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珍 金丹 申倩光
摘 要:“一带一路”战略含涉不同区域,旨在加强各个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开展创新的区域合作,共同铸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一带一路”是一条协同创新之路。本文对“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协同创新对相关区域要素的影响进行研究,认为“一带一路”协同创新促进了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
关键词:“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区域创新绩效
一、引言
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均需依靠关联国家与区域的多边支持与合作。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向周边辐射,把国内的资金、产品输送到世界,并且吸纳世界的资金与技术进入中国。通过这种协同创新要素的共享与整合,最终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格局。中国作为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无论对内还是对外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大背景下,加强区域合作,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二、文献综述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实现我国创新型国家起着关键性作用。而组织与协调创新要素更是重中之重。只有科学有效地对创新要素进行组织与协调,从而进行创新生产,才能提升創新绩效。不同生产地区的创新过程在中国是不一样的,但是获得区域创新的因素的主要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该地区的创新元素本身,即该地区使用自己的积累创新资源和生产条件;二是其他地区的创新元素,即创新的元素来源于其他地区。因此,区域创新系统的各种方法和组织协调元素的创新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每个区域创新系统之间的协作交互的内部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创新,组织创新资源的创新,我们称之为协同创新;另一种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元素之间流动,因为它的相关效应主要反映了创新活动的地理空间,即空间联结。这两种方法通常包括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创新系统之间的关系。
目前,关于协同创新与创新绩效的问题已有很多研究。万幼清、邓明然(2007)认为产业集群可以通过知识重组进行协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集群创新绩效影响因素有很多,如企业基础知识存量、企业知识转移、知识的复杂性、企业创新、企业创新能力和协同作用的程度等。也有许多学者从协同创新的内涵,协同创新模式和协同创新机制及其他方面的理论进行研究,但最近的研究逐步揭示了协同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贺灵(2012)等运用协同度模型测度了各省级区域创新网络要素间的协同能力,并实证分析了要素及其协同能力对各地区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张方华、陶静媛(2016)在构建概念模型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与结构方程模型,对企业内部要素全面协同、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及影响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多重回归分析被解学梅、左蕾蕾(2013)用来探索知识吸收能力的对协同创新网络和创新绩效的中介效应。宋丽萍(2014)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组件,对促进区域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白俊红、蒋伏心(2015)通过协同创新建设的指标体系,并从区域创新的角度建立动态流动空间权重矩阵,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分析,探讨企业协同创新的影响和空间对区域创新绩效的相关性。本文通过以上研究得到启示,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根据协同创新与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对“一带一路“的创新发展进行研究。
三、“一带一路“的特殊内涵
“一带一路“是东亚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共同发展的宏远规划。“一带一路“实现了多方位的互联互通。涵盖五个重点地域合作方向。如下表:
基于以上路线,“一带一路“的重点合作内容也体现为五通:中外沿线国家共同协调发展规划与加强政策沟通;沿线国家大力建设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沿线国家扩大贸易与互相投资,实现贸易畅通;金融合作与资金融通;沿线国家开展广泛的社会和文化交流,实现民心互通。其中政策沟通是前提,互联互通是优先领域,贸易互通是重点,金融与资金融通是关键,民心互通是根基。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与结构洞理论视角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是一套规范和方法来分析社会关系的结构和它们的属性。它主要用来分析不同社会单位(个人、团体或社会)的结构或属性。社会网络理论将整个群体视为网络,着重分析各网络成员间的关系,并探讨这种关系会对网络成员的行动带来的影响。社会网络由节点以及节点之间的连线组成,节点可以是个人、组织或国家及各个不同区域。之间的连接节点代表彼此之间的联系。社会网络分析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是伯特结构洞理论。基于竞争的社会结构,伯特认为,结构洞是一个竞争者之间关系不连续或非对等的竞争领域,是一个企业家获得信息,时间,人员和控制的机会。节点间的连线表示彼此之间存在的联系。社会网络分析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是伯特的结构洞(structurehole)理论。伯特从竞争的社会结构出发,认为结构洞是竞争场域中的竞争者之间的关系间断或非对等,是企业家获取信息、时间、人员和控制的机会。处在结构洞中没有直接联系的两个节点,必须通过第三个节点才能发生联系,此时这两个节点便存在结构洞。处在结构洞位置的节点占据了交换资源的良好位置,可以充分利用这种网络位置的优势,为自己谋取利益,这一现象被伯特称之为“洞效果“(holeeffects)。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身处关键的地理位置,是东亚与欧亚贯通的重要桥梁。在整个战略背景下,各国、各地域处在同一个社会网络之中,每个城市与国家都处在不同的节点,中国联通四面八方,将各方资源在网络中进行整合、汇聚与创新,充分发挥网络节点与结构洞“洞“优势,为更好,更高效地实现“五通“与各区域的协同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四、“一带一路“协同创新与区域创新绩效
“一带一路“政策的直接影响是为双方合作提供保护工作。其中,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将互利经济、文化、科学和技术领域。创新要素的流动将间接影响不同地区的发展,导致不同区域的绩效。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应该基于工业化和商业化的路线规划技术路线,并推进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和应用技术的瓶颈,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因此,在科研院所和高校互连过程中,企业应发挥更加活跃的作用;特别是在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新研发机构和成果定制方面仍需继续进行。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政府资助科学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区域创新的绩效,且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联结以及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联结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区域创新绩效,而金融机构资助科学技术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一般来说,协同创新的总效应对区域创新绩效有很大的积极影响。理论框架如图。
五、结论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讨论,从政策层面,首先鼓励政府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的投入,充分发挥支持和指导作用,完善基本平台和机制进行科技成果转移的变换。第二,加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努力提高合作创新的制度环境,建立和完善科学成果转化支持服务体系,构建与互联网相结合、专业化、市场化的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第三,进行科技成果信息交换和发布,探索市场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道路。关于区域创新绩效的发展,新要素的规模化集聚与合理流动同样重要。第一,注重了解和使用自己的社会网络位置的条件,开发一个特殊的区域发展布局,东部地区为了改变原始的创新能力,加速创新集成发展,目的转型为创新驱动发展,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创新资源的柔性衔接,进一步促使了先进技术的发展和使用。第二,要建立跨区域新型网络,促进各区域一起探索创新问题,互操作性的创新要素,技术联合研究机构,建立区域创新社会。此外,打造区域创新示范,促使国家和省级高新区按照高新技术的发展,在转型升级的方向,培育新兴产业,开展区域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培育以及建立创新容错的新机制来宽容失败。因为建立在高素质人才的最深层次基础之上的最终是科技创新的成果和质量。所以,在加快科技创新的领导者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应特别重视企业家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弘扬创业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的创新利益和财产权利。通过多元化、竞争性的金融中介体系来进一步优化金融机构的科技资源配置功能,使科技信贷资金真正流向最有效益的企业和最值得投资的项目的研發。
参考文献:
[1]万幼清,邓明然.基于知识视角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第4期.
[2]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科学学研究,2012年第2期.
[3]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科学学研究,2012年第2期.
[4]许彩侠.区域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基于创新驿站的再思考.科研管理,2012年第5期.
[5]贺灵,单汨源,邱建华.创新网络要素及其协同对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年,第8期.
[6]张方,陶静媛.企业内部要素协同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科研管理,2016,第2期.
[7]解学梅,左蕾蕾.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特征与创新绩效:基于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效应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13年,16(03):47-56.
[8]宋丽萍.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及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9]白俊红,蒋伏心.协同创新、空间关联与区域创新绩效[J].经济研究,2015,(07):174-187.
[10]杨值珍.中美关系与中国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建设[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31-39.
[11]廖丽平.模糊社会网络分析(FSNA)及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2.
[12]Burt R.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13]余家胜.社会网络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李秀珍(1991- ),女,河南人,管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金丹(1992- ),女,黑龙江人,管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申倩光(1992- ),男,广西人,管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