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鹂 郑金生+++赵中振
[摘要]何首乌作为传统补益中药活跃在中医药市场,人形何首乌的出现更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何首乌补益功效的追捧。然而,近年来,何首乌的中毒报道频频出现,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该研究通过对古代本草书籍中关于何首乌的绘图与文字记述进行系统梳理,探讨了何首乌的起源、植物形态、功效、炮制以及白首乌来源的历史沿革,以求正本清源,为何首乌的安全、有效用药提供启示。
[关键词]何首乌; 本草; 起源; 功效; 白首乌
Bencao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of Polygonum multiflorum (Heshouwu)
LIANG Li1, ZHENG Jinsheng2*, ZHAO Zhongzhen1*
(1 S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ongkong 00852, China;
2 China Academy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Heshouwu, derived from the root of Polygonum multiflorum (=Fallopia multiflora), is widely used in the Chinese medicine market as a traditional tonic The emergence of heshouwu material with a human shape reflects a pursuit of its supplementing effects However, reports of Heshouwu toxicity have repeatedly surfaced in recent years, attracting widespread concern To clarify the situation surrounding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Heshouwu, this research utiliz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text and illustrations in historical bencao (materia medica) literature to investigate the origin, botanical characteristics, actions and processing of Heshouwu, as well as the origin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Baishouwu ("white Heshouwu")
[Key words]Heshouwu; bencao; botanical origin; medicinal processing; Baishouwu
doi:10.4268/cjcmm20162326
何首烏是当下海内外备受关注的中药之一。媒体上不断出现人形何首乌的渲染,有人将何首乌誉为“中国古代四大仙草之一”。与此同时,何首乌的毒性报道在海内外杂志报刊上也屡屡出现[14]。对于何首乌,医生、患者、药检机构、药材种植者与经营者们都在关注。
何首乌出现于何时?何时走红?功效分类方面应当如何定位?是不是补药?为何中日药典对何首乌的记载不一?炮制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何近年何首乌的报道屡见不鲜?
本文将从本草学的角度,加以系统梳理,以求正本清源。
1何首乌源自寓言
何首乌,最早见于唐·李翱《何首乌录》(见《李文公集》卷十八,该书撰于公元813年)[5]。传中讲述的是发生在距李翱200多年前的传奇故事(或曰寓言):一人偶然服用一植物根,治愈了先天阳痿,且寿命160岁,有子女19人;其子寿命160岁,有子女30人;其孙寿命130岁,有子女21人。其孙名何首乌,后人遂称此药为何首乌。此故事之荒诞,自不待言。
故事中对该植物的描述有很多矛盾之处:或说为藤本,入夜藤蔓相交,叶如桃柳,单生,植株分雌雄,雄者苗色黄白,雌者黄赤;或说苗如萆薢,蔓生,根如杯拳[5]。
李翱是唐德宗贞元年间进士[5]、文学家[6],曾写过骏马与国马的寓言[5],其实《何首乌录》可能也是寓言。唐代及其以前的医书本草从未提到过此药。但《何首乌录》似真似幻,又借用了本草书药物体例,故令后人信以为真。《救荒本草》中记载何首乌, 50年生号称山奴,100年生号称山哥,150年号称山伯,200年生号称山翁,300年生号称山精[7],描写得更为神乎其神。
神奇的故事,简单的植物形态描述,令人难以辨明所述为何种植物。为了获得想象中的长寿珍品,如同《西游记》里寻找想象中的人参果一样,人们开始在自然界中寻找最相似的植物。蓼科、萝藦科、防己科、薯蓣科、豆科、葡萄科、旋花科等许多植物均具备蔓生草本、下有杯拳大粗根的特征。究竟是哪一种植物,可以承担起如此神奇的补益功效呢?
2何首乌植物形态描述不尽一致
《何首乌录》撰成的159年之后,《开宝本草》(972年)将何首乌正式收入本草著作,使之成为一味实在的药物[8]。那么,最早被当作何首乌的植物是哪种?
《开宝本草》为宋代开宝年间儒臣与医药学家合作整理的书籍,继承了唐政府编修医书的传统[9]。其中何首乌条文中的产地、别名、用法,以及部分形态描述和功用,明显参考了《何首乌录》。该书描述的何首乌,“蔓紫,花黄白,叶如薯蓣而不光。生必相对,根大如拳,有赤白二种,赤者雄,白者雌” [8]。当今所用何首乌(蓼科植物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10]与之符合的是“蔓紫,花黄白,叶如薯蓣而不光……根大如拳”,不符合的是 “(叶)生必相对……有赤白二种”。也就是说,《开宝本草》所述形态,包括了当今蓼科植物何首乌,却又不能确指为此种。
北宋苏颂《本草图经》亦载何首乌,所记产地更广泛,形态描述也更细致:“春生苗,叶叶相对,如山芋而不光泽,其茎蔓延竹木墙壁间。夏秋开黄白花,似葛勒花;结子有棱,似荞麦而细小,才如粟大。秋冬取根,大者如拳,各有五棱瓣,似小甜瓜。此有二种:赤者雄,白者雌” [11] 。其中花“黄白花,似葛勒花。结子有棱,似荞麦而细小,才如粟大”,这就坐实了北宋的何首乌就是蓼科植物P multiflorum。此种根的描述也非常精确。但《图经》留了一个难解的“尾巴”:“此有二种:赤者雄,白者雌。”究竟“二种”是同种变异呢?还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植物呢?所谓赤白,是指植株还是块根呢?如旋花科植物番薯Ipomoea batatas (Linn) Lam即有红薯、白薯之分,似乎符合赤、白这一特征,然而此时,番薯尚未传入中国。在广东德庆地区,栽培的蓼科何首乌,其外皮显黄白色,而野生的蓼科何首乌,其外皮则显示紫红色。关于本草所记载的何首乌赤白二种,目前并没有一致的明确说法。
《本草图经》第一次绘出了何首乌图(图1a)[11]。但此图却没有表现花果形态,仅示2株并列,可能是示意一雌一雄,蔓生草本,三小叶,互生或对生。从图的叶形来看,与此书的文字描述并不相符。此图所示绝非蓼科何首乌,而有可能是旋花科植物。某些蔓生豆科植物也有膨大块根,如豆薯Pachyrhizus erosus(Linn) Urb、土栾儿Apios fortunei Maxim之类。此外,葡萄科植物白蔹Ampelopsis japonica (Thunb) Makino、三叶崖爬藤Tetrastigma hemsleyanum Diels et Gilg也具有粗壮的块根。图1其叶片也可能是被错画成三小叶。由于图形简单,无法确指该图究竟属于哪一种植物,但可以肯定不是现在使用的蓼科何首乌。因此,《本草图经》中的何首乌,其图、文矛盾,并非同一物。
a《本草图经》;b《绍兴本草》;c《本草品汇精要》; d《救荒本草》;e《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 f《本草纲目》(金陵本); g 《本草原始》; h《植物名实图考》。
图1本草书中何首乌图
Fig1Illustrations of Heshouwu in the historical bencao literature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记载“其中有形鸟兽、山岳之状,珍也” [12],此为蓼科植物异形维管束的特征。此书现存最早的为南宋·嘉定四年刘甲刊本[6],后影印本中何首乌药图与部分文字较为模糊[12]。《经史证类大观本草》(1108年)为《证类本草》的刊本[9],文字与图片均较为清晰,此书中何首乌图未见2植株缠绕状[13]。而后,南宋初政府组织医官王继先等人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再一次修订校补而成了《绍兴本草》(1159年)[9]。何首乌图后来被《绍兴本草》(图1b)[14]收入时,可能受《何首乌录》影响,将2植株绘成缠绕状。
明《本草品汇精要》受《本草图经》何首乌图影响,绘制了彩色何首乌图(图1c)[15],并有意识地根据文字叙述将其中一株的根绘成白色,以符合赤、白2种何首乌的文字描述。然而这只是画师的个人理解,实际药用的何首乌并不存在同一植物的根一红、一白的情况。
真正的何首乌写生图,见于《救荒本草》(图1d)[7]。其中文字叙述多根据《何首乌录》、《本草图经》。其图表现的花序、叶片形状及着生部位、根形等皆与《本草图经》文字描述相符,也没有绘成雌雄两株,故当为写生图。此后《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亦有何首乌图(图1e)(戟状叶)[16],简单粗糙,难以判断是什么植物。明《本草纲目》金陵本何首乌图(图1f)[17]似乎是综合了《本草图经》与《救荒本草》之图,蔓生、单叶、穗状花序,块根粗大,均类似蓼科植物何首乌。但绘成两株缠绕,则迎合了《何首乌录》的传说。其后《本草纲目》钱蔚起本植物图[18]除线条更流畅、图形细致外,并无新的特征。明末《本草原始》绘制的是何首乌药材图(图1g)[19],很明显即蓼科的何首乌根。《本草原始》是本草历史上最富有特色的药材经验鉴别专著[20]。书中的药材图,为作者李中立实际观察后所绘,图中注文十分简洁,形象的点出了药材真伪优劣、道地药材的鉴别特征[9]。
清代本草所展示的何首乌,基本上是仿照《本草图经》、《救荒本草》、《本草纲目》(钱本),而《植物名实图考》的何首乌图(图1h)[21]属于写生,尤其是花序、果实部分的细微描绘,是古代最为精确的蓼科何首乌图。
综上所述,从北宋《本草图经》以来,本草书收载的何首乌虽然有不同种的植物,但多为流传至今应用最广的蓼科植物P multiflorum,即赤首乌。不过并不能认定此种植物就是《何首乌录》中的何首乌,只是人们在《何首乌录》影响下认定的一种形态近似的药物而已。
3何首乌的功效与争议
植物基原考证作为一种推论,最终能否被认定,关键在疗效。
《何首乌录》描述了何首乌离奇的药效,但人们期待着它可能真有补益、乌须功能,从而不断去寻找近似的植物。当有人找到了最接近想象中的何首乌之后,就将传说中的药效移花接木给这味药,这点在宋《开宝本草》所载可见一斑。
《开宝本草》所载何首乌功效为:“主瘰疬,消癰肿,疗头面风疮,五痔,止心痛,益血气,黑髭鬓,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亦治妇人产后及带下诸疾” [8]。其中补益之功明显是从《何首乌录》推演而来的。《开宝本草》之后的《太平圣惠方》(982~992年)有22个方剂用上了何首乌,这表明一种虚构之药开始变为真实之药用于治疗。《太平圣惠方》用何首乌的方剂,则囊括了《开宝本草》所载全部功治[22]。
《开宝本草》与《太平圣惠方》都是北宋初的官修之书,时间相差十几年。这2书记载的何首乌功效基本一致[8,22],说明到北宋初,何首乌已经成为超出《何首乌录》壮阳益寿、多子乌须功效的一味实际药物。但实际上,该药主要功效是治瘰疬、痈肿、风毒等,而非补益。
《开宝本草》毕竟是官修本草,编撰者并非不知道何首乌的补益功能来源于传说。鉴于该药临床多用于治瘰疬、疮毒等疾病,所以编撰者把来源于医方的治病之效作为主治功效,放在前面,把源于《何首乌录》的补益功效放在后面。北宋的本草编撰风格是对知识层层累积,并不加以评论。所以北宋的本草书籍中未见直接对何首乌功效的评论。
从北宋《太平圣惠方》到明代前半期,何首乌这味药主要用于治瘰疬、疮毒痈肿等,并没有多少人关注此药。因此本草书大多也只是转述前人之说。《日本药局方》沿用宋代本草书籍的记载,迄今并无何首乌补益之用[23]。但是何首乌在明代中期突然走红,这是因为嘉靖年间(1522~1567年)上层社会突然兴起了一股壮阳补益邪风。在这种社会风气下,产生了很多奇奇怪怪的药物。《何首乌录》无疑为这股邪风提供了最好的材料。关于何首乌突然走红的原因,明代本草已有记载。
《本草蒙筌》(1565年):“(何首乌)今台阁名公,竞相采取,异法精制,为丸日吞。亦因获效异常,曾令锓梓传世。或佥曰八仙丹,或曰延寿丹,或曰八珍至宝丹,征实取名。” [24]
《本草纲目》(1578年):“此药流传虽久,服者尚寡。嘉靖初,邵应节真人,以七宝美髯丹方上进。世宗肃皇帝服饵有效,连生皇嗣。于是何首乌之方,天下大行矣。” [17]
《本草蒙筌》、《本草纲目》都是嘉靖、万历年间的本草书,这2书都记载了何首乌兴盛的原因[17,24]。据说嘉靖皇帝服用了邵真人的“七宝美髯丹”,连生儿子,于是引得王公贵族竞相服用含有何首乌的种种成药,由此把何首乌的功效问题凸显出来。就连李时珍这样名医,也承认何首乌的补益之功。并说何首乌“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上” [17]。其后明末清代许多本草和医学书籍,附和之说很多。
有关何首乌的毒副作用,不仅现代临床与实验中多有报道[14],其实,明末清代也有些医家根据临床实际,对何首乌的补益功效提出了反对意见。明末《本草汇言》的作者倪朱谟认为:“有人依法修制,信服有年,亦未见其确验,但生子延寿之说,似属荒唐。” [25]他还引用了同时代医家葛小溪的意见:“(何首乌)前人称为补精益血,种嗣延年,又不可尽信其说。但观《开宝方》所云,治瘰疬,消痈肿,灭五痔,去头面热疮,苏腿足软风,其作用非补益可知矣。” [25]
葛氏从该药的性味出发,认为何首乌“苦涩腥劣,寒毒损胃”,从根本上批驳了何首乌的补益精血的说法。倪朱谟也同意葛氏的说法,认为“前人虽有多服延龄种子之说,实未必然。屡有服此而后得急疾至死,而人不能识、不能医者,皆服此药之毒而不觉也。观其气之腥恶,味之惨烈,原非甘温和平之品。”倪氏还直截了当地告诫世人:“知生之士,毋为方外小人所惑也。” [25] 也就是说,倪朱谟把鼓吹何首乌神奇药效的人斥为“方外小人”!
清代医家陈修园在其《神农本草经读》中载:“若谓首乌滋阴补肾,能乌须发,益气血,悦颜色,长筋骨,益精髓,延年,皆耳食之误也。” [26]他把世传何首乌具有神奇补益功效称之为“耳食之误”,足见不能轻信。陈修园还进一步分析说:“凡物之能滋润者,必其脂液之多也;物之能补养者,必气味和也。试问涩滞如首乌,何以能滋?苦劣如首乌,何以能补?今之医辈竟奉为补药上品者,盖惑于李时珍《纲目》不寒不燥,功居地黄之上之说也。余二十年来目击受害者比比。以医为苍生之司命,不敢避好辩之名也。” [26] 指出何首乌性味涩滞苦烈,与滋补药的药性不符,同时说明其补益功效是受了《本草纲目》中记载的误导。
清代医学家王学权在其《重庆堂随笔》卷下指出:“(何首乌)无甚滋补之力,昔人谓可代熟地,实未然也。”[27]书中同时引用了清代名仕徐悔堂的一段话:“本草言何首乌之最大者,服之须发可转白为黑。余在广西,见镇安府所产何首乌,大者每重百余斤。彼处人食之与薯芋等,初不闻变皓首为黑头也。”徐氏根据亲身经历,认为何首乌不具备变白头为黑头的功效。
以上所述,说明历史上反对何首乌神奇补益功效的人不在少数。但对何首乌其他的功效,历代医家都不曾否认,甚至还增加了许多新的用法。例如明·蒋仪《药镜》提到:胡(何)首乌“生服润推燥粪,可代大黄。风疮疥癣作痒,茎叶煎汤洗效。” [28] 可见古人已经发现了何首乌与大黄有某些同样的功效。又如清初名医陈士铎《本草新编》指出:“近人尊此物为延生之宝,余薄而不用。惟生首乌用之治疟,实有速效,治痞亦有神功,世人不尽知也。” [29]陈士铎不用何首乌“延生”,而用生首乌治疟、治痞,自然是根据他个人的治疗经验。
综上所述,来源于《何首乌录》虚构药物何首乌的神奇功能,尽管影响很大,但也有强有力的反对意见。而对何首乌其他治病功效,则无人反对,并且不断有新的发现和发展。
4何首乌炮制沿革
《何首乌录》中其服用方法只需捣碎酒服[5]。至于加工炮制法,《开宝本草》保留了曝干、杵碎服用法,又补充了米泔浸法[8]。《太平圣惠方》另增加了九蒸九曝、黑豆拌蒸等两种用法,不过多数方中还是生用[22]。如果此时的何首乌确实就是前述蓼科植物,那么必然与同属植物生大黄一样,具有泻下作用。
《本草品汇精要》中引述《本草图经》的记载,增加了大枣拌蒸的加工方法:“大枣拌蒸,以枣熟为度。” [15]《證类本草》中加入了清蒸的方法:“上甑如炊饭,蒸下瓷石锅。忌铁。旁更别烧一锅,常满添水,候药甑气上,逐旋以热水从上淋下,勿令满溢,直候首乌绝无气味。”[13]宋代《圣济总录》中,提到何首乌,去黑皮、米泔浸、炒制、酒炒,“米泔浸软片切于黑豆中蒸烂为度焙干”的炮制方法[30]。
而对于何首乌使用方法,本草书籍里面也有争议。清代陈士铎的《本草新编》对于认为何首乌生用即补,对其制熟为黑也持否定态度:“首乌味本甘而气本温,生者原本益人,又何必制之耶。况生者味涩,凡人之精,未有不滑者也,正宜味涩以止益,奈何反制其不涩,使补者不补也。余所以劝人生用之也。” [29]由此可见,清代已经对于何首乌的炮制出现了不同声音,见表1。
5白首乌的问世与应用
唐·李翱《何首乌录》以何首乌苗色黄白为雄,苗色黄赤为雌。宋代本草也沿袭何首乌分雌雄之说,但如何分雌雄,却有不同的说法。《本草图经》记载:“赤者雄,白者雌”[11],但未说明赤白是块根还是植株。《证类本草》中引述《日华子本草》“雄者苗色黄白,雌者赤黄色”的记载[12]。
南宋·陈衍《宝庆本草折衷》主张何首乌不必分雌雄、赤白:“何首乌本条及《图经》尝以根赤者为雄,白者为雌,而日华子乃以叶白者为雄,叶赤者为雌,须雌雄相合则有验。然曰赤、曰白,既不各分主治,又非如芍药、茯苓,赤者利、白者补之比,今循《和剂》诸方,通而用之,不必泥夫雌雄之说。” [31]这说明在宋代,并不讲究何首乌分赤白、雌雄。
古代本草书籍中的黑白药图无法表现首乌的赤、白,故除《本草品汇精要》[15]之外,一般本草书的何首乌图都不分赤、白。
不妨看一下“七宝美髯丹”方的组成:赤何首、白何首、赤茯苓、白茯苓、牛膝、当归、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一共有9个药物[17]。其中茯苓分为赤、白2种,试想,如果将赤、白茯苓分开记作2种,同时红、白何首乌也分开记为2种,则应为九宝美髯丹而不是七宝美髯丹了。显然,这里指的何首乌应当是赤、白颜色不同的一种植物或其变种。
谢宗万在《中药材品种理论与应用》中写到:“近年来,广西有人认为本草中的白何首乌应为何首乌的变种P multiflorum Thunb var angulatum S Y Liu, 据称此白何首乌鲜根其断面呈类白色而非淡紫红色,且赤、白何首乌在抽梢时的颜色也有区别。此为古本草书中记载的真白何首乌,著者同意此说。”[32]
古代医方中提及到白首乌一名,人们因此延续着当年
何首乌的寻药路径,开始了新的探寻。明、清医方中,使用白首乌者非常多,且多赤、白首乌同用。然而本草书中专设“白首乌”者甚少,现知只有清代·何谏《生草药性备要》卷上记载:“白首乌,敷疮散毒。叶,消热毒。又名五爪龙。” [33]由于该书无形态描述及药图,很难考证究竟属于何种植物。
据现代实地调查,江苏滨海县栽培萝藦科植物牛皮消Cynanchum auriculatum Royle ex Wight已有百余年历史,且以其充作何首乌用。现代已改作“白首乌”。此例说明即便在古代,也有用与蓼科何首乌形态相似植物混充何首乌者。但在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区,确实将萝藦科植物隔山消C wilfordii (Maxim) Hemsl当白首乌使用。山东泰山又将萝藦科植物戟叶牛皮消C bungei Decne作白首乌用。又湖北与云南丽江地区将萝藦科青羊参C otophyllum Schneid作为白首乌。此外,还有以防己科、旋花科有块根的植物充当白首乌者[34]。
从萝藦科的某些植物为蔓生,单叶对生,块根白色这几个基本特征来看,它们被作为白首乌入药是可以理解的。
6结论与讨论
61何首乌出自1个寓言何首乌源自一篇神話或寓言式的文章,其中的药物与功效都是虚构的。但此故事引发了人们寻找传说中植物的兴趣,于是在北宋本草书中出现了蓼科植物何首乌以及其他被当做何首乌的植物的记载,也出现了赤首乌、白首乌等多个不同的称谓。
62“七宝美髯丹”出现的社会背景从社会学考察,明代嘉靖年间兴起一股修仙求道,祈求长生不老的补养歪风,随之也出现很多奇奇怪怪的药。何首乌也被作为神奇补药而走红,这便是“七宝美髯丹” 借嘉靖皇帝之名而声名大振的历史背景。然而,明清之时,也有医家对其补益功效进行激烈批判,并加以否定。
63何首乌真正的疗效蓼科植物何首乌是在寻找仙药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个药物。既然是药物,那么在临床的应用中,应当有明确的定位。
金元时期创作的中医启蒙教材《药性赋》,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在民间广为流传。此时何首乌被列在温性组别项下,“何首乌治疮疥之资”一句话[35],就道明该药的主要功效为治疮疥。
《日本药局方》沿用宋代本草书籍的记载,迄今并无何首乌补益之用[23]。何首乌是否真正具有目前普遍流行的“补益功效”,有待在严格的实验与临床观察下,开展进一步研究。
64白首乌笔者的观点倾向于白何首乌为何首乌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状态或其变种。
由于白首乌名称与品种的不确定,引发了一个“按图索骥”寻找白首乌的热潮。清代之后,出现了新一批的同名异物者。主要涉及到多种萝藦科植物。这一组植物应当与蓼科何首乌有所区别。1977年版《中国药典》,曾将白首乌定为戟叶牛皮消(泰山白首乌)C bungei,此后各版《中国药典》均取消了对白首乌的收载[36]。
65炮制与疗效何首乌作为一种“补血要药”,盛名之下是否能堪重任?
对于蓼科植物何首乌而言,可以确定炮制前后发生了变化,其毒性降低也较为明显[1,3738]。但在炮制之后,何首乌补益作用的产生,是源自药材本身,还是源自炮制过程中使用的辅料?七宝美髯丹的功效,是来自何首乌,还是组方中其他药物的疗效?这一切都应当在严格的实验设计下,进行空白对照实验,加以证明,进一步搞清原理与作用机制。
66正本清源中国古代的本草文献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在中医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泥沙俱下,应予升清降浊。通过翔实地考证、客观地评价,甄别哪些是客观的、哪些是杜撰的、哪些是牵强附会的,还中药之本来面貌,这才是本草考证的真正目的,也是真正的爱护中医、发展中药。
[参考文献]
[1]涂灿, 蒋冰倩, 赵艳玲, 等 何首乌炮制前后对大鼠肝脏的损伤比较及敏感指标筛选[J] 中国中药杂志, 2015, 40(4): 654
[2]刘苗苗, 潘留兰, 魏玉统, 等 服用何首乌粉致肝损害2例报告[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5, 31(1): 110
[3]Jung K A, Min H J, Yoo S S, et al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Twenty five cases of acute hepatitis following ingestion of 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J] Gut Liver, 2011, 5(4): 493
[4]Furukawa M, Kasajima S, Nakamura Y, et al Toxic hepatitis induced by showwupian, a Chinese herbal preparation[J] Intern Med, 2010, 49(15): 1537
[5]李翱 李文公集[M] 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1078卷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
[6]鲁军 中国本草全书 附录卷 全书提要一[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9: 20, 22
[7]朱橚 救荒本草[M] 中国本草全书 第23卷 北京 : 华夏出版社, 1999: 457
[8]卢多逊, 李昉开宝本草辑复本[M] 尚志钧辑校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253
[9]尚志钧, 林乾良, 郑金生 历代中药文献精华[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10]中国药典 一部[S] 2015: 175
[11]苏颂 本草图经[M] 尚志钧辑校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313
[12]唐慎微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M] 中国本草全书 第8卷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9: 139
[13]唐慎微经史证类大观本草[M] 艾晟辑校 中国本草全书. 第10卷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9: 338
[14]唐慎微绍兴校订经史证类备急本草[M] 王继先辑校中国本草全书 第16卷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9: 113
[15]刘文泰 御制本草品汇精要[M] 中国本草全书 第31卷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9: 1988
[16]王文洁 新刻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M] 中国本草全书 第58卷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9: 78
[17]李时珍 金陵本《本草纲目》新校正 上册 [M] 钱超尘, 温长路, 赵怀舟, 等辑校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828
[18]郑金生 中华大典 医药卫生典 药学分典 药物图录总部. 墨线图卷二[M] 成都: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2006: 1844
[19]李中立 本草原始 中国本草全書 第61卷[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9: 250
[20]赵中振 读本草说中药[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4: 23
[21]吴其濬 植物名实图考[M] 中国本草全书 第129卷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9: 110
[22]王怀隐 太平圣惠方[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8
[23]The Japanese Pharmacopoeia Sixteenth edition[S] Japan: Maruzen Company, 2012: 1714
[24]陈嘉谟 本草蒙筌 中国本草全书 第57卷[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9: 69
[25]倪朱谟 本草汇言 中国本草全书 第64卷[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9: 442
[26]陈修园 神农本草经读[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9: 47
[27]王学权 重庆堂随笔 中国本草全书 第247卷[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9
[28]蒋仪 药镜 中国本草全书 第76卷[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9: 132
[29]陈士铎 本草新编[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6: 107
[30]赵佶 圣济总录[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2
[31]陈衍 宝庆本草折衷 中国本草全书 第21卷[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9: 164
[32]谢宗万 中药品种理论与应用[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58
[33]何谏 生草药性备要 中国本草全书 第95卷[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9: 536
[34]谢宗万 中药材品种论述 上册[M] 2版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269
[35]佚名 药性赋 中国本草全书 第25卷[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9: 269
[36]中国药典 一部[S] 1977: 178
[37]崔鹤蓉, 柏兆方, 宋海波, 等 从古今炮制方法演变探讨何首乌毒性的潜在影响因素[J] 中国中药杂志, 2016, 41(2): 333
[38]马致洁, 李晓菲, 吕旸, 等 基于肝细胞毒价检测的何首乌炮制工艺比较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5, 40(12): 2325
[责任编辑丁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