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雅琼?赵惠娟?唐建强?邬建青
〔关键词〕初任教师;心理成长;研究现状;成因;对策
一、初任教师心理成长的研究现状
目前,在学术领域并无对于初任教师的明确定义,通常指刚踏上教师专业岗位(教龄在三年以内)且未完全适应教学工作的教师群体。教师发展理论研究者卡茨提出的教师成长过程阶段理论和费朗斯·傅乐提出的关注点逐层迁移理论认为,初任教师尚处于1~3年的求生存阶段,关注点集中于自身发展[1]。这一群体的心理成长是伴随角色转变而产生的动态心理历程,能够直接影响教师的职业发展甚至师资流向。它通常产生于意识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是主体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具有持久性、整体性、秩序性、不可逆性等特征[2],这些变化有助于教师心理承受和调适能力向更高水平过渡,并在潜意识中指导行为。心理成长是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中,教师教育焦点主要集中于教师教育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教师的心理发展并未得到相应程度的重视。相关理论研究局限于在学科领域探索心理发展和心理适应的规律[3]。研究对象也大都集中于青年学生群体,对于教师的心理成长关注异常匮乏,具体到初任教师更是少有涉及。同时,作者在教学实践中观察到,多数初任教师对自身的认识和关注缺乏理论基础,如果产生心理问题,直接阻碍职业发展。更甚者,由于心理成长问题被忽视,直接导致初任教师身处教学一线,面临复杂形势时心理素质严重下降,甚至产生心理问题。
二、初任教师心理成长的现状与成因分析
初任教师心理成长问题的原因与教师所处环境与自我调节能力有关,产生问题的原因涉及教师个人自我期望水平的差距,资源利用能力,从业动机的匹配度以及评价机制、社会环境等方面。
1.自我期望水平的差距
初任教师往往在入职初期怀揣理想,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容易评价过高,对于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估计不足,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或者对于目标的拆解不够具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手足无措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偏离预期,这些都会使其产生挫败感,如果尚未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就可能导致在困难面前全面否定自己并引发心理焦躁等问题。
2.从业动机与职业匹配度影响
健康的从业动机利于培养稳定的专业情意,有利于树立积极的职业理想,有利于发掘深层的成就动机。兴趣是教师早期职业选择的动力基础,具有不稳定性,如果没有纯粹的从业动机将這种兴趣稳定下来,便无法培养职业的忠诚度。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等人在以成就动机理论为核心的激励理论中认为,成就动机能够激发人的挑战性,在行为上通过克服障碍引发成就感,影响行为效果。因此,教师需要认可自身工作的价值与意义,产生强大的内驱力[4]。很多年轻教师在早期没有端正从业动机,也没激发出成就动机,遇到压力和挫折时容易动摇从业信念,在心理成长过程中遭遇挫折。
3.初任教师资源利用能力严重不足
如同人的物质生活需要自然资源一样,人的心理发展也需要资源,并且需要包括社会、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的复合资源[5]。初任教师从业初期会遇到很多职业发展困扰,在从教经验、资料利用、人脉关系等方面都会有一个适应期。初任教师受困于认识局限和人际障碍,缺乏利用隐形资源的能力,甚至意识不到现有的资源。困扰累积造成心理问题的萌芽,如长期得不到缓解和释放,容易造成自信心缺失,认知偏离,人际交流障碍,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
4.培养评价机制的相对单一
教师教育长期存在培养模式封闭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弊端[6]。目前教师的职业培训中很多课程还是依据学术性和专门性设计,教育重点在理论性培训,对于教师的评价也局限于教学能力的考核,对于教师的内化能力和心理成长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将这种心理成长默认为教师个人的独立任务,直接造成教师不能正确认识个人心理成长的重要性。
5.社会环境对教师要求日趋复杂化
当前环境下,我们面临着社会体制转型,观念不断冲击碰撞,价值观多元化的大趋势,社会对人才的定义和要求不断变化,“互联网+”的时代下,信息总量急速膨胀,教育效益与评判标准不断调整,教师的角色与职责受到空前的冲击和挑战,传统的师德权威逐步向服务型职能转变。初任教师在从业过程中的感受会与入职前的预期产生较大差异,遇到的实际案例可能会对教师的教育信念造成冲击,如果不能迅速调整心态进入角色,在面临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的质疑时就有可能引发由职业性质带来的不适应感,引发心理问题。
三、多方协动,共同促进教师心理成长
1.发挥主观能动性,重建自我认知
教师成长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这主要取决于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一个人越有自我意识,就越能够变得既有自发性又有创造性[7]。因此,初任教师需要重建认知,辩证地看待职业发展过程中曲线式上升阶段或者停滞阶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价值观。青年教师尤其要正确对待涉及职称评定、荣誉奖励等教师评价机制,不断端正自己的从业动机,将专业情义逐步升华为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正确认识职业角色对教师人格的要求,准确自我评估,遇到挫折不断自我对话,学会悦纳自我和他人。顺应时代要求,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育理念,重新定位自身角色,树立开放、民主、高效的教育观念,培养专业技能以外的综合素质。
2.学会及时反思,探索能力发展区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和自我改造[8]。初任教师往往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储备,但在教学实践中缺乏经验。一线教学中蕴藏大量的缄默知识和实践智慧,需要教师发挥教育机智并及时反思。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9]。反思是一种主观研究活动,建立在反思主体的个人知识和思维意识基础之上,反思成果因主体不同而不同,通过经验与思维的相互作用,使得隐性缄默的知识逐步明确,感性的反应趋于理性的反馈。
3.营造有利于教师成长的外部环境
教师心理成长的过程依赖于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的共同努力,是一项牵涉到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首先,在社会体制层面,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在当前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下支持教师职业威望,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尤其在农村地区应该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的基本待遇。其次,发挥学校对教师心理健康建设的阵地作用。一方面要建设更加公平、透明的教师生存环境,规范管理教师考评制度,减少人情因素对于教师晋升的阻碍。学校行政管理过程中要深刻理解教师的实际需要,提高教师的心理满意度和职业忠诚度。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教师的角色意识培养,明确教师的职责与要求,帮助教师确立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方案和合适的个人奋斗目标。
4.掌握科学调适方法,合理舒缓心理压力
初任教师在工作初期会遇到来自自身和外界的压力,需要进行自我合理调适,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自我和周圍世界。教师自我的心理调节首先要正视自己的心理状态,要对压力有明确的认识和接受态度。教师的职业劳动特征是周期长,见效慢,过程复杂,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情绪管理能力和坚韧的意志力,认识到在入职初期出现心理压力是普遍现象,而非个性的弱点和能力的不足。通过学习心理成长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释放压力,加强积极的自我暗示,逆境下不断自我激励。同时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教学工作之外培育健康的业余爱好,例如通过体育锻炼调节不良情绪,增强有序的自我维护。
四、结论
初任教师的心理成长是通过主体的各种实践活动实现的,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影响因素涉及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为了促进初任教师的心理成长,应针对影响因素采取合理的应对办法,在提高教师内在调适能力的基础上,要加强外部环境的多方促进作用。逐步将单一注重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办法转变为关注教师整体发展的评价机制,建立教师专业素养、教育技能、教育科研能力、人格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模式,促进初任教师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D.C.Berliner. The Development of Expertise in Pedagogy,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 for Teacher Education. New Orleans,la.,February 17,1997.
[2]张劲.心理轨迹的探索——大学生心理成长阶段的特点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1995(6):118-120.
[3]樊富珉.我国团体心理咨询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清华大学学报,2005(6):49-52.
[4]王邦佐,陆文龙.中学优秀教师的成长与高师教改之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5-54.
[5]葛鲁嘉.心理成长论本——超越心理发展的心理学主张[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5-7.
[6]赵昌木.教师成长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
[7]岳欣云.迷失与回归——试论教师自我意识对教师生命发展的作用[J]. 当代教育科学,2006(8):11-13.
[8]Ross,D.D. First Steps in Eloping: A Reflective Approach.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40(2):22-30.
[9]Posner.G.J. Field Experience: Method of Reflective Teaching. New York: Longman,1989,22.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一中学,杭州,311100)
编辑/杜文姬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