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仲渊 陈学智
(1.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消防大队,福建 泉州 362100; 2.福建省泉州市台商区消防大队,福建 泉州 362000)
建筑防火设计在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黄仲渊1陈学智2
(1.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消防大队,福建 泉州 362100; 2.福建省泉州市台商区消防大队,福建 泉州 362000)
介绍了民用建筑火灾的特点,针对民用建筑防火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从建筑材料的选择、防排烟系统的设置,火灾扑救面的设计等方面,阐述了建筑防火设计在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策略,从而遏制火灾隐患,构建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
防火设计,民用建筑,火灾,灭火系统
民用建筑人员较为集中、电器多、用电量大、雷击的机会也大,加上监管难、火灾扑救难、疏散难、逃生难,发生火灾后排烟不畅,容易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甚至是人员伤亡[1]。近年来,我国因建筑起火而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比比皆是,在社会上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动荡,搞得人们惶恐不安。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首先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能抱有丝毫的侥幸心理,另外民用建筑设计时,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搞好消防工作,遏制火灾隐患,构建一个和谐、安全的生存环境。
我国民用建筑多为高层建筑,一般发生火灾后,将会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这与民用建筑火灾的特点密不可分。民用建筑火灾具有以下特点。
1.1 人员密集、集中,疏散困难
民用建筑多为高层建筑,高层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层数多,垂直距离长,人员十分密集,一般可容纳几千人,若是发生火灾,出于本能反应,人的心理和情绪必定会引起恐慌和躁动,加上烟气的刺激,人们会第一时间一窝蜂的涌向安全通道求生,这势必会造成现场混乱,发生拥挤、堵塞以及踩踏事故,给有序的疏散带来困难,耽误救援时间[2]。
1.2 火势蔓延迅速,且蔓延途径多
高层民用建筑若发生火灾,那么火势的发展速度比普通建筑要快得多,这主要是由于高层建筑中有许多例如楼梯间、电梯井、排气道以及电缆井等竖向井道,容易形成烟囱效应所导致的。这些竖向井道也正是火势迅猛蔓延的主要途径,一旦发生火灾,很难得到有效的控制。
1.3 火灾温度高、毒气危害大
民用建筑火灾温度可高达1 000 ℃以上,而人在70 ℃的温度下,最多只能承受不到1 min[3]。一旦发生火灾,人的身体皮肤无法经受住炙烤,加上燃烧中会产生大量的烟雾毒气,人吸入后就会窒息,造成死亡。
1.4 扑救难度大,造成的损失大
我国目前的消防车工作高度一般在50 m左右,超过50 m以上很难实施救援。因此,高层民用建筑若发生火灾通常只能眼睁睁看着被烧,造成重大的经济和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在社会上造成巨大的影响,引起动荡。
2.1 建筑材料耐火级别低
建筑原材料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的质量与使用,在当前建筑建设中,很多建筑单位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因此常常选择一些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耐火级别不达标的建筑材料,甚至是偷工减料,为火灾事故的发生埋下了祸根,造成了重大的安全事故。
2.2 建筑烟气控制设计不科学
一些民用建筑的消防电梯和防烟楼梯数量少,与主要防火防烟区的距离较远,而且在一些例如走廊、防烟楼梯间等不便采用自然通风的位置,没有设计必要的排风排烟装置。另外,住宅楼公用排风通道缺少必要的烟、火净化措施,一旦发生火灾,将会殃及整栋楼。
2.3 火灾报警及灭火系统缺失
火灾报警装置能在火灾发生后第一时间发出警报,通知人们进行疏散、逃生,减少悲剧的发生。但是在我国目前部分民用建筑中,火灾报警及灭火系统缺失,有的民用建筑虽然有此类装置,但是由于长时间不用,要么坏掉了,要么工作状态不灵敏,管理人员没有进行及时的检查和维修,导致发生火灾时才发现无法使用,不利于顺利救援。
2.4 火灾扑救面设计不合理
火灾扑救面是发生火灾后,消防车辆工作时的场所,对现场救援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很多民用建筑设计中,由于相关法律的缺失,设计者对火灾扑救面的设计没有充分重视,存在火灾扑救面设计不合理的问题,导致很多新建的民用建筑无法通过消防验收。
3.1 选用耐火级别高的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民用建筑的质量和防火性能,劣质的建筑材料是民用建筑火灾蔓延的主要帮凶。我国按建筑常用结构类型的耐火能力划分为四个耐火等级,其中高层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必须为一级或二级[4]。在建筑建设中,应根据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来选定构件材料和构造方式,选择质量好、耐火级别高的建筑材料,防止在发生火灾时,能够赢得足够的疏散时间,利于灾后修复。同时,民用建筑内部装修材料也应具备必要的耐火性能,争取使用不燃、难燃或经过防火处理的材料,以减少火灾发生和控制火势蔓延。
3.2 防排烟系统的设置
防排烟系统是防烟系统和排烟系统的总称。防烟系统是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或自然通风方式,防止烟气进入疏散通道的系统;排烟系统是采用机械排烟方式或自然通风方式,将烟气排至建筑物外的系统。民用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烟气的危害很严重。为了及时排除有害烟气,确保建筑物内人员顺利疏散、安全避难,为火灾扑救创造有利条件,就必须要在高层建筑内设置防烟、排烟系统。在设置防排烟系统时,要选择符合设计的、功率规格合适的风机,对于建筑高度超过50 m~100 m的民用建筑,要按照相关要求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同时,合理划分防烟分区的面积,面积越小安全性越高,电梯、楼梯等烟气蔓延的重点部位一定要单独划分防烟分区。另外,还要注意送风口和排烟口的设置,有的竖向防排烟系统的送风口采用固定百叶窗式常开风口,风口规格尺寸基本一致,造成各层送风口的风量风速严重不平衡,离风机较远的送风口的风量不足;有的将排烟系统的风机排烟口设在室内,导致火灾发生时,排烟口不仅起不到排烟作用,还可能造成火灾的蔓延扩大。
3.3 完善火灾报警及灭火系统的设计
火灾自动报警及灭火系统设计是民用建筑防火设计中最重要的设计内容之一,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目前很多民用建筑中,火灾报警及灭火系统的设计还存在缺失或不完善等问题,探测器一般采用感烟型,大多设置在电梯厅、楼道及走道等公共场所,但是往往效果不佳。因此,在设计时,应在敞开、封闭或楼梯间单独划分探测区域,并每隔2层~3层设置一个火灾探测器,在主要通道及人员集中的主要出入口设置手动火灾报警按钮[5]。
3.4 火灾扑救面的设计
火灾扑救面是消防车靠近民用高层建筑,开展扑救火灾的建筑立面,每个民用建筑都必须设置火灾扑救面,且不能做其他用途。火灾扑救面的设计距建筑的外墙不宜小于5 m,最外一点至火灾扑救面的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10 m,同时应避开地下管道、水池、化粪池等影响消防车荷载的地下设施。
3.5 疏散出口的设计
一旦发生火灾,人的本能反应通常是先向自己熟悉或者明亮的出口跑,若是遇到烟与火的阻碍,大多会选择掉头寻找另外一条出路。因此,在民用建筑设计时,每层楼应设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疏散出口,以便人们进行安全、快速的撤离。
建筑防火设计对于民用建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民用建筑设计中,建筑单位要从建筑材料、防排烟系统、火灾报警及灭火系统、火灾扑救面设计以及疏散出口设计等方面严谨规划、合理设计,以降低火灾的发生,确保让人们不受火灾的侵害,构建一个和谐、安全的家园。
[1] 洪 松.建筑防火设计在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1):182.
[2] 程 静.建筑防火技术在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17(2):43.
[3] 刘 姝.建筑防火设计在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J].科技经济导刊,2016(10):55.
[4] 农 智.民用建筑设计中建筑防火技术的运用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S1):199-201.
[5] 吴宇丰.论建筑防火技术在民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177.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ivil building fire,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fire protection design of civil buildings, from the building materials selection, fire smoke control system setting, fire remedial design and other aspects, elaborated the application strategy of building fire protection design in civil building design, so as to curb the fire hazards, build a safe life environment.
Keywords: fire protection design, civil building, fire, fire extinguishing system
Discussionontheapplicationofbuildingfireprotectiondesignincivilbuildingdesign
HuangZhongyuan1ChenXuezhi2
(1.FujianQuanzhouHui’anCountyFireBrigade,Quanzhou362100,China;2.FujianQuanzhouTaiwaneseBusinessDistrictFireBrigade,Quanzhou362000,China)
1009-6825(2017)25-0030-02
TU972.4
A
2017-06-22
黄仲渊(1987- ),男,助理工程师; 陈学智(1988- ),男,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