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傅咸是西晋著名文学家,晋司隶校尉傅玄之子,一生著述颇丰,曾有别集30卷,可惜多已散佚。明清时,张燮、张溥、张鹏一、傅以礼、逯钦立、严可均等众多学者先后对其著述进行钩稽,辑得傅咸诗20余首,赋、文各30多篇。在傅咸存世的诗歌中,成就较高的是他的10首赠答,其中写给杨骏的赠诗并序是罗振玉辑自《修文殿御览》,文字多有不通之处,尤其是诗序,现当代多位学者曾对其进行过校点或校释,但仍然存在疑点,故本文不揣浅陋,欲在借鉴、参考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对傅咸此首诗序进行校点,以求教于方家。
【关键词】傅咸;赠诗;杨骏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傅咸(239年—294年),字长虞,北地人。历曹魏、西晋两朝。晋司隶校尉傅玄子。傅咸一生以季文子、仲山甫为人生偶像,常慕其志。曾先后拜太子洗马、升尚书右丞、迁御史中丞等职。傅咸一生著述颇丰,曾有别集30卷,后散佚严重,幸赖明清学者多有辑录。其中,以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所辑较全,共计19题24首,①明人冯惟讷《古诗纪》又据《初学记》补辑其《失题》一首,②今人骆玉明、陈尚君《〈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补遗》之“晋诗补遗”已将此诗补于傅咸名下。③在傅咸存世的诗歌中,其10首赠答之作内容丰富,艺术成就较高,其中有的属赠“别”类,即书写与亲友同僚的别离,如《与尚书同僚诗》;有的属赠(答)“谢”类,即感谢友朋给予的问候、关怀等,如《答潘尼诗》;有的属赠“贺(赞)”类,主要抒写亲友升迁腾达时的祝贺或对友人同僚的德才给予颂赞,如《赠何劭王济诗》《赠建平太守李叔龙诗》《赠崔伏二郎诗》等皆可归入此类;除此,他还有赠“劝”类诗,这类诗歌是对言行不端者施以规劝,对身处逆境的友人给予劝慰,其中有一首写给杨骏的《诗(并序)》即属此类,但傅咸写给杨骏的这首赠诗之内容历来争议颇大,尤其是序的内容。近年来,研究傅咸的学者,每提及此诗,皆以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为据,但逯钦立此诗是其辑自罗振玉《鸣沙石室佚书》之《修文殿御览》,而罗振玉又是根据敦煌本《修文殿御览》残卷整理而来。1899年,在敦煌莫高窟之第十七窟藏經洞中发现数十卷类书残卷,其中包括《修文殿御览》残卷,此卷后被法国人伯希和劫走,收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因罗振玉曾受邀帮助伯希和等人整理过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类书残卷,故有幸得到了这些存世残卷的照片。1911年罗振玉将《修文殿御览》残卷整理发布于《国学丛刊》,现已收入《续修四库全书》。
但因此卷仅1卷唐写本之残本存世,文字或模糊难辨,或多有讹误,恰如罗振玉所谓:“此卷书法至精,而讹夺满纸”,④故其整理时难免有偏差或错误。逯钦立辑录时,判断其中必然有错,故注明:“序、诗皆有讹误”。 ⑤诗歌是否有误,不好定论,但序言的讹误较为明显,有多处句意不通。学术界早有学者开始关注此问题,且出现了不同版本的校对、注释,但对比分析目前的研究结果,尚存在不少疑问,仍有探讨空间。
一、学术界对傅咸赠杨骏《诗》校释情况梳理
(一)逯钦立
杨骏就吾索诗云。茅文通相说。文动为规藏可尽送。便作此诗。欲其有悟。然犹有虑。以示文通曰。得无作唯此白鹤直为骂可。君此远有文义。故欲令兄见之。唯此白鹤者。良冀临池。而中有鹤白令子崔玮为赋,指以骂冀。遂并文与骏。寂然云不知多务不省也,将如搔膇,自无觉也。诗曰。
肃肃商风起。悄悄心自悲。圆圆三五月。皎皎曜清晖。今昔一何盛。氛氲自消微。微黄黄及华,飘摇随风飞。⑥
逯钦立从罗振玉《鸣沙石室佚书》中原文辑录此诗,并对诗及其序进行句读,算是对此诗最早的研究者了。
(二)洪业
傅咸诗(“诗”字上疑有脱漏)叙曰:“杨骏就吾索诗云:‘茅文通相说,文动为规,藏可尽送。便作此诗,欲其有悟。然犹有虑,以示文通曰:‘得无作唯此白鹤,直为骂可。君(“君”字疑“误”,拟改“惟”。)此远有文义,故欲令兄见之。唯此白鹤者,良(应作“梁”)冀临池,而中有鹤白(二字颠倒)令子崔(二字颠倒)玮为赋,指以骂冀。遂并文与骏。寂然。云不知多务不省也,将如搔腿自无觉也。”⑦
上述校点是洪业先生1932年发表在《燕京学报》上的,后来,在中华书局修订版《洪业论学集》中,此诗的校大体保持原貌,只将序文中的两处“唯此白鹤”皆加上书名号,变为《唯此白鹤》。⑧
(三)黄维忠、郑炳林
《传咸诗》叙曰:“杨峻就吾索诗云:‘第文通相说,又动为规,藏可尽送。便作此诗,欲其有悟。然犹有虑,以示文通曰:‘得无作唯此白鹤,直为骂可。君此远有文父,故欲令兄见之。唯此白鹤者,良骥临池,而中有鹤白,令子崔玮为赋,指以骂骥,遂并文与骏。寂然,云不知多务不省也。将如搔腿自无觉也。”⑨
坦率地讲,黄、郑二位学者对这段序文的校释不大理想,尤其是“第文通相说”“又动为规”“君此远有文父”等句中的“第”“又”“父”诸字虽然较之前代学者的校对显得有新意,但显然对原字的辨认不准,反而使文意更加难懂。
(四)徐俊
杨骏就吾索诗云:“茅文通相说,文动为规,藏可尽送。”便作此诗,欲其有悟,然犹有虑,以示文通。【文通】曰:“得无作,唯此白鹤,直为骂可。君此远有文义,故欲令兄见之。唯此白鹤者,良冀临池,而中有鹤白令子崔玮(崔子玮)为赋,指以骂冀。”遂并文与骏,寂然。云:“不知多,务不省也。将如搔膇,自无觉也。”⑩
(五)刘师培著、万仕国点校
傅咸《诗叙》、其文云:“杨骏就吾索诗,云:‘茅文通相說:“文动为规藏。”便作此诗,欲其有悟然犹有虑。以示文通曰:‘得无作!唯此白鹤,直为骂可。君此远有文义,故欲令兄见之。‘唯此白鹤者,良冀临池,而中有鹤白,令子崔玮为赋,指以骂冀,遂并文与骏。寂然云:‘不知多务不省也。将如搔膇,自无觉也。”(文多捝讹,似言崔琦刺梁冀事)
“文动为规藏”后缺了“可尽送”三字。
可见,关于傅咸的这首赠诗之序,确实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一些学者也解决了一些难懂之处,但仍有不尽人意之处。近年来也有专门以傅咸作为研究对象的论著,但研究者或避难就易,或绕开序言,直接谈诗;或列于文中,不加阐释;有的甚至只截取其中能够理解的句子分析;有的干脆不提此诗。
其实,关于这首赠诗似无不通之处,诗以秋风起,写十五的圆月皎洁,倒映水中,凄清之景使人想到了人生,无论今昔何等辉煌,终如自然界一样由盛而衰。诗歌情景交融,慨叹人生无常,具有明显的劝谏作用。
二、傅咸赠杨骏《诗》之序新校
今笔者不揣浅陋,欲在借鉴、参考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对傅咸此首诗序进行校点,以求教于方家。
杨骏就吾索诗云:“弟(原作茅)文通相说,文动为规,藏可尽送。”(一)便作此诗,欲其有悟。然犹有虑,(二)以示文通曰:“得无作,唯此《白鹤(赋)》直为骂可。”(残卷把鹄归并鹤类,古鸽、鹤两字通用)文通曰(三):“君此远有文义,故欲令兄见之。唯此《白鹤(赋)》者,梁冀临池,而中有白鹤令崔子玮为赋,指以骂冀。”(四)遂并文与骏。寂然,云:“不知,多务不省也。”(五)将如搔膇,自无觉也。(六)
校释:
(一)茅,当作“弟”。杨骏(?―公元291年)字文长,乃西晋时期权臣、外戚,因其女为晋武帝皇后,故受晋武帝宠信。杨骏有弟杨珧、杨济,三人被称为“三杨”。 其中,杨济字文通,杨济素与傅咸友善,互为书信。此处“茅”作“弟”当无疑。此句大意是,杨骏听弟杨济说傅咸文章因规劝而闻名,若收藏,会尽送,便向傅咸索诗。
(二)从后文內容与赠诗看,此处似有脱文。傅咸作诗欲使杨骏有所悟,但又有所虑,所虑为何,从序文中难以明了。在反对杨骏的态度上,傅咸与杨济是一致的。傅咸认为杨骏“有震主之威,委任亲戚,此天下所以喧哗”(《晋书》列传十七)。杨济也反对杨骏独揽大权、刚愎自用,并数次谏止,被杨骏疏远。因此,傅咸或虑赠诗不能起到规劝之用,故欲附赠崔琦《白鹤赋》,并征求杨济的意见。
(三) 原作无此三字,据文意补。从上下文来看,从“君此远有文义”至“指以骂冀”当为杨济听说傅咸欲将自己的赠诗与《白鹄赋》一并赠予杨骏时所说的赞成之语。
(四)“良冀”,当为“梁冀”,“ 子崔玮”,应是“崔子玮”之误。这段文字实则是包含了崔子玮做《白鹄赋》以讽谏梁冀的典故。崔子玮,即崔琦,字子玮。《后汉书》卷一百一十有传:“崔琦,字子玮,涿郡安平人,济北相瑗之宗也。少游学京师,以文章博通称。初举孝廉,为郎河南尹梁冀闻其才,请与交。冀行多不轨,琦数引古今成败以戒之,冀不能受,乃作《外戚箴》。” “琦以言不从失意,复作《白鹤赋》以为风” (注释)费振刚等的《全汉赋校注》认为《白鹄赋》“疑又名《白鹤赋》。《类聚》卷九十引华乔《后汉》曰:“崔琦作《白鹤赋》以讽梁冀,冀幽杀之。”残卷把鹄归并鹤类,古鹄、鹤两字通用,鹄 [hè]通“鹤”。鸟名,鹤科各种禽类的泛称。
(五)诗和赋送杨骏后一直没动静,大概傅咸或杨济问起,杨骏答曰事务太繁多,没有看过。
(六)傅咸感慨自己赠杨骏诗与赋以期达到讽谏的行为如搔腿之举,对方根本没有醒悟。
结合校释,诗序大体可理解为,杨骏听其弟杨济言傅咸文章不错,若收藏,定会相赠。杨骏便索诗于傅咸。因杨骏素来飞扬跋扈、把持朝政,傅咸欲乘此以诗相谏,又担心不能起到劝谏之效,征求了杨济的意见后,将崔琦讽谏梁冀的《白鹄赋》一并赠予。虽用心良苦,但结果无济于事。笔者虽不敢断言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但大体可使整个序言比较顺畅。
注释:
①《左传诗》虽作一首,实则为两首。
②[明]冯惟讷《古诗纪》卷三十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③骆玉明,陈尚君.〈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补遗,文学遗产,1987年第1期。
④罗振玉.雪堂类稿·图籍序跋,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03月第1版,第330页。
⑤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98年重印本,第608页。
⑥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98年重印本,第608页。
⑦《所谓‘修文殿御览者》,燕京学报,1932年,第十二期,第2524-2525页。
⑧洪业.洪业论学集(修订本)中华书局,1981年第64-94页。
⑨黄维忠,郑炳林.敦煌本〈修文殿御览残卷〉考释,敦煌学辑刊,1995年第1期。
⑩徐俊.敦煌先唐诗考,见袁行霈主编《国学研究》第八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69页。
作者简介:杨学娟(1974-),女,回族,宁夏石嘴山人,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