雷击,海拔1810m,夏季平均气温24℃。观测场地地势平坦开阔,观测环境良好,无明显干扰。观测仪器为ZD9A—II型数字地电仪,采样率为1分钟,电极布设如图1。地电场外线路使用2.5mm2铜芯电缆,铺设方式为穿塑料管埋地,埋深为0.5-0.8m;导线电阻<20Ω/km,外线路对地绝缘电阻≥800M?。电极采用Pb-PbCl2圆柱形固体不极化电极,尺寸大小为25.0/2.5(cm),埋深2.2m。
2 资料质量
通过对同一测向不同极距的测道数据在时域上进行相关分析,计算相关系数来衡量在同一方向上的不同测道数据变化趋势,若相关系数不高,表明测区可能存在干扰或测量装置存在问题。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其中和为两个测道的分钟测量数据,和为其对应小时均值数据。
(1)
由公式(1)计算2009-2013年台站地电场三测向长短极距观测数据的相关系数结果(如表1)可见,观测系统刚投入运行时,相关系数良好,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电极老化、线路老化等原因,相关系数下降幅度增大。虽然2012年对地电场进行了全面的线路检查,并用沥青对地电场信号线接头处进行了绝缘密封处理后,相关系数有所回升,但2013年数据质量仍然继续下降。
3 干扰分析
随着“十五”数字化仪器的普及,儀器灵敏度和采样率得到提高,观测数据中的其它信息如降雨、雷电、工频干扰、季节变化和震前异常信息等记录也随之增加,通过对台站地电场观测数据的整理和总结,发现主要干扰类型有:
①磁暴干扰。磁暴干扰是地电场观测中比较明显的干扰因素[1]。通常为全球性的强烈地磁场扰动,地球外部磁场变化会引起相应的大地电场变化,磁暴时地电场会记录到信号幅度大、频率高的剧烈扰动变化。磁暴异常的特点为地电场的六个测向都同步观测到形态相似、幅值也很相近的异常变化曲线。
②雷电、降雨干扰。台站地电观测场地附近有洼地和深坑,雨季时积水严重,造成数据形态异常[2]。同时附近还有输电线路,电极接线处易受雷击。2012、2015年分别进行了防雷改造,增加电源避雷器和信号防雷器,并在接地模块和水平接地极四周敷设物理降阻剂,情况有所好转。
③电极极化。电极为地电场观测的探头,是观测系统中的关键部件,电极好坏直接决定了观测数据质量的好坏。台站地电场虽采用Pb-PbCl2固体不极化电极,埋深2.2米,但由于观测场地的复杂环境和台站终年湿润多雨的气候,电极实际寿命大打折扣。电极极化后,电位开始变大、稳定性变差,数据呈现单向漂移。
④人为干扰。近年来,仙女山旅游人气越来越高,人流量加大、景区各项基础建设施工、汽车或观光车经过,造成台站地电观测受到影响,数据呈不同程度的突跳和尖峰。
⑤线路接触不良。台站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易造成塑料老化,加之气候湿润水汽重使得金属容易生锈,以致线路接触不良。通过对信号线接头重新进行绝缘处理,并用沥青进行密封处理后,数据质量有所回升,但并未彻底解决问题。
4 总结
仙女山台站地电场初建时观测系统良好,能反应真实的大地电场正常日变化,能清晰的记录磁暴,长短极距的同步性也较好。随着时间的推移,电极线路未得到良好保养,电极极化、线路老化等问题日益凸显。景区人流量的增加和各种景观建设工程施工,使得地电场数据经常出现突跳、台阶、漂移和毛刺等现象。
参考文献:
[1]史红军.地电场观测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分析[J].东北地震研究,2009,25(02):54-55.
[2]郭建芳,周剑青,佟鑫等.地电场观测中的干扰分析[J].华北地震科学,2011,29(04):39-40.
作者简介:罗文韬(1991-),男,云南昭通人,本科,主要从事地震监测及运行维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