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琴
[摘 要]培养模式体系构建的不完全、校企双方合作程度不够深入、培养目标的定位模糊、课程内容无法与职业标准接轨成为了目前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最为突出的问题。并且学校内“双师型”资源的不足,职业环境体系的不够完善等问题也不容忽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建立学校与企业双方深度长期的有效运行合作体制,培养目标重新准确定位,对课程内容改革来满足职业标准,增加“双师型”师资力量的投入和完善校外职业环境体系。
[关键词]高职;财经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134
[中图分类号]F830-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2
关于高职财经类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是因为这个专业所涉及的各个内容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主要表现在不完全的培养模式体系、不够深度的校企双方的合作、模糊的培养目标定位、课程内容没达到职业标准、缺乏“双师型”教师资源、不够完善的职业环境体系等方面。
1 培养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面临的问题
1.1 培养模式体系的不完善
大多数高职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课程模式,有几个学校虽然引进了国外的系统化课程模式,但是并没有根据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对其进行良好的改造,最后的结果也不尽人意。有些实习改革的高职高校甚至出现了既没有建立起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培养模式体系,还破坏了原有的课程体系的情况,导致课程内容紊乱无序。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学习完整全面的知识,也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学到的课程内容无法与职业标准接轨。
1.2 校企合作机制不系统
大多数高职高校并不是很重视实习为学生以后工作带来的影响。与企业签订的合同内容流于表面。校方认为送学生去企业实习能够锻炼学生的实战能力,为他们将来参加工作打好基础,而忽视了对学生应对岗位问题时专业能力的培养。企业由于学生无法满足岗位的能力需求而不重视学生的实习,对他们的工作要求也没有达到职业的相应标准。使得双方都不满意,造成了恶性循环,因为校企之间沟通不够,无法形成良好的合作体制。
1.3 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课程模式体系的基础。很多高职学校仅仅按照财经类管理职业的大目标来定位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去对社会企业做过实地调查和专业适应性调研,忽略了社会需求对其定位,导致培养目标定位界限模糊,学的课程内容差异不大,但是社会培养目标方面就有多种人才的不同定位。以至于高职院校培养的财经类管理人才无法满足岗位的职业需求。
1.4 课程内容无法与职业目标接轨
因为很多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导致专业不对口和课程模式体系的不完善导致课程内容的重复。学到的东西也模棱两可,在面对专业问题时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以至于所学内容适应性不强,无法形成与职业标准的接轨。很多高职财经类管理专业学生可能在就业之后发现所学专业内容“无用武之地”,自己在工作的时候无法达到公司的要求。
1.5 “双师型”教师资源缺乏
首先要了解 “双师型”的定义,“双师型”教师指同时拥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能够让学生明白企业的工作原理又能够担任“教学做一体化”的工作。高职高校很大一部分教师并没有实战经验,都是通过国家组织的统一考试获得职称资格证书。然而现在普遍认为有“双证”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但是这种“双师型”教师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就是缺乏企业工作经验。而从社会聘请的具有工作经验的教师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无法很好地将自己的企业实践经验用教学的方法传达给学生。
1.6 职业环境体系达不到标准职业环境要求
多数高职高校由于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系统,校内外实训基地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教学环境较差,无法达到标准的职业环境要求,让学生无法感受到标准的职业环境,难以用严谨的职业态度对待实训,很难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职业实践能力。
2 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为了解决高职财经类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建立完整的課程模式体系,培养出专业人才,加深高职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创造合作双赢的机制。
2.1 构建满足岗位要求的核心课程
课程模式应该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所需要人才的专业能力体系来构建,建立相关的一系列的核心课程体系。目前比较受行业界普遍认可的有三种,最为大家所接受的当属以财务活动的分类来构建的“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收益分配管理”和“财务分析”等四个核心课程。一方面很好的体现了财务活动的分类规定,另一方面有利于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接轨。
2.2 校企建立深度合作
校企双方应加深双方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建立深度长期的有效运行合作体制,这样才能达到互惠互利的局面。高职学校应该增强学生为企业服务的理念教育,为企业贡献来赢得企业的信任,从而建立互惠互利的深度长期有效合作体制。对校方而言,既能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让课堂所学内容与工作接轨。还能够改善校外职业环境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对企业而言,企业能够从学校获取好处,提高了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的可能性。
2.3 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高职学校应该重新定位。通过做市场调查来确定自己学校的类型,对企业进行实地考察来了解社会需求和专业调研实现专业与行业的接轨等来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确保能够培养出了解专业知识,同时具备多方位的管理技能的全方面人才。并且培养目标的定位准确能解决专业对口与否的问题,让学生知道自己为什么学这个专业,学这个专业适合从事哪些岗位,也能够在岗位上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
2.4 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首先得知道行业对高职财经管理类人才的能力要求,一方面要根据中国的现状和社会需求制定适合社会发展的课程模式体系,按照课程模式体系设置能够与职业目标接轨的相关课程。另一方面应该根据深度良好的校企运行合作机制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造,以实现企业对职位的标准为目标。实现“学有所用”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工作岗位将所学知识物尽其用,更好地在自己岗位实现人生价值。
2.5 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
学校应该创造出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团队,各个专业都要有该专业的高级教师作为保障,加强对高级教师的专业性知识考核,保证学生能够知道专业的理论知识。再从行业聘请高质量的具备工作经验的教师,确保学生能够具备更多的专业实践能力。这样学生能更好的将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知识相结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所提升。
2.6 完善职业环境
学校应该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财经类管理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加大资金的投入,增加基地的设备,按照真实的企业环境模拟出完善的职业环境体系,建立“学做一体化”的环境。既能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又能加强校企双方的深度长期有效合作,为企业运送更多有用的专业人才,实现双赢的局面。
3 结 语
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还面临诸多问题,高职院校如何培养人才,向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是现在学者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详细地分析了培养经济管理人才面临的问题,并且提出一一对应的措施。为了培养出具备专业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一定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根据不同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便高职财经类管理专业能够更好地接受目前所面临的挑战。
主要參考文献
[1]赵宝芳,翟铮,宋秀云.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4(3).
[2]孙百鸣,袁冰滨,陈志平.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1).
[3]赵宝芳,郎琳,王静.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3(11).
[4]耿青松.高职财经专业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