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砚的历史传承与发展研究

2017-04-09 18:59李焕军邹妍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10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李焕军 邹妍

【摘要】松花砚是清宫御用砚,是北方名砚。如今在松辽大地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本文从松花砚的缘起、兴衰、重生和发展脉络进行探讨,用以推介和宣传松花砚。

【关键词】松花砚;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TS934 【文献标识码】A

一、松花砚的缘起

“历史上的松花砚乃以石的色与形而命名。”依据清朝《圣祖仁皇帝御制砚说》记载:“盛京之东,砥石山麓,有石垒垒,质坚而温,色绿而莹,文理灿然,握之则润液欲滴。有取作砺具者,朕见之以为良才也。”据清初孔尚任所著《享金薄》记载:他曾收藏一方绿石砚,此砚为明代王绂传世之物。而经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制砚名匠金殿杨鉴定这方砚台是“辽东松花砚”。当时的“辽东”即指长白山以南地区。

现已探明:松花砚石材主要分布于辽宁、吉林两省的长白山脉的南芬组矿脉中。松花砚是用东北的石材,在北京的清宫造办处雕刻而成,并有其独特的制式和工艺。松花砚因是皇家御用,深藏皇宫大内,禁行民间,致使民间不了解松花砚。

《辽宁文化通史》记载,“辽宁省本溪市桥头镇与吉林省安图县两江镇,是清宫御用松花砚的两大取材地之一”。辽砚和松花砚属于同脉系,具有同源性。本溪桥头石从品种上基本覆盖了吉林通化产松花石种类。嵇若昕女士1993年编写了《品埒端歙—松花石砚特展》一书。该书实为松花石砚制砚者的权威宝典。“松花石第一次被清圣祖命名工匠琢制成砚之时间,可能在康熙二十八至四十一年间,即西元1689年至1702年间,为康熙朝中期偏后的十多年内。总之,至迟在康熙四十一年十至十一月间,宫中已开始琢制松花石砚。”康熙帝曾亲撰《制砚说》。乾隆朝《西清砚谱》亦有详细记载。清廷将所制松花石砚视为国之重器,用以祭祀祖先,作为国礼和驾御臣工的利器。

《品埒端歙——松花石砚特展》在“松花石的订名、产地与石质”一节中对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松花石砚从颜色上进行了分类,并在分类后进行了分析。她认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松花石砚中紫色石砚出自本溪南芬桥头石,绿色石砚也应该是桥头石。并在进一步分析中认为,《西清砚谱》中记载的乾隆皇帝用过的一方黄绿二色交叠的松花石砚应该石桥头石所产,另一方黄色石砚也是桥头石所产。她还说,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雍正朝的松花石砚的石盒应是桥头石所制。确切地说,台湾故宫博物院的精品馆藏文物的89方松花砚和两座插屏,有相当一部分即取材于本溪桥头镇的小黄柏峪。

二、松花砚的兴衰

松花砚从皇家御用的角度称其为“清宫御用松花砚”,从制作者角度称其为“清宫御制松花砚”,简称“松花砚”或“清宫御砚”,台北故宫砚石专家嵇若昕女士称其为“松花石砚”。根据松花砚史料记载,清廷内务府设造办处,制作松花石砚。康熙帝用清宫御用松砚来赏赐大臣,并亲撰《松花石砚制砚说》以志其事;为雍正帝补匠增作,赐将褒臣;为乾隆帝视其为祖上圣物,随身携带,游历山河,祭祀神山祖陵,封山限库,御题龙宾砚谱晋为大清国宝;为嘉庆喜庆时当“御赏”;为道光休闲时做“朋友”;替咸丰忧郁时来“消遣”;为同治求学时当“文宝”;为光绪幽禁时做“伴友”;还成为末帝溥仪内务府“救命”的宝贝,弃走天津的“陪伴”,移居满洲时的“遗宝”。

因本溪盛产青、紫云石等石材,引致民间雕砚匠人云集。本溪砚远销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国。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驱出皇宫,原清宫造办处御用砚工陈广庆来到盛产松花石材的本溪桥头镇以制砚为生。松花砚的宫作法持续至民国后,并得以在民间传承。原清宫造办处石雕名匠陈广庆(?-1961),是松花砚制作的第一代宗师。第二代传承人是曲广勋(1914-1994),师从陈广庆,本溪松花砚第三代传人是王敬崴。第四代传人冯军,高仿出“清宫御用松花石砚”,这四代传人有明晰的傳承关系。

从圣祖康熙皇帝敕旨雕琢松花砚开始,诞生在皇宫内廷的松花砚就披上了高贵华丽的外衣,以精美的图案、多彩的石色、精良的雕工,让其他贡品名砚黯然失色。康、雍、乾三朝松花砚达到了巅峰,松花石被大量开采和使用。康熙朝初始琢制松花砚,原料采集不广泛,石品、石色不多,尤其石盒品类少,图案以仿效汉代青铜器纹饰为主,多用透雕镶玻璃。雍正朝,遵循前朝遗风,多以长方形盖砚为主,制式略有改变。从清遗留的松花砚看,乾隆年间的宫廷砚石质、颜色都有一些精品出现,像“河图洛书砚”和“松花石蟠螭砚”等,其颜色和款式之多,应归功于从“荒烟蔓草”之中开采出各种特色石材后所形成石品丰富的缘故,也是乾隆本人对文房赏玩的兴趣所致。后来把实用之砚提升至与珠宝玉器并驾齐驱的地位,将松花砚制成小微型同其他宝物并装于百宝盒中(也称作“百什件”)作为收藏和赏玩之用。从那时起作为实用功能的这种砚即进入纯观赏领域。宫中造办处制砚作坊的雕砚名家顾公望、金殿场、顾二娘等一些吴门派、广派、徽派的传承技艺,可以说充分表现出当时中国砚雕领域的最高水平。康熙、雍正时期多用产于桥头的紫云石制作盒身;乾隆时期多以黄绿色相叠的桥头石制作盒盖,青云石制作盒身。桥头石不仅用于制砚,还有装饰功能。

三、松花砚的重生

《大清国宝——松花砚》(董佩信、张淑芬编著)中记载,1980年初,吉林省地质局宝石分队将发现的松花石送交长春石雕厂,雕制成我国第一方新生的松花石砚。1984年松花石砚被评为“吉林省优秀产品”并获“轻工业部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2007年4月,当本溪紫霞堂高仿的几方康、雍、乾三朝松花石砚出现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的学术交流活动上时,台湾资深专家嵇若昕赞叹道:“紫霞堂的松花砚制作水平,已不在昔时宫作之下!”姜峰著《关东辽砚古今谱》高度评价本溪紫霞堂主冯军,潜心于清宫御用松花石砚制作研究,以10年之心血,用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89方清“三代”御用松花石为蓝本,探索已经失传的清宫松花石砚的制作工艺。紫霞堂成为了中国目前唯一能按“宫作法”高仿和创新清宫御用松花石砚的砚坊。冯军创新设计并监制的,用黄色松花石雕如意砚床,以绿色松花石制砚,石盒为黄色松花石,上雕缠枝花卉与折带变形拐子龙纹的松花石御砚,用石讲究,雕工精湛细腻,为当代按清宫御用松花石砚制式创新的经典之作,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上世纪末,吉林、辽宁两省艺人开始对松花砚的技艺进行挖掘,吉林代表人物是刘祖林,代表性企业是通化市工艺美术厂。辽宁代表人物冯军,代表性企业是紫霞堂。尤以冯军贡献大,于2011年6月“本溪松花石砚雕刻技艺”经辽宁省政府批准,列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2年开始高仿出“清宫御制松花砚”。并获得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命名的“中国十大名砚”的殊荣,2010年展示于京城并获第25届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金奖,引起国内外专家高度重视,2012年荣获“中国(深圳)第八届国际文化博览会”特别金奖。2015年1月,本溪“砚台制作技艺”(松花石砚制作技艺)被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

四、松花砚的发展

当代在辽宁和吉林两省,辽砚、松花石产业已初步迈上了品牌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轨道。近几年,在通化、白山两市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扶持下,松花石产业已经在通化、白山两市成为独具特色的新兴文化产业创利税近千万元。在本溪的南芬区、明山区辽砚企业超过二百家,辽宁省将本溪辽砚产业基地(园区)列入省级八大文化产业基地之一。本溪市成立了市级辽砚文化产业园区大力发展辽砚及其系列衍生产业,打造“中国辽砚之都”。 松花砚文化产业呈現出了强劲的后发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溪桥头出产的青紫云石为制砚上品,历代大家对桥头砚石品第均有赞誉。清朝陈元龙称之为:“温润如玉,绀绿无无瑕,质坚而细,色嫩而纯,滑不拒墨,涩不滞笔,能使松烟浮艳,毫颖增辉。”《西清砚谱》中称为:“绿色光润细腻,品埒端歙。清圣祖甚至认为‘远胜绿端”。王世祯认为“细润宜墨,类端溪之下岩”。桥头石制砚能延续至今,却未能广传天下,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清王朝素来认为东北是“龙兴之地”,凡是东北物产,有其绝对崇高的地位。康熙七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并实行禁封,“事前起索,过关记档”的手续。乾隆五年以维护“龙兴之地”,不许关内人民私自出关,并令奉天沿海地方官发兵稽查,于是东北的商贾不能随意与关内互市,以致桥头石不为世人广知流传。

清代所制松花砚只是利用了满清皇家龙兴之地的石材,运到清宫造办处雕刻而成制式不同于民间辽砚的新砚种,从现代砚台制作工艺上讲,如今吉林和本溪所雕刻的松花砚只是高仿清宫御用松花砚,俗称松花砚。从制砚的石材成分看,无论本溪称谓的辽砚石材还是吉林所称松花石,都产自长白山脉,一种石材不同叫法,辽砚、松花砚可谓“一石两葩”。

参考文献:

[1]李焕军,邹妍.中国名砚-辽砚[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6(12).

[2]姜峰.关东辽砚古今谱[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1(12).

[3]董佩信,张淑芬.大清国宝松花石砚[M].北京: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11).

作者简介:李焕军(1964-),辽宁建平人,辽宁科技学院管理学院院长,教授;邹妍(1982-),四川重庆人,辽宁科技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区域发展篇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