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林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风景园林研究中心,天津 300073)
生态旱溪在居住区雨水管理中的景观应用
徐 林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风景园林研究中心,天津 300073)
从景观设计与雨洪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旱溪景观起源与发展的研究、新时期居住区雨洪管理的景观需求分析入手,以丰台区王佐镇居住区为例,对旱溪景观在北京地区居住区设计的总体策略、植物配置等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生态旱溪在居住区景观中应用的设计要点。
生态旱溪,雨水管理,居住区景观,微气候
山水是传统意义上园林五大要素之首,水景有开阔如湖泊,狭险如细流,奔腾如瀑布,宁静如池塘,其中,溪流是从古至今造园中最不可缺少的水景要素,《园冶》中便有曲水理涧的做法,“曲水,古皆凿石槽,上置石龙头喷水者,斯费工类俗,何不以理涧法,上理石泉,口如瀑布,亦可流縮,似得天然之趣[1]。”水声的回响,水流的形态,都让溪流水景成为户外空间最具诗意的部分。旱溪是指以卵石、砂砾、植物材料等描绘溪流路径,在形态上模拟溪流、在精神上传达溪流意境的景观设计手法。旱溪景观在我国设计实践中出现的时间较晚,在邻邦日本,镰仓时期就出现了白沙代替流水,景石喻指山川或海岛的枯山水园林,到室町时期枯山水园林正式形成。在禅宗与茶道思想的影响下,枯山水庭院逐渐发展成熟,利用石组表达高山层峦、瀑布叠落、潺潺小溪或海中岛屿。日本的枯山水景观即是一种带有强烈地域特色及宗教文化内涵的旱溪景观。国内景观设计师也在近年来开始了旱溪景观的尝试,自2010年辰山植物园的特色旱溪景观获得成功并引起较大反响以来,旱溪逐渐呈现在我国的公园与绿地中。
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持续加速,城市扩张及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带来日益加重的城市水问题,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部分城市暴雨强度增大,市政排水系统不堪重负,城市内涝问题凸显。国家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号召下,可持续的城市排水系统正在许多城市推行,它的目标在于最大化蒸发、蒸腾作用,并促使未受污染的雨水渗透至地下。雨水径流末端处理措施一般包括植草沟、雨水花园、下凹绿地、生物滞留池等,雨水管理措施与景观的结合是当前基于低影响开发等理论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在居住区中实践的新思路。随着绝大多数建成区地表的不透水处理,人们开始利用小尺度、场地内的滞水和渗透方法来补偿土地开发过程中对原有自然海绵结构(如土壤、湿地)的破坏。原有自然海绵结构如植物、土壤及岩层曾经分布广泛,可发挥其自然特性并减缓暴雨的地表径流速度,减轻急流量,同时促进地下水补充。7·21北京特大暴雨后,雨水收集、储存成为北京地区居住区建设的热点。在居住区建设之初就由规划、景观、建筑综合对场地雨水管理进行考虑。北方地区居住区景观设计由对江南园林水景观的崇尚与模仿逐渐转变,设计师开始思考与北方环境气候及降雨特点相适应的景观体系。我国北方冬季寒冷,水体结冰对硬化水池考验严峻;夏季炎热干燥,蒸腾量大,维持干净水景费用不菲,常年干涸的水景与水池已经是居住区景观设计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3.1 总体设计策略
北京市丰台区王佐镇地处北京西南郊,东临永定河,地理位置位于华北大平原北部(北纬40°),西北靠山,冬季受高纬度内陆季风影响,寒冷干燥;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高温多雨,是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气候。当地降雨一般集中在夏季,7月份,8月份平均日降雨量达到180 mm。漫长的冬季室外气温达到0 ℃以下,景观溪流一般难以维系,春秋中旬季节十分短暂,而夏天又非常炎热,需要室外冷却系统,否则户外空间使用率难以提高。
项目周边与青龙湖、千灵山、戒台寺的连接紧密,山水秀丽,自古为人们宴游、清修之地。建筑设计以英伦学院派风格为主,景观与建筑呼应,强调知性儒雅,以简约的新古典形式为主线。在满足环境要求与功能需求的情况下,景观主要设计手法包含:丰富的地形与空间的营造,利用地形形成自然绿地汇水;充分的人文关怀,全景化园林生活模式,强调四季全年龄的居民可以享用室外公共活动空间;生态、低碳的景观设计理念,充分推行节水型景观,并在小区内部形成暴雨时期具有调蓄功能的水体。在设计主题上,小区内各组团以柴可夫斯基的《四季》钢琴套曲为底韵,《四季》为西方古典名曲,曲中将每个月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切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融合,人对自然的热爱,而各个月份的分题如云雀园、铃兰园、猎趣园与公园的各项功能有所呼应,充分体现了全景、四季的公园生活模式。小区各地块内设计主要景观水体系由生态旱溪和一个集中景观水池组成,旱溪基本沿主要景观道路一侧布置,从而形成地块内微型雨水收集与调蓄系统。
3.2 旱溪景观设计
在来自挪威、丹麦、英国和新加坡的案例中,雨水滞留及雨洪存储区设计成为公共及住宅区公园里的主要水景,显著降低了排水设施建造及管理费用。本项目中,受宅间用地局限性的影响,旱溪设计宽度为1.8 m~5 m,随路而行,在道路转弯处结合景观亭、景观雕塑与亲水小平台等适当拓宽,旱溪两侧采用缓坡,以直径50 mm~200 mm卵石铺底,下设粗砂层与中沙夯实层,景观水池则采用硬质与软质驳岸相结合的形式。枯水期,旱溪展露卵石底面,观赏草或花卉间或点缀在大小卵石间,形成独特景观,且不易滋生蚊虫;雨季来临,雨水经由设计地形及道路铺装设计坡度(单坡)汇入旱溪,经旱溪流向景观蓄水池,动态的水景观生动阐释了季节变化的自然美,给居民带来惊喜感受,人们可以观察、感受到雨水在脚下流动、渗透。 暴雨来临时,旱溪汇水系统极大的减轻了小区雨水管线压力,进而减轻外部市政雨水管线排放压力,设计旱溪及景观蓄水池有效承担了一定的雨水调蓄功能。
3.3 北方地区旱溪植栽专项研究
小区生态旱溪景观设计的重点在于兼顾雨季与旱季的景观效果,令人们体验四季之美。 旱溪区域的植栽种类选择与特色配置成为旱溪景观成功与否的关键。 旱溪花境种植区设计独具特色的多年生宿根花卉组团系统,花卉种类多喜湿,条带状种植于旱溪边缘及卵石之间,一年三季花开不断,景色变幻有趣。 耐旱型花卉及观赏草应用于旱溪边缘,令旱季呈现清爽的绿色之溪。 树种设计:青杄、山杏+山桃草、穗花婆婆纳、鸢尾、小菊、柳叶马鞭草、宿根天人菊、矮蒲苇、细叶芒。
景观水池区域为特色滨水种植区,以自然种植的方式为主,亲水平台、亭廊与水生植物及景观置石相映成趣,为居住者提供舒适的小环境和愉悦的亲水、观水、闻水体验。 选用抗涝乔木如枣树、馒头柳;风姿卓绝的滨水花灌木及观花、赏叶的挺水及浮水植物。 树种设计:白皮松、枣树、馒头柳+珍珠梅、醉鱼草+鸢尾、香蒲、再力花、睡莲。
旱溪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是未来城市有效利用水资源、解决内涝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理论研究、案例分析以及项目实践,在此试提出生态旱溪在居住区景观中应用的设计要点:利用场地高差关系或营造微地形直接进行雨水的收集;利用乡土植物材料及低需水植物;基于当地气候制定灌溉计划,合理选择灌溉方式;确保土壤健康:通常的地面排水,雨水中会混合多种污染物质,来自路面的地表径流收集后需经生物滞留系统初步处理后再进行利用或下渗;良好的艺术与教育展示:景观中的水元素兼具视觉魅力与舒适体验,可作为场地排水的澄清池,带来微气候的冷却效应,同时结合景观雕塑或构筑物易于成为视觉焦点,给居民带来舒适平和或活跃休闲的愉悦感受。
[1] 计 成.园冶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On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dry streams in rainwater management of residential districts
Xu Lin
(LandscapeGardenResearchCenter,ArchitecturalDesignandResearchInstitute,TianjinUniversity,Tianjin300073,China)
From the landscape design and rain and flood management, the paper researches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ry streams, the paper explores the general strategies and plant allocation of the design for the residential areas in Beijing by taking the residential district of Wangzuo Town from the landscape demands for the rain and flood management of the residential areas in new era, and points out the design for applying the ecological dry stream in the landscapes of the residential district.
ecological dry stream, rainwater management, landscape of residential area, micro-climate
1009-6825(2017)17-0185-02
2017-03-13
徐 林(1986- ),女,工程师
TU98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