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强 窦觉勇
(兰州交通大学,甘肃 兰州 730060)
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
陈 强 窦觉勇
(兰州交通大学,甘肃 兰州 730060)
基于我国城镇化率超过50%这一特殊背景,以兰州青城为例,简要陈述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并探讨了未来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方式和方向,旨在建设出有文化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新型城镇。
新型城镇化,历史文化名镇,文化遗产,管理体系
经过改革开放的3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21.13%,增长到2015年的56.10%。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但同时也因建国初期我国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不够健全,大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观念落后,快速城镇化建设的冲击等原因,我国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都遭到了许多建设性的破坏。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概念,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原则。根据国际城镇化的普遍规律,我国目前仍处于快速城镇化的区间,这将为我们的城镇化建设以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提供新的机遇和挑战。
1.1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
1953年国务院颁布了《在基本建设工程中关于保护历史及革命文物的指导》,1961年国务院公布了180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建立了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法律,这些工作都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奠定了基础。进入21世纪后,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关注度日益增强,2003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8年颁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这些条例的相继制定,体现出了我国对文化遗产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开始逐步完善。
1.2 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现状
1949年—1978年的近30年里,我国的遗产保护经历了许多波折。在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全国各地,包括城市和乡村都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建设、旧城改造等问题,城市建设和遗产保护的矛盾渐渐凸显,此后虽然颁布了《在基本建设工程中关于保护历史及革命文物的指导》,但在大规模的建设和恢复生产中,仍有许多历史遗迹消逝于城镇化建设之中;十年动乱期间,又有大量古建筑古遗址等文化遗产损毁在“破四旧”运动,这是我国文化遗产经历了建国以来最大的浩劫;改革开放以后30多年中,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重新建立,杜绝了对历史遗迹主观的破坏,但大规模、高速度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又给历史遗迹保护带来了新的冲击;随着相关法律不断完善和健全,人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观念不断提高,国家对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开启了新的篇章。
从2003年开始至2014年,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分别将六批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村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截止目前共计有252个镇、276个村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014年建设部颁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为今后科学的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提供依据。
虽然国家在遗产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在不断完善,但我国的城镇化仍处于一个高速期,农业现代化、人口城镇化转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仍将继续给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带来新的挑战。
1.3 青城镇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和保护现状
青城始建于北宋宝元年间,为泾原路都总管狄青所筑。因其东西长而南北狭,故称“一条城”,也称“条城”,后为纪念狄青,又将“条城”称之为青城。元末,鞑靼北退,青城居民越河而居,至白银水川等地,元清二朝黄河以北之地称谓“一条城河北”,现青城特指青城镇所在青城、城河、新民、瓦窑等村。
青城现存古民居院落45处,另存祠堂、书院、寺庙、戏楼等建筑群4处。其中35处为清代民居,大部分是清代康熙、乾隆、嘉庆、道光时期修建的,民国所建民居10处;祠堂、书院、寺庙、戏楼等均为清代所建。2004年,榆中县人民政府将49处院落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5日,高家祠堂被甘肃省人民政府(甘政发[2003]63号文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青城镇被公布为甘肃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青城镇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2年,世界银行贷款组织投资对青城4处古民居进行保护修缮;2013年,青城古民居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国家文物局专项保护资金投资,对青城43处古民居院落进行保护修缮。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聚焦的过程,其本质特征是农村人口的空间转换、非农产业向城镇聚焦、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传统的城镇化存在诸多弊端,主要体现为:大量农村人口流失,致使部分区域农田荒芜;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但其市民化程度不高,许多新进市民的生活、医疗、教育等基本社会服务得不到满足;城镇建设过于粗放,土地使用不合理,导致城镇建设规模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城镇及周边乡村环境显著恶化等。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特色城镇化概念,“走以人为本、公平共享、绿色低碳、集约智慧、文明和谐、城乡一体、生态宜居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即以人为核心,科学的、高效的、公平的、和谐的城镇化,其旨在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合理;“土地城镇化”产生的城镇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市服务管理水平不高,日益凸显的城市问题;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致使大量城镇风貌千篇一律等问题。
3.1 新型城镇化下青城古镇的保护将面临的挑战
我国仍处于快速城镇化时期,特别是西部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处于快速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青城古镇人将面临以下问题:1)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要求滞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更新。原有道路已不能满足农业机械及汽车的普及要求,道路的规划、建设和历史街区仍存在较大冲突;电力电信建设和改造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古镇的历史风貌;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文物建筑安全之间的矛盾等。2)青城镇地处兰州市北侧,交通通达性差,经济发展落后,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口向大中型城市转移,人口流失将导致青城古镇传统文化、传统工艺面临无以为继的困局。3)青城镇现阶段仍以农业生产为基础,旅游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规模,经济发展缓慢,大量的文物古迹保护尚需省级财政和国家专项资金支持。4)居民不断提高的生活需求和滞后的保护观念给青城古镇的文化遗产保护带来巨大的考验。5)青城古民居保护规划和青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目前尚未编制,文物建筑、传统格局和整体风貌的保护管理缺乏法律性依据。
3.2 新型城镇化下青城古镇的保护将迎来的机遇
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经济建设,我国经济发展迅速,2015年我国GDP总量达到676 708亿元,比改革开放初期的3 650.2亿元增长了185.39倍。近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方面的投资比例明显增加,且未来还将继续增加,这为文化遗产保护和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提供了经济保障。
现阶段,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使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在法律层面有法可依。2014年,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文化街区、民族风情小镇文化资源挖掘和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保存城市文化记忆”,国家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时强调“文化传承,彰显特色”,要根据各地区不同的自然历史条件,传承地域文化,体现地域特色,避免千城一面,建设和发展有文化传承、有历史记忆、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美丽城镇。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国民素质不断提高,青城居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也有大幅提升。这都为青城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4.1 进一步完善青城历史文化名镇的规划和管理体系
科学合理的编制青城古民居保护规划和青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并与青城镇总体规划相结合,在保护规划和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建立完善的规划体系;组织相关各方人员依法完成《青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条例》,确保在城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有法可依。进一步完善青城历史文化名镇的管理机构建设,避免其在执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向不合理的建设妥协。
4.2 优化产业结构,科学合理的利用文化遗产
在保证文化遗产安全,不影响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前提下积极建设各项基础设施,完善基本功能。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将现阶段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逐步转变为以旅游服务为主、生态观光辅助的服务性产业,进一步增强青城古镇的聚集效应,使得过剩劳动力在当地再就业,努力实现青城居民当地城镇化。
4.3 完善旅游发展,动态保护文化遗产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让文化遗产保护拥有更好的社会环境。依托历史文化名镇积极发展旅游和服务产业,拓展居民就业渠道,改善居民经济收入。
文化遗产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统称。青城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物质文化遗产包括45处古民居和4处其他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青城小调、青城水烟制作、剪纸艺术、传统酿醋工艺等。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盘活传统手工艺、传统艺术的魅力,使文化遗产真正给居民带来实惠,让居民更加自觉的保护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遗产是宝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青城古镇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尤其珍贵,其完整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具有相当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意义,不仅限于保护过去,也是为现在和未来保护过去。总之,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任重道远,我们应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积极探索,通过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有文化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新型城镇做出贡献。
[1] 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N].人民日报,2014-03-14.
[2] 赵 勇.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3(5):111-117.
[3] 陈 华,张 萍.甘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利用研究[J].建筑设计管理,2013(12):67-69.
[4] 孟祥武,叶明辉.西北古民居建筑的活化石——兰州市青城古镇民居研究[J].华中建筑,2009(12):106-109.
[5] 童成林.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策略探讨[J].建筑与文化,2014(2):109-110.
[6] 丁才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基于缸瓦窑村的考察[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93-98.
Protection of famous historical cultural tow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style urbanization
Chen Qiang Dou Jueyong
(LanzhouUniversityofTraffic,Lanzhou730060,China)
Based on the special background of more than 50% of domestic urbanization ration, taking Qingcheng of Lanzhou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briefly illustrates the contradict and problems of new-styl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famous historical cultural town protection, and explore the methods of protecting famous historical cultural town in future, with a view to building new-style towns with cultural specialty, regional specialty and national specialty.
new-style urbanization, famous historical cultural town,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system
2016-11-29
陈 强(1990- ),男,在读硕士; 窦觉勇(1964- ),男,高级建筑师
1009-6825(2017)04-0018-02
K928.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