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

2017-04-10 17:36杜丹
早期教育(家庭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死亡儿童家长

杜丹

家长提问

老師您好,我女儿今年4岁,寒假期间,我带她回老家看望了重病在床的曾祖母,也听亲戚们谈起了春天刚刚过世的曾祖父。有一天晚上,她一个人呆呆地坐在床上,若有所思。我走过去问她:“宝贝,你在想什么呢?”她神情凝重地抬起头,断断续续地说:“妈妈,如果明天,你死了……我就,就,再也没有妈妈了……”说完眼圈就红了起来,“我会一直坐在床上,伤心地哭……”话音未落,泪水就像小珠子一样从胖胖的小脸上接二连三地滚了下来。我连忙伸手过去帮她擦拭,擦着擦着,自己的眼眶也禁不住变得热乎乎的。请问,这种时候我该如何回答她呢?

杜老师解析:

“死亡”对于成年人来说,伤感又略带禁忌,大概是因为它伴随着“永恒的失去”。对于儿童来说,许多短暂的失去都是无法承受的,又怎样能让年幼的他们走近这个话题,不回避,不恐惧,最终能够客观而坦然地看待这段生命的必经之路呢?

首先,孩子对于死亡的认知是伴随年龄、社会环境和成长阶段不断完善的,尽管找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答案需要很长时间的求索,但这些聪明而敏感的小生物却从很小的时候就能意识到“死亡”的存在—公园里花草的枯萎,家庭里宠物的离世,童话故事中吃了毒苹果的白雪公主,超人电影里被打败的怪兽……这些都是在孩子身边随处可见的“死亡”。然而,这些例子有时又会带来疑问和困惑—“花草死了,来年又会重新长出来,所以人死了,过一段时间也还会活过来?”“白雪公主吃了有毒的苹果,小矮人以为她永远地睡了过去,可是王子来了,拿出了苹果,她就不会死去了?”“家里的小鱼,只在鱼缸里住了几天就病了,又过了几天全都死掉了。所以死亡也是会传染的吗?人生病了很快就会死了吗?”一方面,这些现实生活里的例子是和孩子进行有关死亡讨论的很好的切入点,而另一方面,去掉虚构或缺失的成分,委婉地向孩子道出生命流逝的真相才是家长最终要传递的信息。很多时候,由于儿童对各种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尚未发展完善,家长又担心会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带来过多的负面影响,而选择一笔带过或是绝口不提。殊不知儿童本身是极好的观察者和理论家,他们可以很容易地体察亲近的人或环境当中的情绪变化,并试图与其后发生的事件建立联系,从而创造出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死亡理论。但是这种模糊而原始的结论往往伴随着压抑、迷惑、孤独感和无法言说的恐惧。如果家长在这个时候能够洞悉孩子的疑问,给予恰当的引导,会极大地帮助他们对人生这个即将反复出现的“艰难话题”有更好的准备。

研究证明,影响儿童建立死亡概念的两个关键因素是发展阶段和个体经验(环境、种族、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和个人看世界的方式)。其中儿童在不同年龄的心理能力发展又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具体来说,学前儿童经常会把死亡看作是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一个暂时可逆的现象,儿童电视和卡通连环画等媒介经常会加深他们这种概念。在5-9岁之间,许多儿童已经开始意识到死亡是永恒的终结,以及所有生命最终都会面临死亡,然而,他们依然认为死亡与己无关。在这个阶段,儿童通常会把死亡拟人化,比如联系到骷髅、僵尸、死亡天使等,有时还会因此而做恶梦。从10岁到青少年时期,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也将会有死亡的那一天。有些人因此展开了关于生命意义的追问,试图通过建立哲学体系增加自己对死亡的控制感。而个体经验则为上述时间轴加入了灵活的变异性。相同年纪的孩子,由于生活经验和个体性格的不同,在处理和表达情感方面也有着各自不同的节奏。一些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可能自发地询问起关于死亡的问题,另一些孩子可能要在稍大一点的时候,在生活事件的激发之下才会产生疑问,还有一些孩子可能从来不会正面地谈论起这个话题,却在游戏玩耍中体现出来。不论孩子如何处理与死亡有关的问题,家长都要及时倾听他们的需要,平静而客观地给出适合他们发展阶段的反馈。

与儿童谈论死亡是件很具挑战性的事情。他们的年纪决定了他们需要短小精悍的答案,晦涩冗长的言论只会让他们更为困惑,使用身边具象化的例子则会有很大帮助。美国的EarlGrollman博士曾经推荐,使用功能性的语句,比如“人死后将无法思考、说话、呼吸;动物死后将无法吃喝、奔跑、发出叫声”等,会更有助于孩子的理解。很多时候,儿童面对首次接触的信息无法完全消化,因而很难立刻确定理解与否。有时他们会在事隔数日以后重新提起同样的问题,这是因为他们需要反复地通过提问与解答确认自己的观点。同时,儿童把死亡从一个对象泛化到另外一个对象也需要经历很长的一段时间:理解了小狗会死的孩子可能并不能理解家庭成员的去世。一个孩子可能同时看到亲人离世和旁人在哭泣,却无法在两种现象间建立起因果的逻辑联系。有的时候理解儿童的提问对大人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比如当孩子说:“妈妈你也会死吗?”家长可能更容易给出直接的“会/不会”答案,而忽视了儿童当时可能更关注的是与妈妈的“分离”而不是“死亡”。在回答的时候,除了给出肯定的答案,更要对孩子保证在死亡以前漫长的过程当中他们并不会与妈妈分离。

面对您孩子的问话,建议您可以这样回答:“亲爱的宝贝,我们每个人有一天都会死去,就像我们都在某一天诞生在这个世界上一样。但是那一天距离现在还很远很远,你和妈妈还会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一直在一起。即使有一天我们看不见对方,我们的心里也还会想着彼此,脑袋里也还会响起彼此的声音。就好像我们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相隔这么远,却依然彼此相爱。”

猜你喜欢
死亡儿童家长
家长错了
留守儿童
家长请吃药Ⅱ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六一儿童
犯错误找家长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

早期教育(家庭版)2017年3期

早期教育(家庭版)的其它文章
神奇的“豆腐花”(上)
理发狮
兔子的理想
花草时光
我爱我家
亲子阅读中的回答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