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成功
摘要:郁达夫留日期间所作的“自叙传”式的小说塑造了一个个独特的、突出的“自我艺术形象”。这些经过深度加工和再创造的艺术形象不仅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家庭背景、社会经历以及与众不同的性格气质的影子,而且最重要的是包含了广泛的社会内涵与深层的思想意义。
关键词:郁达夫;自我形象;社会意义
郁达夫是一个优秀的文学家,他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创作活动反映了一个动乱时代的侧面;他又是旧时代的大胆的叛逆者,他勇敢地反叛旧有的一切,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解放。他创作的众多作品多带有“自叙传”色彩,烙有清晰的作家身世、经历和性格气质的印记。在这些作品中,他以大胆的自我暴露,单纯的抒情格调,抒写自我主观的胸臆,创造了一系列“自我艺术形象”,并以此来痛斥当时社会的“时代病”,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这些内容是郁达夫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成为他在艺术创作上对新文学和现实社会的主要贡献。
1921年,新文學运动以来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出版,它犹如晴天霹雳,震动了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和没落的文坛,产生惊世骇俗的效果。《沉沦》中的三篇作品都写于日本,是一种寄寓在特别环境中的青年的生活记录,带有强烈的自叙传性质。《沉沦》自序说:第一篇《沉沦》是描写着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里边也带叙现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第二篇《南迁》是描写一个无为的理想主义者的没落。 另外《银灰色的死》与《胃病》亦是郁达夫留日期间所作,这些作品尽在实践作者热衷的文学主张“文学家的作品,多少总带有自传的色彩的”,后来更强调“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可以说在郁达夫这些自叙传小说中塑造一系列“自我艺术形象”的过程并不是一个偶然的行为,而与他本人生活的时代、生活经历、艺术感触,以及他的独特的精神追求等方面密切相关的。
郁达夫坚持的就是“艺术的最高价值就在于‘再现各人所走过的自己的生活道路”,他写于1927年的《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中也这样说:“至于我的对于创作的态度,说出来,或者人家要笑我,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客观的态度,客观的描写,无论你客观到怎么样一个地步,若真的纯客观的态度,纯客观的描写是可能的话,那艺术家的才气可以不要,艺术存在的理由,也就消失了。......所以我说,作家的个性,是无论如何,总须在他的作品里头保留着的。作家既然有了这一种强的个性,他只要能够修养,就可以成功一个有力的作家。修养是什么呢?就是一己的体验。”②这在留日作品《南迁》中有具体的体现:“伊人的母亲,因为他的父亲死得太早,所以竟变成了一个半男半女的性格,他自小的时候她就不知爱他,所以使他渐渐的变成了一个厌世忧郁的人。”这实际上就是郁达夫的自我写照。另外他自己也说,写《沉沦》的时候,“每天读小说之暇,大半就在咖啡馆里找女孩子喝酒。”以及《胃病》中的主人公的独白:我是一个孤独的人。一个人从母胎里生下来,仍复不得不一个人回到泥土里。我的旅途上的同伴,终竟是寻不着的了。这些都是作家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心境的具体描述。郁达夫的小说是忠实地塑造自我艺术形象的;小说本是虚构的艺术,但作家自己经历过的感情体验,表现在作品中更动人、更富感染力。小说中主人公表现的形式、语言等行为主张就是作家自己感触,因为郁达夫认为写自我的生活感受更有意义,“表现自我”才是扎实而正确的文学观。当然五四运动中“个性解放”的要求,对于文学创作中强调独创,强调鲜明的艺术风格,强调表现作家的个性,无疑是有积极影响的。
郁达夫生活的时代是祖国人民正处于黑暗中挣扎的时代,国内军阀混战,百业凋蔽,民不聊生。而郁达夫流落日本,又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歧视。在郁达夫的留日小说创作中,我们经常听到小说中的主人公这样一些内心的独白:“你这可怜的孩子呀,他们欺负了你么,唉!”或是满怀希望但却那么微弱无力的呼声:Ah,money,Love and fame!”《南迁》,或是出自想像的异国女子的申斥:“我虽然爱你,你却是一个将亡的国民!你去罢,《胃病》。郁达夫的感伤颓废的作品是对封建社会的叛逆宣言,但这叛逆却又不是冰冷无情,相反的,他倒是蕴藏着一股强烈的热情的。这就是他那颗热爱祖国的赤心,以及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愤怒,他在他的第一篇创作《沉沦》的结尾曾这样呼喊: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
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郁达夫“自我艺术形象”正是从当时病态社会青年人的普遍心态挖掘深层次的内涵,在坦白诚挚地抒写自我的过程中,对当时青年人苦闷的心理历程作了真实记录,在一个又一个形象哀切有悲鸣中,我们实际上能够谛听到整个社会弱者的反抗和受凌辱的怒吼。那是一腔冰结着的怒火,那是一段扭曲了的抗争。“自我艺术形象”是明显地带着对苦难人民的同情,对民族的仇恨这一深层次的思想意义。④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人向来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甚而至于已经自己不觉得。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血和肉来的时候早到了;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⑤郁达夫正是这样的一个新文学场上的闯将。他唤醒了迷茫的青年,喊出了弱者的心声,冲破了几千年来的封建伦理道德,使中国黑暗的封建文化禁地上透进了一线耀眼的曙光。他的留日作品中更是深彻地透出了这样一个主题:由于“故国的陆沉”和在国外所身受的“异乡的屈辱”,一部分海外孤独对爱抚和同情有着迫切的需要和渴望;但同样由于民族类歧视的严酷和祖国的贫穷落后,这种爱的渴望是不可能满足和实现的。这个燃烧着滚烫的爱国热情的主题,反映了许多身受民族压迫而又感受不到祖国温暖的爱国青年的情绪,叫喊出他们心底的愿望和苦闷。
郁达夫用他的笔触呈示出他的艰辛寻找的独特的光芒,在他的不可避免的沉沦中映现着迷人的救赎之光。这是他写出的自我,他勾勒出的他眼中的时代,他体验到的世界,而这个时代在郁达夫的作品中也将永远在存在。
参考文献:
[1]王自立,陈子善:《郁达夫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2]毛思慧,方开端:《当代文学文化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郁达夫:《郁达夫日记集》,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
[4]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