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双全
(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0)
浅谈施工现场混凝土随意加水现象的防范
徐双全
(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0)
施工现场存在着这样一种顽症:几乎所有人都知道,随意给罐车中的混凝土加水有很多的危害,但加水现象却是屡禁不绝。我国施工现场的浇筑工人流动性大,一般对混凝土不承担质量责任,现场加水现象,归根到底是施工单位认为混凝土出了问题主要是搅拌站的责任,而缺少对民工的监管与约束;同时,混凝土公司与工人没有直接利益关系,很多时候是因为多次沟通无果后而无奈地默认了这种现象,甚至称工地的民工是“大爷”,这是一个不好的现象。
从工人的“利益”出发,擅自加水主要出于两个目的:减轻劳动强度和缩短浇筑时间。这里不排除一些工地存在不负责任的习惯性加水现象,无论混凝土流动性是好还是差,工人都要加水,以便于施工操作,这是施工单位管理上的严重缺失。而大部分工地的加水现象主要还是因为混凝土入泵流动性偏小,劳动强度偏大,这种加水现象的基本特点是:一般晚上施工加水情况比白天严重、无人监管的比有人监管的严重。
随着外加剂技术的发展,有必要改变一些认识上的误区。(1)施工现场监理方或设计方一般会要求搅拌站提供的混凝土坍落度不宜过大,是造成民工加水的一个重要的间接因素。有些学者认为尽可能降低坍落度,少用大流动性混凝土是目前做好配合比的重要原则。但笔者认为,坍落度(或流动性)大了,混凝土不一定不好,它与混凝土的抗渗、抗裂性能等不一定有直接关系,因为高效减水剂的发展,相同用水量和水胶比条件下,混凝土流动性的可调整空间非常大。混凝土的好坏不在于坍落度(或流动性)的大小、不在于用水量的多和寡,而在于水能不能保得住。实际工程中,存在很多采用大流动性混凝土施工的而不裂或少裂的构件。如果混凝土搅拌站供应的混凝土流动性大,但和易性状态好且水能够保住,振捣后基本无可见泌水,坍落度大点又何妨?(2)现代混凝土的粗骨料用量相比以前有较大幅度的降低,石子在混凝土中由挤压状态向悬浮状态转变。笔者认为,骨料在现代混凝土中除了骨架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分散应力的作用,粗、细骨料需要分别在砂浆、浆体中分布均匀,且混凝土应具有适宜的浆骨比、胶砂比,避免收缩应力过于集中而产生收缩裂缝。这也就需要混凝土在搅拌、入泵浇筑、振捣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粘聚性以抵抗分层离析。
目前,对混凝土好坏的评判依据主要是强度和工作性能,是造成民工加水现象的一个重要的直接因素。工人认为,在罐车中加少量的水,可以增加其流动性,对强度影响不会太大,一是很多搅拌站本身为混凝土强度值赋予了较大的富余系数,二是他们不用为强度不足负责任。那么,采用强度、工作性能、坍落度数值等作为评价混凝土好坏的主要方法,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笔者认为,各组分在混凝土中能保持分布均匀(即匀质性)和振捣后基本无可见泌水(即良好的保水性)是混凝土拌合物合格的基本条件,以和易性状态判断混凝土的好坏更为适宜。民工加水就容易引起可见泌水、分层离析等现象,此时施工单位则会主动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混凝土自身原因?还是民工加水?还是现场本身的积水造成?
自工作以来,笔者一直紧密联系着施工现场实际,与民工保持着良好的沟通。笔者相信,绝大多数工人都是愿意不加水的,借用一位搅拌站砼仁的一句话:只要你的料够好、能打,工人一般都不会加水的,他们也懒得爬上爬下(爬罐车),沟通很重要。
从配合比出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适当增加入泵坍落度,但要控制其保水性和匀质性等。
(2)合理利用粉煤灰,适当增加粉煤灰,可增强混凝土的触变性,提升稳定性。
(3)降低石子粒径,可多用 25mm 以下的石子。
(4)适当提高砂率,可起到降低粘度的效果。
(5)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损失,坍落度损失较大是引起民工加水的一个重要因素。
特别策划预告
2017 年第 9 期——混凝土剩、退灰处理及控制办法
在实际工程中,经常会出现下列现象:由于运输车运输或等待时间过长,造成混凝土工作性能变差,已不适于施工而被退回搅拌站;由于生产量超过施工量,混凝土被剩余退回。被剩下或退回的混凝土有的被降低强度等级用于其他部位,有的各组分被分离出来,重新作为混凝土生产的原材料使用,有的只能丢弃。那么什么情况下该采取什么样的处理措施呢?当发现混凝土只能被剩或被退时如何做能降低后续处理的复杂程度并减少浪费?如何减少混凝土的剩、退灰现象呢?第 9 期特别策划邀请大家将自己的工作经验与同行共享。
2017 年第 10 期——混凝土常见浇筑问题与处理措施
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混凝土堵泵、抓底、板结、坍落度损失大,由于特殊原因浇筑到一半停工等等。面对这些意外或突发状况,处理不当会引起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处理?如何避免这些意外的发生?请大家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及较好的处理办法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2017 年第 11 期——混凝土配合比调试
混凝土的配合比可按照经验或国家标准先取一个常规值,计算出各原材料的使用量。然后试配,由试配出的混凝土性能进行调整各原材料的用量,最终得到性能最优时的混凝土配合比。对于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来说,配合比的调整比较容易,但对于新手来说,由于原材料较多,影响因素复杂,对各种现象的出现,常常无从下手,第 11 期特别策划邀请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来归纳总结一下,混凝土试配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及如何调整混凝土配合比的问题。
更正声明
我刊 2017 年第 7 期“特别策划”栏目中参与讨论的作者(P6)“姚雪军(河北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混凝土分公司,高工)”,应为“姚雪涛(河北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混凝土分公司,工程师)”。
特此声明!给大家带来不便,请见谅!
《商品混凝土》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