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绍 辉
(金柏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分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6)
·园林·绿化·
王澍建筑思想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白 绍 辉
(金柏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分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6)
从形与景、材料与表达、元素与符号三个角度出发,对王澍作品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将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到现代建筑创作中的方法,有利于挖掘古典园林思想精髓,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建筑作品,古典园林,传统文化,景观设计
王澍至今都是建筑界充满争议的人物,不仅是因其特立独行的性格,更是其建筑作品所表达出的一种独特气息。2012年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同时也让无数人一夜之间认识了王澍并且关注到他的建筑。王澍的成功绝非偶然,他多年来不断摆脱西方建筑学束缚,尝试一种新的建筑理念,将自然山水、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思想进行重构,并探索出一条有浓厚中国本土文脉特征的建筑风格。王澍常以文人自居,在其建筑设计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与深入的挖掘,并通过创新式的手法融入其建筑体系当中,并形成具有自己明显风格的建筑作品。同时王澍对中国园林的偏好,使他在建筑设计时融入了传统造园手法,也与传统园林所提倡的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一脉相承。也正是王澍本人及其建筑理念与中国古典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将王澍及其建筑作为特定标本进行研究,对当代景观学有着积极意义。为了更好从景观学科角度理解与梳理其建筑思想,本文将从三个层面进行剖析。
中国画讲求诗意,中国古典园林讲求诗意,中国传统文人生活也讲求诗意,到底什么是诗意,王澍讲“重返自然之道”,也许就是对诗意的一种解释。诗意是一种很中国文人的表达,体现了几千年来中国人骨子里带着的人与自然关系法则。园林不仅是对自然的模仿,更是人们以建筑的方式,通过对自然法则的学习,经过内心智性和诗意的转化,主动与自然积极对话的半人工半自然之物[1]。正是王澍对自然怀着的敬畏之情,使其在做建筑设计的同时,不断探索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因此建筑或人居空间在当下如何能有效融入到自然之中,就是探讨形与景最本质的关系。
在王澍的各种论著与访谈中常谈到中国山水画,中国山水画并不是简单临摹真实的山水环境,而是通过绘画方式抒发一种文人信仰,从意境上表达一种人与天地万物间的关系。从王澍建筑作品看,山水画对其有较明显的影响,不论单体建筑还是建筑组群都与周边山水格局有着极强的形体与视觉呼应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建筑形态与自然融合后的一种外化表达,建筑不应独立于环境之外而孤芳自赏,而是要完全融于自然环境之中。建筑内部的使用者又时刻要与建筑外的自然山水保持一种视觉与体验的联结,这种联结就是让人时刻保持与天地万物的关系。
在王澍作品中象山校园令人印象深刻,有人称象山校区是王澍建筑的试验田,在设计界内也一直饱受争议。但无论如何象山校园与国内所有校园有着明显的差异,从整体规划角度来看,校园完全摆脱传统手法下的校园规划:规则的路网;体现秩序的建筑分布;呆板的建筑立面。象山校园内一派田园风光,农田、溪流、鱼塘与远山、建筑相映成趣。在校园内,建筑随着与山景的不同关系产生扭转,同时随着近景自然地形的变化,有意识的进行视线组织,突出山水关系,同时在整体建筑布局上又遵循童寯先生在《江南园林志》中提出的园林三重境界:疏密得宜;曲折尽致;眼前有景。同时,王澍在校园中有意模糊山水、植物、建筑间的关系,由此也能体会到其多年从画境入手,探索中国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在王澍看来规划与造园是相同的,也是个理景的过程,即便自然山水也要通过路径规划,特定区域的视线引导,才能更好的让游人在风景内产生身处自然的觉知。同样,在一处小场景中,设计师也需要通过路径引导与有效的视线组织进行景观设计,景需要视觉转化才能真正成为景观。在王澍看来中国画又是讨论如何理景的问题,他曾多次拿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进行阐释并试图通过绘画的方式去捕捉人可以参照的人和自然之间的意会关系。
材料是历史的延续,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常借用砖、瓦、石、竹、木等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对环境空间进行直接的表达。材料的选择形成肌理,对传统材料进行演化与运用不仅能增加视觉冲击力,同时也能更好表达地域建筑的意蕴。
在材料的选择上,王澍从本土主义角度出发,在建筑表皮大量运用当地建筑材料,突出建筑地域性,同时自己亲力亲为,与施工方不断探索,形成自己独特的施工工艺。在设计宁波博物馆时,王澍大量运用当地老房屋拆除后遗留下来的废弃砖瓦,用于建筑表皮,形成具有宁波地方特色的瓦片墙,对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同时也体现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的设计理念。王澍用自己的方式去应对国内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运动,用“营造”的手法,抵抗当代建筑的无趣。
在2006年威尼斯建筑展上,王澍的“瓦园”也标新立异,主体框架采用江南毛竹搭建而成,其上覆以杭州运去的废弃青瓦,最有戏剧性的是在倾斜的瓦面之上,放置了一折形竹桥,整个营造过程王澍全程参与,“瓦园”与其说是建筑作品,倒不如说其是园林小品,该作品巧妙的运用背景几株大树,让人置身瓦园想到孩提时代爬上屋顶远眺城市的景象,植物自由的从院落天井中涌出,与青瓦屋顶相映成趣。这是王澍对中国传统城市的眷恋,也体现其对当代城市与建筑的担忧。王澍常说自己是个文人,在他的作品中不仅体现出对传统的情怀,同时他也善于挖掘并运用传统建筑材料,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设计语言的处理,对中国建筑进行自己独特的阐释。
元素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并传承下来,并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包含了中华文化中的审美情趣与其演化过程。正因为元素有着独特的美学特质,因此也往往被用来标识一个地区、民族等,使其形成一种精神形态与象征。符号来源于生活,由文明长期发展演变中来。19世纪末,西方建筑理论家通过符号学理论对建筑的形式与表达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建筑符号学在20世纪中叶产生,并迅速发展,符号学的产生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认知方式,在建筑形式与内涵之间建立了联系。
王澍主张从地域文化出发进行建筑设计,他认为传统延承所带来的文化独特性,才是城市最有价值之处,才构成城市的核心竞争力[2]。王澍基于对地域环境与传统文化理解,以及对建筑自身功能的考虑,将建筑外在形式经过变异、拼贴等构筑方式,使建筑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王澍以一种实验性的、探索性的形式语言演绎出具独特气息的建筑形式。在象山校区的设计中,他利用古典园林中的传统符号方形窗格、冰裂纹、放大窗花传统符号进行立面装饰,来增强艺术的冲击力,表现了传统符号的力量。对“太湖”元素提炼后的运用在其建筑中也最为典型,2004年王澍在宁波鄞州设计了名为“太湖房”的小建筑,该建筑设计来源于拙政园中一座太湖石,王澍通过对自然形态的简化,形成一种新的符号元素,并运用于建筑设计之中,并形成一种独特的美学范式。
在景观设计中,传统元素符号常通过空间形式、建筑样式和细部进行呈现。同时传统元素又要与当下时代紧密相连,在传统基础上通过变异与重构所产生新符号元素,并运用于设计中来适应社会环境与当代美学。
本文通过三个角度来阐释王澍思想及其建筑作品,当下传统与现代的对立状态在景观学科中也日益激化,古典园林的价值取向与审美标准是否还值得去继承与发扬,在这些争论还未平息之时,王澍却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去思考建筑、思考园林、思考传统对当代人的价值与意义。西方设计手法的入侵,使得地域文化特征在这片千年土地上正逐步消失,当今时代背景下,作为景观行业从业者,我们该如何继承,如何挖掘古典园林思想精髓,王澍先生用其作品为我们呈现了丰富的答案。地域不能没有文脉,民族不能没有传承,不断挖掘并寻找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不断寻找古今审美结合点,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还需要不断地努力。
[1] 王 澍,陆文宇.循环建造的诗意——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J].时代建筑,2012(2):66-69.
[2] 王 澍.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J].瞭望,2007(20):64.
On inspiration of Wangshu’s architectural thoughts on contemporary landscape design
Bai Shaohui
(ShanxiBranch,KinbioEco-environmentCo.,Ltd,Taiyuan030006,China)
From the shapes and landscape, materials and expression, and elements and signs, the paper explores the works designed by Wang Shu, analyzes the adop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innovation of modern buildings, so as to excavate the essence of the classic garden ideas and to inherit traditional culture.
architectural works, classic garden, traditional culture, landscape design
2016-11-26
白绍辉(1982- ),男,工程师
1009-6825(2017)04-0213-02
TU98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