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红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科学技术开发咨询服务中心,靖远 730699)
通过试验,旨在探索、总结、提出防治板蓝根根腐病高效且无公害的新农药和最佳组合,为制订板蓝根成药期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提供依据。
试验地海拔1 900 m,年降水425.1 mm,年均温6.3℃,无霜期150 d左右,日照时数2 200 h。试验地土壤为黄绵土,质地中壤,地势平坦,肥力基本均匀。
每公顷施磷酸二铵300 kg,尿素150 kg,有机肥2.25万kg。
播种时人工开沟条播,行距20 cm、株距10 cm,播种深度3 cm,再耙平地面。每667 m2保苗3万株左右。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2 m×3 m,3次重复。
处理内容:①1.8%地虫虎30 kg/hm2+50%多菌灵15 kg/hm2,②20%辛害首30 kg/hm2+50%多菌灵15 kg/hm2,③1.8%地虫虎30 kg/hm2。于播种期拌细土或河沙50 kg,均匀施于种沟,以观测防治板蓝根根腐病的效果。
供试品种:板蓝根选用大田种。试验种子由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提供。种子均匀一致,标准为一级种。种籽千粒重8.35 g。
产量结果列于表1。从表1可见:3种不同农药及组合的产量结果依次为:②>①>③号处理,产量结果(kg/6 m2)依次为2.8、2.6和2.1 kg。其中②号处理产量居首位,折合每公顷产量为4 669.5 kg。为验证处理间增产的真实性,应用方差分析显著性和新复极差法进行检验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区组间F=2.000小于F0.05(2,4)=6.94,未达显著水平,表明试验条件控制较好,结果准确性较高;处理间F=17.375**大于F0.05(2,4)=6.94,表明处理间产量结果存在显著差异。产量间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在不同处理中,②号处理其产量最高,与③号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亦是我们首选最佳农药组合。
表1 产量结果
结果列于表2。从表2可见:3种农药组合根腐病发病率依次为:③号处理>①号处理>②号处理,平均发病率(%)依次为22.2%、18.8%和13.0%。为验证处理间增产的真实性,按统计学要求,用百分数测定的数据经反正弦平方根转换后再应用方差分析显著性和新复极差法进行检验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区组间F=10.8大于F0.05(2,4)=6.94,达显著水平,表明试验条件对试验结果有一定影响,结果可供参考;处理间F=106.959**大于F0.01(2,4)=18.00,表明处理间根腐病发病率存在极显著差异。发病率间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在不同处理中,③号处理的发病率最高,与其它各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试验结果进一步表明,应用杀虫剂、杀菌剂合理配比防治板蓝根根腐病的作用显著大于单独施用杀虫剂防治的效果。
表2 对根腐病分发病率的影响
表3 对根腐病病情指数的影响
结果列于表3。从表3可见:3种农药组合根腐病病情指数依次为:③号处理>①号处理>②号处理,病情指数(%)依次为19.5%、14.2%和9.8%。为验证处理间病情指数差异的真实性,按统计学要求,用百分数测定的数据经反正弦平方根转换后再应用方差分析显著性和新复极差法进行检验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区组间F=6.038小于F0.05(2,4)=6.94,区组间F值不显著,表明不同农药综合对根腐病病情指数的影响是较稳定的。处理间F=76.538**大于F0.01(2,4)=18.00,表明处理间根腐病病情指数存在极显著差异。病情指数间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在不同处理中,②号处理的病情指数最低,与其它各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试验结果进一步表明,每公顷施20%辛害首30 kg+50%多菌灵15 kg配比防治板蓝根根腐病的作用显著大于其余处理。
试验结果表明:每公顷施20%辛害首30 kg+50%多菌灵15 kg的处理产量居首位,折合每公顷产板蓝根干品4 669.5 kg,与其它各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对板蓝根根腐病的影响,用百分数测定的数据经反正弦平方根转换后再应用方差分析显著性和新复极差法进行检验和多重比较。每公顷施20%辛害首30 kg+50%多菌灵15 kg的处理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最低,分别为13%和9.8%,与其它各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试验结果进一步表明,应用杀虫剂、杀菌剂合理配比防治板蓝根根腐病的作用显著大于单独施用杀虫剂防治的效果,同时,该组合防治板蓝根根腐病的作用显著大于其余处理。
[1] 王秀英,李风铃.综合防治板蓝根病虫害.河北农业科技,1990,(4)
[2] 宋永林,袁锋明,等.化肥与有机物料配施对作物产量及土壤有机质影响.华北农学报,2002,17(4)
[3] 刘云海,秦国伟,丁水平,等.板蓝根化学成分的研究(Ⅲ),中草药,2002,(02)
[4] 张云虎,陈叶.河西地区绿洲灌区板蓝根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甘肃农业,2003,(8):53~54
[5] 赵永华主编.中草药栽培与生态环境保护.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6] 徐昭玺主编.中草药种植技术指南.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