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江南地区专业交通市镇研究
——以上海县为例

2017-04-08 01:17于桃桃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市镇江南交通

于桃桃

(辽宁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明清江南地区专业交通市镇研究
——以上海县为例

于桃桃

(辽宁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松江上海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宋元时已获得较快发展;时至明清,依托江南的广大腹地,承载南北及海外的贸易重任,遂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以交通为主导性行业的上海市镇,其下辖境内有诸多以交通航运为代表性的市镇网络,最终上海取代苏州等地,成为江南乃至全国的交通贸易中心。

明清;上海县;青龙镇;刘河镇;交通市镇

江南市镇由宋元肇始并达到相对程度的繁荣,至明清时期市镇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且奠定了近代中国城市的基调;而这一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就是专业市镇的兴起与发展。所谓专业市镇即以一种主要产品为中心,形成“一镇一品”的格局,以生产促进流通,以流通带动生产,实现区域经济的良性循环。[1]122它们集中于长江三角洲及太湖流域,尤以苏、松、杭、嘉、湖五府地区最为集中,不仅数量之多且辐射范围极广。市镇的专业化分布格局表明:作为基层商业市场的市镇,在商品集散功能方面具有共同性,又各有自己特色的行业作为支柱,显示了市镇这种新型经济实体的优势。

一、明清上海县交通市镇的形成

上海的发展历史源流久远,由宋元肇始并发展相对完善,宋元时期商品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上海地区的集市贸易与商业市镇相继兴起,南宋咸淳三年(1267)始建上海镇,适至元初已是“藩商云集”,“实华亭东北一巨镇也”。[2]卷五至元二十九年(1292),割华亭高昌、北亭等五乡组上海县,上海升镇为县,东至江湾里,西至乌泥泾里,南至下沙,北至青龙,成为与华亭并列的松江大县,而上海县的真正繁荣则要到明清时期,明代属直隶南京松江府,清代属江苏布政使,其依托江南的广阔腹地和天然便利的交通优势而获得繁荣发展。

首先是优越的地理位置。《上海县志》载:“吾邑雄峙一方,为郡屏蔽,南瞰黄浦,北枕吴淞,大海东環,九峰西拱,虽无深山茂林之阻,素号泽国,而平畴沃野居多,属三吴名区者稽焉。”[3]124上海之地阻江而濒海,黄浦吴淞河流在此相汇,又有长江洪流聚灌而下,泥沙堆臃以致地形高亢,遂成天然良港。其境内河道纵横,舟行骈集,扼守南北往来商船贸易,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上海港由宋元及明清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次是江南广阔的腹地。自明中叶后,商品经济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生产的自给自足性不断削弱,而与外界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商品流通网络。明清交替的环境仍使江南的商业发展保持了良好的惯性,江南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而推动着国内外市场与商品流通的大发展,伴随市镇经济的崛起与市民阶层的壮大,江南区域中心亦显得格外繁荣。“苏杭之境为天下南北之要冲,四方辐辏,百货毕集,故其民赖以市易为生,非其俗之奢故也。”[4]132而地处水陆交通要道的上海依托江南内陆的广阔腹地,车马舟楫来来往往,各地商人络绎不绝,“富商大贾,北贩辽左,南通闽粤,百货萃集。”[3]卷一124交通商业的繁荣也带动了当地城市的发展,许多民户在此定居,并围绕当地的交通优势开展运输、码头、旅馆、酒店等周边行业,极大促进上海地区的发展。

伴随明清时期市镇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同时,上海依靠自身的地理位置与区位优势而形成了以交通业为主导的市镇典型,成为既供应当地又转输外地的交通商贸中心,并且围绕上海构建起了一个专业的交通市镇网络。

二、上海县交通市镇的繁荣—以青龙、刘河为中心

明清两代上海县下辖众多市镇(见下表),而其中又有众多以交通为主的行业性市镇,如商榻镇(又名双塔镇),其地为水陆交通要道,商人往来苏松,为适中之地,至夕驻此停榻,故名商榻。[5]卷二194又如宝山县江湾镇,“适当往来上、宝之冲,屹然遂为海邦雄镇。”[6]卷二此外,还有八斥镇、胡巷镇等以交通为主的市镇。在此,为体现交通市镇的代表性,特以上海县青龙镇、刘河镇为典型中心进行较为详细的考察,以期有所突破。

明清两代上海县市镇统计表

青龙镇地处吴淞之滨,以青龙江最为著名,水流畅通,腹地广阔。唐时控江连海,置镇防御;南宋时此地海舶云集,风樯浪楫,朝夕上下,“岛夷闽粤交广之途所自出,富商巨贾豪宗右姓之会所。”[5]卷二197至元二十九年(1292),上海设县,青龙镇则划为上海属镇,上海的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嘉靖二十一年(1542),析华亭与上海二县中的部分地区设立青浦县,县治就在青龙镇,嘉靖壬寅议郡北青龙镇置青浦邑,鼎峙为三,分治之。青龙镇已为海运要津,北连京津渤海,南通闽粤川渝,成为当时江南地区首屈一指的海上交通枢纽。“风樯浪泊,商贾云集,寰阓繁华,景色秀丽,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2]卷二时有“小杭州”的美誉。青龙镇南北来往船舶与客商多以大宗商品贸易为主,北方的棉花、花生、豆类、南方的丝、锦、瓷器、都在此中转,以输往全国各地。

刘河镇位于太仓城东娄江入海口,其位置东临大海,内连长江,独具衔江傍海的交通优势而成为江南出海的通途要津,正是凭借这种天然的优势而早在元朝就已兴起,当时海运漕粮以此地为始发港,称为刘家港,因此在元朝的海运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以致终元一代繁盛不衰。明朝永乐、宣德年间进行的以朝贡贸易为主的郑和下西洋也正是以刘家港为出发地,与东南亚、西亚国家进行海上政治、经济联系的枢纽,一跃成为当时全国的第一大港口。后因倭寇之患逐渐衰落下去,但直至清康熙年间开放海禁后,刘河镇再次呈现往日的兴盛,尤以乾隆、嘉庆年间的转输贸易繁盛,其中棉花贸易尤为著名,“盖我太仓自元至正间,崖州黄婆以南番木棉传入苏松,教以杆弹纺织之法,于是太仓木棉为中国所独擅。凡江西、湖广、襄阳及海外东西洋两处,咸集太仓刘河贩花。”[7]卷七此后,棉花成为刘河港港口贸易的主要商品。“江南省商船名曰沙船,熟于奉东洋面,不入南洋,来江南俱收刘河口子……”[7]卷一“江阴、靖江、太仓、通州、等沙船,在瓜州、镇江装载货物,契写苏州交卸,行至刘河港停泊;瓜州、江都、泰兴、丹徒、镇江、江阴、靖江等船装载货物,写至刘河交卸。[8]卷七自海关至外口十有余里,商船相接,有回揽停泊者,直至口外四五里。[7]卷五

元明清三代造就的青龙、刘河重要港口功能就足以说明其优越的区位优势造就的交通业的繁荣。历史上的青龙镇、刘河镇等虽在不同时期呈现过衰落的迹象,但在明清两代众多的市镇中可谓首屈一指,其繁荣程度和时间要远远超过其颓败的时刻。他们不但作为江南地区交通市镇的典型代表,为市镇研究提供了可行性的参考价值,同时其作为上海县交通业市镇的代表有着鲜明的市镇特色,并为后来上海港的兴盛和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上海县交通市镇特点简述

在市镇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专业性市镇的兴起与发展为江南经济注以强力一剂,不仅推动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与国内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呈现出市镇的专业性特征。上海县的交通市镇在其兴起、发展的过程中都体现出独树一帜的特质,因此对其特点加以简述。

1.区位性。上海市镇在地理位置上呈现出水网系统的特点,江南地区河道纵横,水运便利,且有京杭运河贯通于此,上海处于长江与吴淞交汇点,因河为衢,因海成市,航运大大便利了交通的运输。同时,运河大动脉将这些市镇串联起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交通网络。市镇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依存,并形成交通网络,“在沟通各地理层次—村、乡、市、镇、县、府间的商品交流中,显示出单个市镇所无法体现的独特功能。”[9]114米市网络将各市镇连城一体,发生密切联系,呈现出经济一体化的态势。其次,江南作为上海交通与贸易的广阔腹地,承担着中转与消耗的重任,任何大宗产品货物都能通过这一地区转销全国,因此,江南也成为上海的后花园。

2.专业性。“由于各地地理、产业结构有所不同,因而市镇便呈现出不同的专业化色彩。”[10]203市场形态日趋成熟的市镇,因其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市场经济的特点,并呈现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上海县等地形成以交通业为中心的市镇网络,搭建起专业化的市镇分布格局。上海境内辖地虽小,但在交通区位上衍生出的市镇却鳞次栉比,青龙镇、刘河镇、商榻镇、胡巷镇……,星罗棋布的市镇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些市镇围绕上海搭建起专业性的交通市镇网络,并形成以海运、内河航运等多种方式为主导的专业性区域。

3.开放性。襟江连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上海地区海纳百川的胸怀与兼容并包的气度,海上贸易的兴盛与市镇商业的繁荣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商客在此汇集交易,市镇经济的活跃打破了相对封闭的自然经济格局,因而在此居住的民户本邑者也依靠当地交通的区位优势在此繁衍生息,薪火相传,当地淳朴的民风与商业的繁荣完美交融,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与方式,造就了独特一方的市镇风格和文化品性,最终人流、物流、信息流相互汇聚,呈现出区域开放性的特征。

四、上海交通中心地位的确立

明清时期江南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而推动着国内外市场与商品流通的大发展,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具备专业化趋势的市镇,上海县作为这一区域的典型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能风格和并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上海作为江南这一区域的基础商业中心,先是由国家税关再到商品交通枢纽,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行业特色支柱,必定推动当地及周边市镇的发展,加快了农村向市镇的过渡。“这些专业市镇与全国各域市场联系密切,往往输送大宗商品,(丝织品、棉织品)也包括原料、粮食等物资在内的外地商品,贸易量较大,商人活动频繁,并且一般都具有一种或几种产品的专业优势。”[11]284其次,上海交通业的广泛发展也促进了区域商品市场和资源配置的优化。上海县内部的经济结构已脱离农业,以独立的税关和交通职能屹立于江南经济之上,商品流通和市场需求推动地区分工和资源配置的优化,从而使江南各地区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网络,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连接成有机的整体。

此后,清代海禁的放开为上海港的起飞提供了平台,上海依托江南苏松等广大腹地,形成以棉、布贸易为基础的航运业空前发展,并且逐渐形成了以内河航运、长江航运、北洋、南洋航运与对外航运的运输体系,搭建起以上海港为中心的江南经济贸易区,至清代嘉庆、道光时期,上海港已成为东南最重要的海港,并且上海也取代苏州等地成为江南地区新的都市新宠。更重要的是十九世纪通商口岸经济的影响,鸦片战争五口通商后,长江中上游之米由轮船载运至上海,开始取代苏州在江南的交通集散中心的地位。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以上海县为中心的交通业市镇依靠自身的地理位置外,更多的是适应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而逐渐兴盛起来的,因此,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与市镇的兴衰存亡关系密切,上海等交通市镇承载了以江南为中心的城市、城乡间以及后来国内外的商品流转功能,发挥了促进区域间贸易发展的功效,其区位优势也得到进一步显现,进而奠定了明清以来,以致迄今为止的国际性航运中心的地位。

[1] 单强.近代江南乡镇市场研究[J].近代史研究,1998,(6):122.

[2](弘治)上海志[M].北京:中华书局,1940.

[3](同治)上海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4](明)陆楫.蒹葭堂杂著摘抄[M].转引自巫宝三.中国经济思想史资料选辑(明清部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5](光绪)青浦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1.

[6](清)钱淦.江湾里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1991.

[7](道光)刘河镇纪略[M]∥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1991.

[8](道光)浒墅关志[M].扬州:广陵书社,2012.

[9]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10] 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1] 范金民,夏维中.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史(明清卷)[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胡栩鸿

Study on the Specialized Traffic Towns in the South of Yangtze River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County

YU Tao-tao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Tourism, Ling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81, China)

Because of its unique geographical location, Shanghai, from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had gained rapid development. To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hanghai relies on the vast hinterland of Jiangnan, taking on the heavy responsibility of North-South and overseas trade. On this basis, Shanghai town took shape where traffic-oriented industry took the leading. Under its jurisdiction, there were many town network represented by traffic and shipping. Eventually, Shanghai replaces Suzhou and other places and even became the national trade center.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hanghai county; Qinglong town; Liuhe town; transportation Town

2016-10-12

于桃桃(1993-),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明清史。

K29

A

1674-344X(2017)1-0063-04

猜你喜欢
市镇江南交通
论江南运河与沿岸市镇发展之关系
繁忙的交通
酉阳县涂市镇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
移风易俗的路径探索——基于涴市镇红光村乡村振兴促进会的分析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小小交通劝导员
宋代草市镇研究中的定性与定量
绣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