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岳 田大方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乡村旅游景观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韩 岳 田大方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从推—拉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景观感知理论、景观美学、环境心理学、文化生态学的综合观点,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民意测验法的评价分析方法,构建了乡村旅游景观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乡村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与保护管理提供了依据。
乡村旅游景观,层次分析法,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
近年来,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各省争先建设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农业产业园、农家乐等。然而,批量化的建设导致我国乡村旅游业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产业结构单一,城镇化倾向严重,缺乏对当地历史人文的挖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甚至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
乡村旅游景观主要是指乡村在进行规划建设时,以乡村区域范围内的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为基础,经过整体规划、主题定位、基础建设、创意宣传,形成具有吸引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度假养生、娱乐休闲的旅游景观格局。
乡村旅游景观吸引力评价就是对乡村旅游景观资源进行评价,首先,要通过调研对当地的景观资源进行全面的了解,结合当地景观资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并建立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1.1 推—拉理论
“推—拉”理论为吸引力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来测试游客的出行动机和旅游行为(张宏梅和陆林,2005;Dann,1981;Klenosky,2002)。“推力”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人们的心理需求,比如长期生活在城市人们需要逃离城市、休闲娱乐、度假养生等。“拉力”的影响力大小主要与乡村旅游景观吸引力的强弱成正相关。
1.2 景观感知理论
景观感知理论研究的主要是人们对乡村旅游景观的感知程度。从出游活动的进程中来看,个体的游前、游中、游后对乡村旅游景观的感知是需求“推力”系统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个体对乡村的景观感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在出游前对乡村旅游景观的喜好以及心理期望;以及在出游过程中对其亲身经历的乡村旅游景观形象的现实感知;还有在出游后对乡村旅游景观环境与服务的反馈。
1.3 景观美学理论
景观美学是一门涉及景观学、美学、地理学以及建筑学的综合性学科,主要运用比例、线形、形态、尺度、色彩等基本元素来研究乡村旅游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人工景观的质量,并考虑人类对景观视觉形象的感受,依据美学原理,在实体景观中创造出符合人类审美情趣,令人身心舒畅的环境景观[1]。
1.4 环境心理学原理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涉及社会学、心理学、人文学、建筑学、景观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从旅游景观学的角度来看,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旅游景观环境与人的旅游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可以帮助设计师们设计出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1.5 文化生态学理论
文化生态学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的方法去研究文化学的新兴交叉学科[2]。它主要研究的是文化的起源,存在及其不断发展所依赖的资源、环境和规律;以及文化的产生与其所处环境及人类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
2.1 乡村旅游景观吸引力的主要评价方法
乡村旅游景观吸引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众多相互制约与相互关联的因素组成,是一个由多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本文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和民意测验法构建了乡村旅游景观吸引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AHP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分析方法;主要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定性问题进行研究[3]。民意测验法是通过问卷调查,提问的方法,对相关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作为评价乡村旅游景观吸引力的重要指标。
2.2 乡村旅游景观吸引力评价指标的筛选
乡村旅游景观吸引力评价是一个多指标的高度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过程中,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选取评价指标,以乡村旅游景观吸引力评价作为目标层;选取国家或行业标准,结合国内外学者、会议提及的乡村旅游景观吸引力评价指标和构成要素,并根据前文提到的理论基础,构建了由自然景观吸引力评价、人文景观吸引力评价、人工景观吸引力评价、景观可达度评价、景观感知度评价五个部分构成的评价体系;然后,通过现场调研,结合浙江省乡村旅游景观的实际情况,初步建立了一个含有15个一级指标、45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集。并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乡村主要使用者对乡村旅游景观的感受情况,找出他们对指标中反映强烈的因子作为评价指标,最终确定为14项一级指标,40项二级指标。
2.2.1 自然景观吸引力评价
乡村旅游景观的自然吸引力主要体现在自然景观的美,奇特,稀缺,特殊价值等特性上;主要评价指标包括:
1)自然景观质量:自然景观是指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未受到或较少受到直接的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具有一定吸引力并能够提供游览观赏、休闲度假等多重价值的景观综合体或景物[4]。主要包括山岳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气象景观四个评价指标。
2)奇特性:奇特表示特别的,罕见的,令人惊奇的景观。包括奇特度和稀缺性两个指标。
3)特殊价值:景观是一个由不同空间单元组成的地理实体,它既是动植物的栖息地,又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它涵盖了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三个评价指标。
2.2.2 人文景观吸引力评价
乡村旅游景观的文化吸引力主要来自于景观的文化内涵,人文景观是人类经过长期的生产活动,与社会、艺术和历史相互作用形成的产物。主要评价指标包括:
1)物质形态的人文景观,主要是指人们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生产实践过程中通过长期的积累并保存下来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名胜古迹景观、文物艺术景观、农田景观三个评价指标。
2)非物质形态的人文景观主要包括民俗风情、宗教文化、历史名人这三个评价指标。
2.2.3 人工景观吸引力评价
乡村旅游景观中的人工景观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种是人们在自然景观基础上进行人类活动并留下形态痕迹,以满足自身的需求;另一种是指人类依靠智慧与创造力,运用文化与技术知识,形成具有一定文化审美能力的景观。主要评价指标包括:
1)人工景观的景观性,主要表现在人们充分发挥创造力,将原有的历史以物质形态再现。通过规划设计,使景观具有观赏性、人文性、娱乐参与性,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主要包括建筑景观、园林景观、娱乐参与性景观三个评价指标。
2)人工景观的人文性,是整个人类活动的艺术结晶和文化成果。人工景观的人文性体现着浓厚的文化历史的沉淀,并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与意义。主要包括“展览型”景观、“古迹延伸”型景观、“借题发挥”型景观三个评价指标。
2.2.4 景观可达度评价
乡村旅游景观可达度就是“个体在环境中参与游憩活动的自由度的量测”(Miller,1999)。主要评价指标包括:
1)外部可达性。a.空间距离是指乡村旅游目的地与主要客源地的距离,体现了二者之间联系的方便程度。b.交通自由度反映了游客从客源地到目的地的交通方式选择的便捷情况。
2)内部准入性。a.廊道平均密度是指在区域总面积中,河流、道路等廊道面积所占的百分比,河流廊道主要是指可以作为旅游通行的廊道,例如游船或橡皮艇等交通条件。b.景观准入度,表现为乡村旅游目的地内部的可进入程度与交通设施的完善程度,包括道路硬化率、停车场面积(车位)等。
3)经济可达度。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游客的通达成本主要由客源地到目的地所消耗的成本所构成,其中对其影响最大的是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两个指标。a.交通成本主要用游客往返目的地的交通费用及其占出游总费用的百分比来表示。b.时间成本主要用游客从客源地到目的地路途上所花费的时间及其在目的地游玩所花费总的时间的百分比来表示。
4)信息可达度。信息可达度是指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的通讯便捷程度,主要体现了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通讯条件。a.网络曝光率是指乡村旅游地与乡村旅游景观的曝光程度。b.营销途径多样性,途径可分为电视、广播、旅行社、杂志、宣传片、节庆、户外广告等。c.信息辐射强度:即营销影响力范围大小。
2.2.5 景观感知度评价
由于人的个性化特征,不同的人对同一景观的认知感受与价值判断也会不同;因此,人们对目的地良好的景观感知在目的地选择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影响,是乡村旅游景观吸引力形成的强大推力[5]。主要指标如下:
1)游前景观感知,人们在出游前对目的地的景观感知主要来自一手或二手的刺激源,诸如媒介传播及他人的游览经验所塑造的旅游景观形象。因此,其主要评价指标包括景观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及个体对景观的偏好度。
2)游中景观感知,是指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形成的景观感知范围,主要概括为景观敏感度、景观可识别性、满意度三个评价指标。
3)游后景观感,知主要体现在人们游后对景观的印象性及对景观的游后评价。可用景观可印象性、忠诚度、抱怨与投诉这三个指标进行评价。
乡村旅游景观吸引力评价为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与保护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评价的作用是基于对乡村旅游景观质量的充分认识,对乡村旅游景观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实现乡村旅游景观的多重价值体系;评价体系可为今后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评价管理提供一个有力参考。
[1]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戢斗勇.文化生态学论纲[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5):67-69.
[3] 李昆仑.层次分析法在城市道路景观评价中的运用[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3):38.
[4] 刘春玲.自然景观的审美特征和观赏方法[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2):35-38.
[5] 郑文俊.基于旅游视角的乡村景观吸引力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ural tourism landscape attraction
Han Yue Tian Dafang
(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Harbin150040,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y of push-pull, by using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perception, landscape aesthetics,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comprehensive view of cultural ecology, and by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and the poll method of evaluation method, have buil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rural tourism landscape attractio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the rural tourism landscape.
rural tourism landscap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evaluation of attractiveness, index system
1009-6825(2017)02-0026-02
2016-11-06
韩 岳(1992- ),女,在读硕士; 田大方(1961- ),女,教授
TU984.18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