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杰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普及,学生学习渠道显得十分畅通,学习资源也因此显得十分丰富。作为教师可以廣泛而又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形成学生阅读感悟活力。但如果不加选择地滥用,不加优化组合地随便滥用,那也会因此而适得其反。
关键词:多元资源 优化整合 促进感悟
平时的教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不张一次嘴,学生可以凭借多媒体的观摩实现着自己文本感悟的形成;平时的教学,我们也完全可以这样去做,学生可以不读文本,凭借教辅材料,也就可以形成自己对相关文本的感悟。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是不要教师了吗?但这样的阅读感悟还是严重浪费着学生学习时间的,还是制约学生自主阅读感悟甚至就是创新阅读感悟的,学生也是形成不了真实语文素养的
一、利用多元资源需思考文本资源的基础性
阅读教学,需要学生去阅读。学生去阅读永远是感悟的根本,也应当就是感悟的必需。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让学生去阅读感悟,再好的资源当也不可能有课程文本资源好。正如许嘉璐先生所说过的那样,电子文本永远也替代不了纸质文本。虽然先生的所说与思考文本资源的基础性就是两码事,但也有其相通之处。所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多元资源的应用中,比较优先考虑的是文本资源的挖掘,在思考着需要对文本资源进行辅助性的促进时,再去思考非文本资源的挖掘和补充。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当去自读教材,应当去深读教材,也应当就去研读教材。虽然,我们对教材文本的一字一千斤的感悟已经领先于学生,已经比较谙熟其文本。但如果我们注重着自身的读,每次读都极有可能读出文本之点滴的不同来,甚至也就完全可能读出别样的味道来。譬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以往和大家一起探讨,乃至和学生一起学习,都是这样的以为:于勒就是十足的败家子。而在最近的教学中,还读着,读着读着似乎产生一种别样的感觉,从文本之文字的字里行间产生这样的顿悟,于勒不是十足的败家子,于勒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产物,甚至就完全可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牺牲品。当在教学时,同样让学生去抓住语言文字进行感悟,学生中也出现了不同的感悟。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关资源的千重要万重要,教材文本的文字资源应当就是最重要的。优化整合多元资源需思考文本资源的基础——文字资源。
二、利用多元资源需思考声视频资源的贴切性
现代技术的普及,资源丰富了。只要按下按键,资源就可以是随手拈来。如让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诵读,人们都在让学生聆听相关曲调的基础上进行着读的训练,对学生来说真有阅读感悟的恰到好处。如让学生对相关情节进行阅读感悟,人们都截取相关影视片的镜头让学生进行观看、观赏甚至就是某些意义上的欣赏,为学生比较准确的阅读感悟起到比较理想的辅助性的促进作用。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一些音响视频资源我们也不就是相当简单的随便拿来的,需要需要思考声视频资源的贴切性。现在语文教材所入选篇目的情感基调显得比较普遍和广泛,不像是几十年前纯粹的阶级情。如有骨肉情的,也有兄妹情的。还有相关作品体现出比较明显的多种情感。像语文教材之传统篇目《木兰诗》,所表现的是女民族英雄花木兰,所叙述的是木兰代父从军的前前后后,所展现的是木兰雄壮、柔情之美的光辉形象。如果让学生去朗读这样的古诗文,我们该为学生去配怎样的曲调?也许还找不到完全与其情感基调完全相配的曲调来,倘若我们比较随便地用之相关的曲调,那肯定都会显得十分的别扭。对此,我们所进行的思考是,在声视频媒体资源的应用上,必须考虑其是否真正贴近于教材文本内容,是否利于促进阅读感悟。如缺乏贴切性可少用的还应当少用,可不用的也应当就是坚决意义上的不用。就《木兰诗》学生的朗读,教学时,让学生去朗读,学生去朗读全文,则全部是清读。
三、利用多元资源需思考相关资源的拓展性
现代教育资源的广泛性是人们所有目共睹的,对语文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我们不能就局限在学生阅读感悟的促进上,那样的理解是比较狭隘的,更也不能就这样比较简单地进行操作实践,那对学生的创新教学乃至创新性语文素养的形成也是不具任何益处的。所以,平时的语文教学,对于优化整合多元资源,我们需要进行的思考当也是相关资源的拓展性问题。现在的语文教学,让学生进行学习已不完全局限在教学的课堂,学生课余的时间也不仅仅就让学生去进行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训练。人们所看到的比较喜人的景象是语文学习在让学生进行着前置性的学习,在让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性的学习。所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多让学生去获取相关的资源进行利好性的拓展延伸学习。如我们让学生去阅读相关的古诗文,可以从文学价值的角度让学生涉猎到同等价值意义的作品。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可以为学生提供李密的《陈情表》让学生去阅读,这样学生不仅仅感到读《出师表》不忠者读而不落泪,还比较有意义地感到读《陈情表》不孝者也完全意义上的不会落泪;同样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我们如果让学生去阅读杜甫的《蜀相》,让学生去阅读陆游的《书愤》,学生便可感到《出师表》不仅仅就是一部表现诸葛亮赤忱忠心的作品,而且从语言的表达、结构的安排上可以看出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不朽的价值和崇高的地位。如教学一些借物喻人的作品,教材中以物写人的作品何其多,这里的物有高大的,也有相当渺小的。学生在读到物之高尚时,我们不要忘记让学生去极力搜寻身边极具启迪的事物来,让学生去描写,让学生去咏叹,那学生不仅仅就是掌握住以物喻人的方法,同样接受到一定意义上智慧的启迪。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万敬绪.再谈语文非预设生成性资源处理策略[J].科学大众,2013,(12).
[3]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