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燕
【摘要】博物馆中的藏品,不仅是聚集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文化的精髓,还是中华文明的物证,每一件历史文物都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是我国物质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装裱类缂丝文物是其中的一大类。本文针对装裱类缂丝文物的保护修复与复制仿制实践研究,从装裱类缂丝文物简介入手,对装裱类缂丝文物的保护修复措施进行分析。然后,本文又对装裱类缂丝文物的复制仿制实践展开论述。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今后装裱类缂丝文物的修复保护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装裱类;缂丝文物;保护修复;复制仿制
【中图分类号】G26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装裱类缂丝文物由于其材料及制作工艺的特殊性,很容易产生虫害、断裂、老化等损伤。而且,每一件装裱类缂丝文物必定会面临不同种类的损坏。为了使我国历史文物得以传承,必须根据文物的具体病害原因,结合文物原材料及工艺技法,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修复方案,以此保证历史文物信息的完整性。因此,加强装裱类缂丝文物的保护修复与复制仿制实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装裱类缂丝文物简介
我国古代《宋本玉篇》中,对缂丝有过解释。缂丝,也被成为刻丝,是一种通经断纬的织造工艺。以原色丝作为经,以不同本色的彩色熟丝作为纬,两个方向相互交织,以此勾勒出图案轮廓,产生各式各样的图案,进而表达装饰物的特点与使用价值。从考古角度看,缂丝工艺法最早出现在汉魏时期。随着年代的更替,缂丝织造在方法和技艺上也得到了进步。如今,我国故宫博物馆中珍藏了各年代的缂丝文物共计8000件有余,以宋到清朝的数量居多,这些文物以服饰及生活中的装饰品为主[1]。缂丝文物的特点就是,其缂丝材料的背面基本用多层背纸进行托裱,多应用于宫殿内部的装饰用品中,主要包括围屏、卷轴、挂屏、隔扇芯等。而装裱类缂丝文物,大多作为建筑装饰部分保留至今,或者被陈列在宫殿以原状存在。由于年代的久远,文物保存的情况并不乐观。缂丝文物普遍出现褪色、变形、虫蛀、霉迹等状况,基于此,加强对此类文物的保护与修复迫在眉睫。
二、装裱类缂丝文物的保护修复
(一)日常的养护
日常养护,就是对陈设的装裱类缂丝文物进行基本的保护处理,比如除尘、清理等。由于长时间处于不恒定的温度与湿度环境,累积的污垢、灰尘成为主要病害。因此,在进行日常的养护之前,应当对污染物的具体成分进行分析,结合缂丝文物的组织及工艺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养护方案,保证日常养护处理的有效性。在组织结构上,缂丝文物属于平纹结构,经线较细,位于纵向,纬线较粗,位于横向,以灵活多变的形式显露在整个画面。在经纬的交接空隙处 ,是最易滋生污染物的位置[2]。对此,可以选择物理除塵法,应用博物馆专用的吸尘器、软毛刷、除尘材料、棉签等工具,对文物中存留的污染物进行清理。若文物上遗留污渍,可选用纯净水或者去离子水,配合软毛刷进行湿洗。对灰尘和污渍处理后,要对展陈方式和环境提出更高要求。综上所述,日常养护的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利用显微镜,勘察织造工艺,选择适合的除尘技术方法,注意除尘材料要顺应纬线方向进行,同时避免破坏横向走线。其次,初步进行物理除尘后,进行精细物理除尘,沿横向轻轻擦拭,用真空吸尘器等材料清理污染物。最后,在除尘保护后,制定储存环境的具体要求,并定期进行清理和养护。
(二)抢救性保护修复
针对病害较为严重的装裱类缂丝文物,应当采取抢救性保护修复措施进行处理。严重的病害问题主要表现为缂丝文物的生物病害、破损、老化、污染等。对于保护修复的过程,具体分为如下步骤:(1)具有生物病害的缂丝文物,应当采用环氧乙烷对文物进行熏蒸,使附着在文物表面及内部的生物虫害及霉菌与环氧乙烷充分接触,进而起到清除效果。(2)进行文物除尘。用博物馆专用吸尘器,配合棉签或软毛刷,对文物进行多方位的除尘[3]。同时,保证文物及木板的分离,避免虫害二次污染,对脱落样品进行检测。(3)去除背纸。将缂丝文物放在纯棉的吸水纸上,并放置防水透气纤维和羊毛毡,再覆盖塑料布,逐层去除老化背纸。在此期间,若文物下方吸水纸变色,应当及时更换。(4)平整。将缂丝文物上下衬垫吸水纸,以重物压制,保持其平整性,进而达到二次清洁作用。(5)背纸修补与加固。选用棉连纸作为文物补纸,并将其染成文物相同颜色后晒干。干燥后,将补纸改成文物开裂部分大小,加湿使其膨胀,与开裂部位拼合到仪器。最后用吸水纸压平,在缂丝文物开裂部分贴好补纸。(6)衬托纸与嵌补[4]。加湿缂丝文物,使衬纸每边多留出1分米左右,并上墙干燥一周。进行嵌补时,将提前织好的缂丝与文物局部图案嵌补到文物正面,在补纸部位进行全色。(7)托背纸和加木框。用颜料对宣纸染色,晒干后刷上浆糊,附着在背纸上,并覆盖未染色背纸进行翻面晒干,适当加湿平整后贴上木板后待干。按照原尺寸制作装裱框,用带有聚酯膜的相框存放,避免文物的老化。
三、复制仿制实践
复制仿制,就是制造出与原文物样子相近的模仿品。由于常年的陈设,装裱类缂丝文物会出现褪色、局部开裂、老化的状况。若继续进行展出,必定会恶化文物状态。根据缂丝文物展览的需要,应当选择将文物中脆弱的缂丝部分卸下,在保养清理后存于库房,用复制仿制品替代原品进行陈设。缂丝仿制品的制造法有很多,分为结、勾、盘梭、绕等不同种类。无论哪种方法,在进行织造操作过程中,都需要手脚配合并用,做好画样、摇线等准备工作后进行正式缂织,其过程如下:(1)对缂丝文物原品进行扫描,按照相同比例进行色彩和尺寸的调试,打印出影印版[5]。(2)对缂丝文物的技术风格、织造工艺、织物结构、经纬走线密度、丝线颜色等进行解读,并进行记录和存档。(3)以以上观察的内容为依据,对原有织机进行改造,进而达到与原品最为近似的织造样品。(4)进行正式复制仿制的织造。修复与织造人员进行反复研究,根据与原材料的特性,进行多次试织与修改,最后挑选出与文物最为相似的样品。然后,再将其旧化,进而达到与文物的整体统一。
四、结论
为了对装裱类缂丝文物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和修复,修复者需要对待修文物工艺技法及原材料进行分析,切不可急于操作。本文针对装裱类缂丝文物的保护修复与复制仿制实践研究,是以装裱类缂丝文物简介入手,从日常的养护以及抢救性保护修复两方面,对装裱类缂丝文物的保护修复措施进行了分析。然后,本文对装裱类缂丝文物的复制仿制实践展开了论述。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今后装裱类缂丝文物的修复保护提供一份借鉴,进而从最大程度上降低文物损伤。
参考文献:
[1]李小波.浅谈室外铁质文物的保护修复方法——以晋祠对越牌坊前雄狮保护修复为例[J].文物世界,2016,35(3):75-78.
[2]张月玲,吕文.从《山东滕州市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方案》的编制论青铜器保护技术的继承和发展[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6,18(2):74-82.
[3]董捷.论博物馆纸质类文物保护修复队伍的建设——以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34(1):108-109.
[4]王思渝,刘晟宇,张夏.从修复实践到价值取向——《潼南大佛保护修复工程报告》述评[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2(3):9-16.
[5]马宏儒,田世江.耐寂寞而心静凭心静而业成——访中国青铜器修复专家、《中国铸造发展史(古代卷)》应聘作者、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杨晓邬先生[J].铸造技术,2015,36(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