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摘要:影片《生命之树》运用独特的电影拍摄技巧,构画了一副具有诗意韵味的画面,充分表达导演泰伦斯·马里克对生命方式的两种更深层次的思考——自然、圣洁。巧妙的渲染了人生活当中的真、善、美,令这部影片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生命真谛; 自然;圣洁;艺术价值
电影《生命之树》讲述了生活在美国上世纪50年代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家里有三个儿子,其中影片主要以大儿子杰克的个人成长历程为主线,通过杰克对父亲家庭式专制的憎恶,到对母亲慈爱温柔的尊敬,以及最后弟弟因战争失去年轻生命而惋惜和感伤等。这一系列对家人的情感,进一步让他感知生命的真谛,寻找生命中种种情感的疑惑。他所找寻的疑惑点不仅找寻的是弟弟的灵魂,还有他对生命自由的一种追寻与渴望,更有他对生命充满真爱的一种真诚向往。恰恰正是因为杰克他对人生生命的这种种更深层次的思考,揭示了影片的主题:生命的两种方式自然和圣洁。
一、在艺术创作中对科学价值的追求——求真
影片导演以一束恰似将要迸发的生命光束强烈的展现在观众眼前。而火光呈现的那一霎那杰克便随之说“兄弟,母亲,他们把我带到了你们的门口”这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旁白辅之以强烈冲击力的画面将影片开头结构蕴意的塑造更加完整而独具象征义。因为杰克所提到的这个门口,不仅是单纯象征着世界的门口,还有生活的门口,生命的门口,一个自然圣洁的门口,一个强烈如火的世界,一个熠熠生辉的世界,一个将要喷薄欲出的生命体。而这个生命也将影片这团恰似胚胎的火焰把整个生命的孕育过程淋漓尽致的给展现出来,进一步诠释了生命的真谛,演绎了生命孕育的过程,富有深层次的科学价值追求:真。而当这束火光随着杰克旁白的慢慢逝去,也就意味着一个新生命诞生了,并来到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逐渐地将影片主题得到绝佳的深化与诠释,为影片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调。
二、在艺术创作中对宗教价值的追求——求圣
在影片开头导演巧妙运用影片中“母亲”的一段旁白,充分体现了导演在艺术创作中对宗教价值的完美追求:圣。其中杰克的母亲这样说到:“人类心灵通过两种方式去感知生命,归于自然,以及感恩。你一生中将选择你感知生命的方式……对一切蔑视、厌恶、遗忘等劣性的宽恕……而自然的意义却在于其自在随性之本源,感谢主的恩赐,并使其他人与自然之物也能够感受这种博大的本源……即使全世界都沐浴在阳光之下,真爱环绕着时间万物,他们教导我说怀有感恩之心的世人,总会好人有好报的,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以诚相待”。而母亲的这段话不仅体现了母亲对世间万物的慈爱,也展现了母亲博大的胸怀,以及对生命乐观的态度,对待生命的一种纯洁之心和仁爱情怀。而导演正是利用母亲这种对待生命的高贵品质:求圣。进而用母亲的温柔善良去抚平杰克受伤的心灵,让他消磨掉对父亲独裁的憎恶。从而让杰克一步步在母亲的感化下逐步了解生命的真谛,找到解决生命情感疑惑的合理答案。推进了影片的高潮进展,加深了影片主题的强化。
三、在艺术创作中对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的追求——求美、求善
影片导演运用意识流的模式,把生命起源的过程形象地用画面语言表达出来。整个影片以一种将生活与幻想,现实与梦境,自然与宇宙,大胆创新的结合起来。如他找到弟弟的灵魂+他们一家人生活的画面+他与弟弟儿时的玩耍+发生矛盾时弟弟的忍让等场面结合起来。让他领悟到他和弟弟间血浓于水的情感是切割不断的。在现实与回忆的磨合中让他懂得感恩,宽恕及生命的多重含义。这种穿插式的拍摄方法,把故事中主人中的心理状态给具象地塑造出来,也隐喻了导演在艺术创作中所要追求艺术价值的美和生活价值的善,使影片主题进一步升华。
影片最后通過杰克在寻找弟弟灵魂的过程中,最终将弟弟的灵魂定格在一座建筑上,更加将弟弟的灵魂具体形象化。说明了他要找的弟弟再也不是虚无缥缈的想象生命体,而是一种实像的东西。进而从反面也证明了杰克所要解答的种种疑惑也不再是那么遥不可及。其具象的建筑物定格就是对他心里答案的合理解释,说明他心里对生命的种种疑团,也都豁然开朗的解开了,从另一方面也明白了生命的真谛——自然、圣洁。
《生命之树》导演在艺术创作中对艺术价值的审美、道德、宗教、科学等价值的谋求,亦即在真、善、美、圣等价值取向上展开。辅之以别具一格的拍摄手法,意识流的内容形式,返归内心自我,鲜明地将现实与幻想,有机结合起来,为感性、体验、抒情构画了一片影视空间,并合理、形象、完整、具体地将影片对生命真谛的阐释展现在观众面前。形散神不散的电影结构,让影片的魅力富有诗的韵味,使《生命之树》这部影片所传播的对生命本真价值的追求更加有感染力,将人类心灵感知生命的两种方式:归于自然以及感恩的电影主题得到了有力的烘托与渲染。
参考文献:
[1]曾繁仁.文艺美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
[2]陈旭光.电影文化之维[M].上海三联书店,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