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70—80年代,仪式成为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等领域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在民族音乐学视域下,以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为切入点和研究视角,不仅拓展了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视野,还使其成为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学术资本,具有巨大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红坎村“哈节”祭仪的深入研究,阐释哈节仪式音乐中蕴含的文化功能。
【关键词】仪式乐舞;京族哈节;功能阐释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广西北部湾区域,居住着一支多神崇拜的海洋少数民族——京族,哈节是该民族通过祭神祈求风调雨顺、家宅平安的一种民间信仰仪式活动,是京族历史文化传承的特有载体。哈歌哈舞贯穿哈节始终,以其独特的旋律、优美生动的肢体语言显示出京族独有的文化特征,仪式乐舞中所表现出的劳动生产方式是海洋文化重要的价值符号。
红坎村是由越南迁徙到中国最早的京族村落,受多元文化的影响,红坎村哈节形成了与京族三岛哈节迥异的祭祀对象、仪式呈示过程,使其赋予了新的文化记忆与族群认同的关系,成为变迁的京族村落的典型。
一、红坎村哈节祭仪变形
红坎村哈节于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开始,农历正月二十九结束,历时5天。祭祀仪式包含请神—祭神—乡饮—送神等部分,由于文化生态环境的影响,红坎村哈节仪式与京族三岛出现较大差异。
从仪式呈式看,红坎村哈节仪式呈示过程相对京族三岛较为简单,仪式执仪者用白话颂文,而不是京语;仪式中所用的祝文,不用喃字抄写,而用汉字。
从祭神对象看,京族三岛信仰以海神为主的多神崇拜,属于地方崇拜,是地方知识(local knowledge)系统的产物,如万尾的神台上供奉着“镇海大王”“点雀大王”“高山大王”等神灵,但是红坎村出现“文化失忆”的现象,这集中表现在经历“文化大革命”这一历史冲刷后,哈节曾被当作封建迷信禁止举行,1985年恢复时,村民们用“百神”及“百神夫人”来代替已经淡忘的神灵名称。
从仪式乐舞传承看,红坎村仪式执仪者老龄化相对京族三岛更为严重,村中已没有自己的哈妹,参与仪式的哈妹均从万尾请来。红坎村距离江平镇仅3公里左右,是最早接触汉族的京族村落。2017年哈节时,笔者于红坎村进行实地田野调查,访谈时得知,村中的年轻人将精力放在了工作、娱乐等方面,忽视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认为哈歌哈舞不够时尚,没有体现年轻的活力与精神,所以不愿意传承学习。
从仪式内涵看,红坎村哈节仪式与京族三岛相比,已不仅仅是展现京族传统文化,而是以娱乐为主,祭神为辅,哈节中也显示出京汉民族文化融合的趋势。例如:哈节开幕式的文艺演出中,有舞狮的节目;连续两晚有采茶戏的表演。这些群众们喜闻乐见的活动都使祭仪的娱乐性大大增加,也提高了其他民族群众对哈节的参与度。
根據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经历了历史冲刷、文化融合等社会影响后,红坎村在同一海神崇拜的历史原型中产生了区别于京族三岛的祭仪版本,这也赋予红坎村哈节新的价值功能。
二、红坎村京族哈节仪式音乐文化的功能阐释
仪式音乐的研究是近几年来民族音乐学界的热点话题,仪式音乐中所显示出的文化信仰,如宗教观、宇宙观或文化价值观以及形式风格与仪式环境、目的、情绪相吻合,而关于仪式音乐的功能,也是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对仪式音乐功能的探讨中,薛艺兵提出:“仪式音乐除客观上和其他任何用途的音乐一样具有美感功能之外,它可能发挥的其他仪式功能都是特定文化的产物……”[1]因此,红坎京族哈节音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意义、价值和功能。
(一)凝聚功能
红坎村哈节仪式变形严重,仪式音乐传承出现断层,村中已没有人会讲京语、写喃字。虽然这些京族独有的“民族符号”正逐渐消失,但哈节这一纽带,时刻联系着红坎村与京族三岛的血缘关系,其中哈节仪式音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哈歌哈舞中所包含的劳动方式、生产方式,使红坎京族与京族三岛一脉相承。这不仅增强了红坎京族的民族认同感,还使他们在精神上相互寄托。在对祖先的追思过程中,望本溯源,认祖归宗,将血脉与精神相凝聚,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二)宗教功能
宗教可以使个体对所属群体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现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多元文化的交融,哈节成为维系京族族群关系、保持族群认同的重要途径;是承载京族民族文化的“记忆符号”。哈节已经成为京族地区固有的文化模式,并在仪式过程中,强化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哈歌旋律婉转悠扬,表现出后人对祖先的怀念与尊敬;歌词中鲜明地表达了京族族群历史文化与生活场景;哈舞中似浪花的手势,凸显出京族独有的海洋文化。
(三)教育功能
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能够流传至今,教育是其中最有效的途径。哈节中包含了大量京族独有的特色文化,是京族民俗文化全方位的展示平台。哈节仪式音乐所表现出的教育功能不仅仅是通过口传心授来实现族人对民族文化、仪式规范的认识,还通过神、人之间的尊卑有序体现本民族人伦道德关系的态度,规范村落、家庭间的相处准则,有利于增强族群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体现出京族人民精神文化建设的发展与进步、社会生活的物质丰厚。
(四)社交功能
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独立个体,社交是我们在社会中生存必不可少的重要技能。通过社交我们结识朋友、获得信息、交换思想,有助于丰富我们的头脑,规范我们的行为准则。京族哈节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举办,具有社会性。哈歌哈舞并不是单纯的娱乐神灵,而是通过音乐感染、教化族人,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哈节的举办从计划筹备到结束,族人们一起出谋划策,感情进一步加深,家族氛围也更加融洽。
三、红坎村京族哈节仪式乐舞传承的若干设想
(一)政府层面
1.结合当地民众意愿,出台相关政策
红坎村京族传统文化破坏严重、传承人才匮乏、发展资金不足等问题,导致音乐文化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政府在保护京族传统文化的工作中起着关键作用,相关单位能否出台有效的保护政策,直接影响着工作的成败。对此,政府可以加大对红坎村京族文化的保护力度,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民众的意愿,编排京族特色歌舞节目,以参加全国、省、市少数民族运动会,及时推广宣传红坎村京族民族文化,加深红坎村京族的影响力。同时,还可以拍摄京族专题纪录片,将京族文化立体展现。京族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瑰宝,红坎村是京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政府应借鉴相关政策措施,打造京族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并将这一工作长期实施下去。
2.培养专业的文化传承人
红坎村京族哈节仪式执仪者老龄化极为严重,村中更是没有哈歌哈舞的传承人,应在民族内部培养出热爱民族文化又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优秀人才,设立本民族文化传承研习班,在传承“活态”文化的同时,对民俗文化进行收集整理。
(二)当地民众
京族人民应切实体会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保护意识,自觉保护民族文化,主动培养新一代的文化传承人,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添砖加瓦。推动少数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是传承的有效措施,将民间传承人请进校园,作为老师为京族学生教授喃字。还可以开展特色音乐课,将独弦琴、哈歌等京族独有文化带进课堂。此外,当地民众可根据政府政策,合理利用京族民俗旅游资源,建立京族旅游度假村、京族文化酒吧等,展現京族文化,提升民族知名度,促进民俗环境的不断发展,提高民众民俗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专家学者
从事京族民俗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应从学术角度出发,从不同视角深入研究京族民俗文化之精髓,搜集整理相关音像、文字资料,重新修订《京族志》,哈歌进行记谱、整理成册等,将京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提升到专业层次。
四、结语
红坎村哈节仪式音乐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京族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时代记忆,是对京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集中反映,是红坎村与京族三岛同源同亲的重要印证。虽然红坎村京族文化在历史的变迁中融合了更多的汉族文化的内容内涵,但是其独特的文化符号、生活传统、精神传承,以及现在所面临的文化遗产传承逐渐丢失的问题,使得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红坎村京族的传承与保护,使京族文化能够代代相传,把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薛艺兵.论仪式音乐的功能[J].音乐研究,2003(1).
[2]周凯模.“仪式音声民族志”文本构建——谈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民族志书写[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3):46-54.
[3]王小龙.民族宗教活动中形成的习惯法及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以广西京族哈节习惯法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3).
作者简介:刘晓(1991-),女,山东人,汉,学生,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