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梅
(厦门中毅达环境艺术工程有限公司 361004)
基于林相改造的山地型社区公园建设研究
——以厦门薛岭山公园为例
林晓梅
(厦门中毅达环境艺术工程有限公司 361004)
指出了建设山地型社区公园对调节城市大气环境,扮靓城区风景、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消除山体地质灾害的重要性。以厦门市薛岭山公园景观改造提升为例,系统阐述了城市山地型社区公园的景观规划,探讨其实践过程,为以后的同类型项目提供一些参考。
山地型社区公园;林相改造
随着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和气候环境不断恶化,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城市生态系统越来越脆弱。如何充分合理利用一切土地资源建设城市社区休闲绿地,不仅关系到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也深刻影响到一个城市生态、经济、效益等各方面综合效益。城市山地型社区公园的建设意义在于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游憩、运动健身的公共绿地空间,构建城市绿地系统,提升区域综合价值,优化提升城市总体生活品质。
本文以厦门市薛岭山公园景观改造提升为例,主要探讨厦门市薛岭山公园林相改造,论述其从一个原始自然的山体到生态山地型社区公园的变化过程。
厦门岛由东向西有一个绿地、水域系统,五缘湾—薛岭山—园山—仙岳山—筼筜湖—海湾公园,形成一条贯通岛内东西的“绿色通道”和“空气走廊”,海风从五缘湾沿着“绿色通道”,将经过绿地过滤的新鲜空气吹遍全岛。因此,该系统可以说是厦门岛的“城市绿肺”。薛岭山位于岛内地理中心位置,拥有比较完好的自然植被,作为岛内“绿色通道”的门户,对调节厦门岛大气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景观改造之前,薛岭山是个杂草丛生、简易搭盖扎堆的自然山体,山上的植被主要为相思树、木麻黄、桉树、木荷等普通造林树种,没有完整的景观,山体还有多处泥土裸露。2016年9月“莫兰蒂”超强台风过后,薛岭山上的原始植被大面积受损,大量树木倒伏干枯,原有路面严重破损,临近居民区的一侧出现山体滑坡。因此对薛岭山进行景观改造,消除其地质灾害隐患,将其建设成社区公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在城市环境全面提升的热潮中,湖里区辖区内多座公园都在进行改造升级。薛岭山公园结合灾后重建,补种树木的同时增加了环山登山步道,对原有消防通道进行拓宽并提升为沥青路面,增加照明设施,增设了供市民休憩的亭苑等景观,并规划建设地下停车场等公共配套设施。
薛岭山用地内海拔最高64.46米,最低14.8米。山体脊线呈东西走向。薛岭山公园分三期施工,总占地面积约16.2万平方米。公园规划了东区、南区和北区三个入口,在景观上,主要打造花海融春、闽南印象、文化园区、百花争放、欢畅乐园、山城在望等核心区。园区内专门开辟出休闲步道和儿童区,园内的建筑主要以闽南红砖房为主,打造闽南风,配以四季花海,形成一道魅力风景线。
4.1 立地条件、植被群落调查。
经过现场勘察,薛岭山山体主要为典型的偏沙质黄壤土,土壤肥力不足,部分地块多石砾,土壤贫瘠,小部分区域为岩石裸露地。原有环山消防通道路面破损严重,登山道两侧水土流失严重。山体原有植被经过“莫兰蒂”超强台风摧残,遭到严重破坏,现有树种单一,缺乏优美的季相变化。山体植被局部长势已显颓势,局部郁闭度高,林相杂乱,树木徒长,整个山体林冠线过于平缓。
薛岭山早期进行过简单的绿化改造,除木荷、大腺相思、木麻黄等造林苗外,也种植了其他植物,如细叶榄仁、榕树、红花继木、毛杜鹃、鸳鸯茉莉等,受各种因素影响和制约,总体效果不够理想。植物缺少层次,林冠线平淡,中下层植被缺失,群体效果不够丰富,季相变化不大,生态稳定性不强。停留节点处缺少有鲜明特色的植物造景或景观小品,供市民做短暂休憩的设施不足。
4.2 优化入口景观,提升环山步道,增设休憩亭苑、文化塑石。
新方案将位于金尚路西侧的东入口规划为公园的主入口,入口广场采用香樟、秋枫、盆架子等高大常绿乔木作为基调树种,点缀澳洲火焰木、黄花风铃木、红千层、大福木棉、凤凰木等观花植物,营造大气、热烈的园林氛围。位于祥岭路一侧的南入口则设计成登山阶梯的形式,入口至山顶一共修建200个石台阶,辅以闽南红砖砌筑而成的景墙,形成具有鲜明闽南地域特色的园林景观。半山腰建“百花厅”,利用红砖、窗花、玻璃、金属材料打造出虚实结合的展览休憩空间。山顶修建“舒意亭”,结合山顶平台设置院落廊亭,打造有闽南特色的庭院景观。公园南部建设儿童乐园,结合园路、植物、地形高差等景观元素,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公共活动空间。对裸露的大面积岩石山体进行塑化,在停留节点设计文化塑石,既稳定了山体结构、减少水土流失,又为薛岭山增添更为丰富的文化韵味。
4.3 结合林相改造优化植物配置,加强生态稳定性,打造多样景观。
薛岭山公园的植物景观营造将林相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上的特殊性还有薛岭山自身的特点结合起来,以维护山体公园生态平衡为宗旨,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用生态、观赏、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模式进行规划,最大程度保护现有的植被资源。以社区公园、景点绿化为重点,逐步改善提升整体用地的绿化状况。坚持适地适树、循序渐进的原则,以绿化的点、线、面穿插于山林改造之间,突出山地景观的主题,同时又体现各区域的个性,达到树种和环境相统一,植物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协调。
4.3.1 疏伐改造
对原始植被中一些老龄化及长势较差的植株进行适当砍伐,补植枫香、木荷,搭配蓝花楹、洋紫荆等开花乔木,向阳处点缀流苏相思,林下大面积种植毛杜鹃、洒金桃叶珊瑚、蜘蛛兰等花叶或叶色艳丽的耐阴地被。
4.3.2 确定基调树种,配置色叶树种,点插花灌木,优化底层耐阴植被。
薛岭山以枫香、木荷、木麻黄、相思树为骨干树种,形成背景林带。以秋枫、盆架子、小叶榕、高山榕、大叶樟、桃花心木、小叶榄仁、尖叶杜英等作为基调树,穿插蓝花楹、洋紫荆、黄花风铃木、火焰木、台湾栾树、樱花、吊瓜树等观花、观果、观枝、观叶树种丰富林带。在空隙处点插耐阴花灌木,如澳洲鸭脚木、双色茉莉、银叶金合欢、美花红千层、金叶假连翘、南天竹、米兰等,丰富植物层次。采用耐阴、易管养且具有观赏价值的地被植物,如黄花重瓣朱槿、巴西野牡丹、毛杜鹃、茶梅、星点变叶木、朱蕉、紫花芦莉、洒金桃叶珊瑚、合果芋、蜘蛛兰、八角金盘,大面积种植葱兰、兰花三七、沿阶草、遍地黄金等植物,增加植物生态的稳定性。由于山体的坡度特殊性,在林下大面积片植蔓性植物花叶常春藤,在高差较大的地块种植爬山虎、云南黄素馨,既有利于山地表土层水土保持,又起到固坡护坡遮挡裸露岩土的作用。薛岭山公园设计的树种多数为表现效果极佳、易管养的乡土树种,这也极大减少了后期管护成本。
湖里区政府通过打造“十字绿廊”,串联起辖区内 “八山两水”,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绿色宜居城区。薛岭山作为“八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改造提升是湖里区政府的一项重要利民工程,同时也是湖里区山地环境政治的主要工程之一。薛岭山公园景观改造提升不但让原始山体的生态景观得到全面恢复,作为一座社区型山地公园,更有其重要的影响力及社会效益,公园的建设成果得到了市民的赞誉。
[1]张巧莲,宁妍妍.园林植物造景与设计[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1
[2]吴仁武.公园绿地植物景观改造设计研究院[D].杭州:浙江农业大学,2012
[3]华欣,杨宇荻,等,生态型山地公园植物规划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3)
[4]张晶晶,刘曦婷,等.基于GIS的城市山地公园景观构建探索—以简阳市鳌山公园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
[5]梁世云.城市山地公园植物景观改造研究—以上虞半山公园为例.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12
G322
B
1007-6344(2017)09-0303-01
林晓梅,女,1983年4月出生,厦门中毅达环境艺术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