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是近年来家长关心的热门话题,并且有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但中西教育到底孰优孰劣,却众说纷纭。我们特邀在美国工作生活多年的冯禹教授撰写系列文章,告诉您真实的美国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反思国内教育,另一方面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帮助家长做出适合孩子的选择。
关于留学美国高中生的压力,一直以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美国高中的课程毫无压力,学生基本上不用学习,整天都在玩儿;另一种则是美国高中生的压力比中国的还大,学生平均每天只能睡4个小时。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有点儿盲人摸象、以偏概全。
首先,因为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所以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某些学科有专业指导性纲领,但是没有强制力),美国各个州、地区的中学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我的一位朋友应聘到一家地区治安很差的市级中学做老师,她满怀热忱地希望能够提高教育质量,结果却遭到家长联合抗议,说她留的作业太多,造成了孩子们情绪低落。在这种学校,学生没什么压力,老师也乐得清闲,随随便便就给学生“A”。
但我知道的一所被称为“哈佛摇篮”的中学,那里每年3000多名学生毕业,为了20个“哈佛”名额,学生们废寝忘食、压力巨大,很少有学生能在凌晨12点前睡觉。
其次,美国的小学生、初中生都比较轻松,但不少学校和学生本人,到了九年级(初三)时会突然发力,就好像长跑比赛一样,在后半程突然加快步伐。因為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后冲刺阶段获得好名次。
在中国,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考试、家长和老师,是一种被动的压力;而在美国,学生最大的压力来自于自己。对他们来说,课业方面的竞争和压力,甚至那些全国统一标准化考试的压力都不是最重要的,SAT考满分并非了不起的成就;是否能考入一流大学,成为与众不同、闪闪发光的人才,才是美国高中生最在意的。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在上大学前,做出点儿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出来。
我儿子上九年级时,就已经在哈佛大学的牙科研究所做研究了,不是当助手,而是独当一面做设计实验程序。经过两年的努力,他找到了一种罕见遗传疾病的致病基因。不要以为这样的学生在美国凤毛麟角,美国大部分的高中生,都有过在实验室进行独立研究的经历。我在哈佛大学教过的一个本科生,高中期间曾为癌症研究做出过重大贡献。
除了做科学研究,美国有很多中学生会通过商务活动崭露头角。被我儿子当作榜样的一个越南裔男孩,上高二时就靠编写电脑程序赚到的钱买了一辆“奔驰”。这个男孩还为美国民主党全国竞选如何捐款设计了一套软件。一个从小就想进入耶鲁大学的女孩,为了让自己更有竞争力,高一就开始给《波士顿环球报》写文学评论,坚持了一年多,成了该报的特约评论员。最后她如愿进入耶鲁大学,靠的就是写文章的能力。
总之,在美国要考一所好大学,优异的学习成绩远远不够。以我儿子当年申请大学的简历为例,除了重大科研成果外,他还是全校当年唯一的“年度最佳运动员”、校报主编、美国东北部五州红十字会青年领袖、曾做过麻州州长秘书、“哈佛图书奖”获得者。再加上他是那一届学习成绩的前三名,所以最终脱颖而出,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
也许有人会诧异,为什么美国高中生做了那么多学习以外的事情,学习上仍能处于领先位置?这与巧妙合理的时间安排有关。那些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基本都提前学完了中学课程,所以在高中最后两年,他们可以把心思放在其他成就的获得上。我儿子上小学五年级时,就参加了美国高考SAT,而且成绩已经可以被中上等的大学录取。高一时,他一边进行科学研究,一边参加美国大学录取应届高中生时采用的学业水平考试SAT2。由于时间安排合理,他每天的睡眠时间基本上能保证在7小时左右。
当然,美国教育制度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多样化,你可以拼,也可以混。如果你不想承受太大压力,就可以选相对容易的课。拿数学为例,你可以选择普通数学,也可以选大学微积分,还可以选择比普通数学更简单容易的课程,反正都可以毕业。更直观的是体育,美国高中生认为按年级(年龄)划分的体育考试标准是荒谬的,因为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不应该要求每个人百米都跑进16秒。有许多体育特长生能跑进11秒,但也有些胖学生完全拒绝跑步。
总之,如果家长以中国高考压力太大为由把孩子送到美国读高中,很可能就会让孩子成为美国中学生混混中的一员。当然,混日子也能顺利高中毕业,但肯定进不了一流大学。其实,除去努力拼搏,背负一定压力就能进入好大学的功利性因素,美国高中生尽管压力不小,但也是享受着痛并快乐着的青春滋味。
所以,美国高中生到底压力大不大,说到底还是要看个人选择。
婚姻与家庭·社会纪实201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