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建禅 李魁 周敏敏
67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诊疗分析
方建禅 李魁 周敏敏
目的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诊疗方式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67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进行研究,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及效果。结果67例患者临床表现较多,主要包括乳房肿块、乳房疼痛、乳房红肿、乳头凹陷、乳头溢液、发热、腋窝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上述临床症状发生率分别为68.7%、68.7%、64.2%、4.5%、9.0%、10.4%、10.4%。患者采取乳腺多普勒超声检查检出乳腺肿块47例,检出乳腺导管扩张31例,患侧淋巴结肿大11例,存在液性暗区29例。67例患者中21例患者入院前存在非手术治疗史。12例患者入院后拒绝手术治疗,采取药物治疗,治愈6例;55例患者采取手术治疗,治愈45例。总治愈率为76.1%。患者采取手术治疗治愈率81.8%与药物治疗50.0%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67例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14例患者出现复发状况,患者6个月复发率为20.9%。结论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临床表现较多,且患者手术治疗效果优于药物治疗,但患者治疗效果仍待提升,治疗后极易复发,临床需根据患者实际状况制定针对性方案治疗。
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诊疗;效果
乳腺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乳腺疾病,其可在生理时期任何时期发作,以20~40岁为发病高峰期。临床可根据患者发病时间将乳腺炎分为哺乳期乳腺炎和非哺乳期乳腺炎两种。非哺乳期乳腺炎是指成人在非哺乳期出现的乳腺炎性病变过程,其临床发病率约为乳腺良性病变的4%~5%[1]。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病程较长,患者临床症状较多且较为复杂,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且当前临床对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机制、病因研究尚不明确,使得临床治疗效果不佳,部分患者诊治不及时甚至会出现慢性窦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加强对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早期诊治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也是临床关注的重点。本院于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了67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对患者的具体临床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为临床诊治非哺乳期乳腺炎提供参考。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5月—2016年5月作为此次研究的时间段,在此时间段内选择本院收治的67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进行研究。纳入标准:采取临床综合诊断确诊为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自愿配合此次研究过程患者。排除标准: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存在其他乳腺疾病患者;严重脏器功能不全患者;精神性疾病患者。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2~76岁,平均年龄(35.7±8.3)岁;病程6个月~4年,平均病程(2.1±1.2)年;婚姻状态:已婚52例,未婚15例;哺乳史:有哺乳史40例,无哺乳史27例;病灶部位:左侧35例,右侧28例,双侧4例。
1.2 临床诊断
询问患者病史、临床感受及患者临床症状,并对患者实施相关辅助检查,对患者实施乳腺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患者病灶部位肿块状况、病灶位置、病灶回声状况,淋巴结状况、病灶内部液性暗区存在状况等。
1.3 治疗
根据患者实际检查状况及患者意愿实施针对性治疗,可对患者实施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患者给予静脉滴注二代头孢(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3036)+氨曲南(海南灵康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3926)+葡萄糖注射液(四川奇力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139)治疗。手术方式需要根据患者病灶状况进行选择,先对患者进行炎症控制,再实施手术治疗。对于存在脓肿,并存在波动感,边界较清晰、局限患者采取脓肿切开引流术治疗。对于存在乳头内陷患者,需行乳头内陷矫治术,将患者病灶组织切除,并将纤维索带松解,行乳头下皮瓣填充矫形治疗。所有患者术后均采取常规抗感染治疗。
1.4 观察指标
(1)统计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状况及患者的临床辅助检查结果。(2)统计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3)对两组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统计分析患者的复发状况。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9.0软件实施数据分析处理,患者治疗效果用率表示,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1 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分析
67例患者临床表现较多,主要包括乳房肿块、乳房疼痛、乳房红肿、乳头凹陷、乳头溢液、发热、腋窝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且患者乳房肿块、乳房疼痛发生率最高。患者采取乳腺多普勒超声检查检出乳腺肿块47例,检出乳腺导管扩张31例,患侧淋巴结肿大11例,存在液性暗区29例。患者临床表现症状具体表现见表1。
表1 患者的临床表现分布状况分析(n=67)
2.2 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
67例患者中21例患者入院前存在治疗史,且均为非手术治疗史,采取常规理疗1例,乳管冲洗1例,采取中药口服治疗2例,中药外用1例,中药口服联合外用1例,采取口服或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15例。患者入院后,建议所有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其中12例患者拒绝手术治疗,采取药物治疗,包括术前存在治疗史4例患者和术前无治疗史8例患者,患者治愈6例,药物治疗治愈率为50.0%;55例患者采取手术治疗,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治疗患者38例,行瘘道切除术治疗患者2例,行肿块切除术患者15例;患者治愈45例,手术治疗治愈率为81.8%。患者总治愈51例,总治愈率为76.1%。患者采取手术治疗治愈率与药物治疗比较,χ2=5.486,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3 患者的复发状况分析
67例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14例患者出现复发状况,包括术前存在治疗史行药物治疗患者1例,术前存在治疗史行手术治疗患者2例,术前无治疗史行药物治疗患者2例,术前无治疗史行手术治疗患者9例,患者6个月复发率为20.9%。
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发病率较高,是一种非细菌性乳腺炎症,且多在女性中发生。当前临床可将非哺乳期乳腺炎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乳腺炎两种类型,特异性乳腺炎主要因真菌、寄生虫感染及乳腺结核导致,非特异性乳腺炎主要因乳腺细胞及相关其他病灶引起的乳腺病变[2]。
临床对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研究尚不明确,患者的病因研究也尚不明确。当前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病因主要包括乳腺导管扩张、外伤性脂肪坏死、乳头内陷或畸形、厌氧菌特殊感染、自身免疫五种类型。(1)人体正常状态下,鳞状上皮仅覆盖在乳腺导管开口处,而出现乳腺导管扩张后将引起鳞状上皮覆盖面积增加,当前覆盖至乳腺导管内壁后,则会导致乳腺导管出现堵塞状况,引起管壁刺激性反应,引起机体炎症应激,导致乳腺炎发生;(2)外伤性脂肪坏死出现后,将引起炎性细胞浸入增加,极易导致脂肪酸结晶形成,进而导致肉芽肿块出现,导致乳腺炎发生;(3)乳头出现内陷或畸形时,将引起患者乳腺导管开口出现异常,极易引起清洁效果下降,易引起感染发生,导致乳腺炎;(4)厌氧菌特殊感染后,将在乳腺导管中聚集滋生,引起导管炎症、化脓;(5)若机体出现自身过度免疫时,将引起局部出现肉芽肿瘤,引起乳腺炎发生[3-4]。
加强对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早期诊治是临床关注的重点。本次研究中,对67例患者实施常规临床表现分析及影像学检查。患者临床资料显示已婚、有哺乳史患者发病率较高,且患者多表现为单侧发病。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乳房肿块、乳房疼痛、乳房红肿、乳头凹陷、乳头溢液、发热、腋窝淋巴结肿大,临床已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将非哺乳期乳腺炎分为急性乳房脓肿型、乳房肿块型、慢性瘘管型三种类型。急性乳房脓肿型常引起患者出现全身炎症反应;乳房肿块型患者全身炎症反应不显著,且临床诊断易出现误诊;慢性瘘管型患者存在多发性窦道[5]。临床进行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断时可采取超声辅助诊断,以提升诊断效果[6]。本次研究中,患者总治愈率为76.1%,6个月总复发率为20.9%,说明非哺乳期乳腺炎治疗效果仍待提升,且患者复发率较高。手术治疗是当前临床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主要治疗方式,多在患者病灶局限后实施手术治疗[7-8]。本次研究结果也证实手术治疗效果优于药物治疗,但采取手术治疗时,可能出现病灶清除不彻底、手术时机不佳等状况,进而导致患者治疗效果不佳,复发较高,且患者手术病灶切除过大易导致乳房变形,影响患者术后美观性[9]。因此,临床需要加强手术治疗的针对性和个体化。
综上,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临床表现较多,临床需将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辅助检查联合,以提升诊断效果;临床治疗时需根据患者实际状况选择合适术式及手术时间,以提升治疗效果,减少患者复发。
[1] 郭晨明,付明刚,李丹,等. 138例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诊疗分析[J]. 医学综述,2015,21(6):1106-1107.
[2] 黄清丰,胡金月,翟雪雁,等. 麦默通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炎性病灶95例临床分析[J].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4,8(1):33-36.
[3] 王勇,张涛. 纤维乳管镜系统在浆细胞性乳腺炎中的应用[J]. 广东医学,2014,35(17):2808.
[4] 王颀. 应重视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治和研究[J].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3,7(3):1-3.
[5] 李超群.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诊治探析[J].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23(9):618.
[6] 马燕飞,浦涧,卢冠铭,等. 原发性乳头内陷合并非哺乳期乳腺炎40例临床分析[J]. 中外健康文摘,2014(15):104-105.
[7] 李宝娟. 非哺乳期乳腺炎170例临床诊治分析[J]. 吉林医学,2013,34(34):7135-7136.
[8] 陈永红. 导管周围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鉴别与处理[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0):72-73.
[9] 祝东升,赵立娜,李桃花,等. 现代医学对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观点及治疗方法[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11):1243-1246.
Clinical Analysis of 67 Cases of Mastitis in Non-lactating Period
FANG Jianchan LI Kui ZHOU Minmin
Department of Brea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Putian University, Putian Fujian 351100, 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non-lactating mastitis.MethodsFrom May 2014 to May 2016, 67 patients with non-lactating mastiti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the clinical data of all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rocess and effect of the patient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Results67 patients had mor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ncluding breast lumps, breast pain, breast swelling, nipple depression, nipple discharge, fever, axillary lymphadenopathy and other symptoms, the clinical symptoms were 68.7%, 68.7%, 64.2%, 4.5%, 9.0%, 10.4%, 10.4%. 47 cases of breast masses were detected by breast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31 cases of mammary duct dilatation, 11 cases of ipsilateral lymphadenopathy and 29 cases of liquid dark area were found. Of the 67 patients, 21 had a history of non-surgical treatment prior to admission. 12 patients refused to surgical treatment after admission, to take drug treatment, cure in 6 cases; 55 patients to take surgical treatment, cure 45 cases. The total cure rate was 76.1%. The cure rate was 81.8% and 50.0%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67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6 months, 14 patients with recurrence, the recurrence rate was 20.9% for 6 months.Conclusion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non-lactating mastitis patients are more, and patients with surgical treatment is better than drug therapy, but the treatment effect remains to be improved, easy to relapse after treatment, the clinical situation need to develop targeted treatment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non-lactating mastitis;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effect
R441
A
1674-9316(2017)05-0039-03
10.3969/j.issn.1674-9316.2017.05.022
莆田学院附属医院乳腺科,福建 莆田 35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