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湘智
智库发展实践充分证明,智库间的竞争是研究质量的竞争,也是内部运营机制的竞争。缺乏科学精微的内部治理,再优质的要素资源也难以转化为高端成果。总体来看,当下我国智库的运营还较为粗放,运行成本偏高,资源匹配不佳,精益管理待加强,加快实现运营现代化已刻不容缓。
智库因公益性和公共政策研究的属性而与咨询公司边界分明、不可混同,但商业咨询公司在长期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倒逼出一整套先进的运营体系,对我国智库运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学高效精干的运行效率
咨询公司非常注重诊治自己身上的“管理病”。世界头号咨询公司麦肯锡的一个重要文化就是“以最快捷的方式,以最少的时间和资源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尽力把客户付费时间效率最大化。
发展战略方面,咨询公司也有着精准明晰的功能定位,“只接受客户需要并且做自己能做好的业务”。众多咨询企业就像蜂巢一样各安其位,在细分领域各自深耕,“功能专业化、行业专业化与区域专业化”有力支撑了咨询业开展。
咨询公司内部始终保持着健康的淘汰率,对运营成本也有很精到的控制。高级咨询师必须确保咨询项目的数量和盈利能力。人员的杠杆系数、生产率、利润计划、使用利润的决策等都有专门的评估模型。当前,在员工劳动时间和服务收费标准有限的情况下,纷纷通过创新开发、自我教育、存量整合等来销售新颖高端服务。
对于智库来说,要进一步强化功能的主线意识、生存的危机意识、运作的市场意识,尽可能压缩行政人员编制,切实建立能上能下机制,不断优化分工协作体系,有力杜绝管理中的“懒、散、弱、穷、乱”。
学内容为王的质量坚守
咨询界有一句名言:“做出一个咨询品牌需要一群天才踏踏实实地干上至少20年。”从1998年开始,国际咨询公司不断自我加压,深度践行“质量管理”,既重视任务合同的获取,更重视项目实施流程的质量控制,将“自检、互检、抽检”贯穿于服务全过程。
在产品结构上,能够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核心产品+期望产品·增值产品·潛在产品”的“1+3”结构化服务。通过“个性化的服务行为、多样化的服务过程、定制化的服务结果”,给顾客创造差异化、高附加值、能引起共鸣的优质服务。
在质量约束上,注重用业绩提升说话。许多咨询公司都奉行一个咨询质量的衡量标准:带给企业的价值产出必须在咨询费用的3倍甚至5倍以上。
在服务考核上,咨询公司也有很高的要求。如北大纵横员工的绩效评价采取360度考核法,由客户、上级、同事三者对员工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成果打分,奖优罚劣,泾渭分明。
智库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集中精力进行内容建设,以成果导向规范行为与规程,在不断预测需求、满足需求、引领需求中凸显价值。
学客户至上的服务意识
把服务做到极致,给用户带来最大价值是贝恩、普华永道等国际一流咨询公司坚守的价值观。贝恩把提高客户经济价值作为自己的使命,致力于为客户击败竞争对手和争取更多的回报率。不少咨询公司不但能很好地满足客户的当务之急,还尽力满足客户尚未想到的潜在需求。
为体现对客户的责任,很多咨询公司都采用著名的“客户满意度模型”来评估。咨询任务结束后,由用户按照“咨询过程无不利影响”“按预算、按时完成咨询任务”“任务行动承诺兑现”“咨询报告质量”“交流、支持、指导”“咨询效果”“达到意外效果”七个层次分别打分,未达到满意分数将立即整改,直到满意。这种每一个细节淋漓尽致体现服务的精神,使不少咨询公司收获了可靠的顾客忠诚度,“回头业务”普遍占到总收益的75%~85%。
我国智库尤其是体制内智库,要进一步克服身上的“官气”与“娇气”,以为人民做智库的使命担当,自觉在提供优质真诚的服务中赢得声誉,坚决杜绝“忽悠式”签约、“视察式”调研、“拍脑袋式”研究。
智刃无锋,何以争锋。好的运营机制就是智库的“锋”,是智库从价值链低端走向高端的利器。中国智库背靠政府和体制大背景,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再有科学的运营理念与运营技术,我国智库面貌必将出现脱胎换骨的变化。
(作者单位:湖南省社科院国家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