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娜
“时间是这几年我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话题,因为我感觉到现代人对时间的理解比较片面,很多人只是把时间当作一个刻度,当作一个外界的约束条件,很少有人知道时间的丰富性、多维性甚至是高维。其实我们人类东西方的文化都对时间积累了很丰富的知识,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把自我从被网络时间、被社会时间、被政权啊朝代时间的约束和绑架之中解放出来,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而且我们大家也都知道,调时、定时是一切生物先天具有的能力,我们很多人的这种本能在现代世界、在现代生活当中,已经越来越弱化,所以想唤回时间,让2017从时间开始。”
听道讲坛的2017首场活动上,余世存带来了一场题为《2017,从时间开始》的精彩演讲。与此同时,《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也开始讲述春夏秋冬,时间的故事。
Q = 《北京青年》周刊A =余世存
Q:二十四节气入选“非遗”,您如何看待这件事?
A:节气是关于时间的文化。它在今天的生活中仍起作用。因此,节气不仅只是遗产,它也是“旧邦新命”的生活和文明模式。遗憾的是,大多数中国人不仅日用而不知,而且很多人也淡忘了节气之于文明的本体意义。事实上,节气是鲜活的存在,它不是只属于“地方性知识”,不仅只与民众的生活世界有关,也跟全球的时间演变有关,跟文明有关,就是说,它跟所有人的时空感相关。节气时间已经超越传统农耕生活,而进入到现代大都会生活,让人在节气时间中认识自我、获得安顿。处在一个远离自然(即天人相分)的现代世界,节气所蕴涵的天人相印相应思想、知识及其实践,极有利于校正现代性的异化和危难。节气是中国人、北半球人进而人类文化中的时间花实。现代化以来的几代中国人都希望“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中国“对人类的贡献是不符合它的人口比重的”,我个人相信,从节气时间开始,中国对人类贡献的时间开始了。
Q: 《时间之书》该怎么归类,是关于存在与时间的哲思?
A:羅马人知道丝绸据说是在卡雷战役中,在太阳底下对手举起的丝绸旗帜晃得他们以为天外来物而大惊失色。罗马人一度以黄金换丝绸,罗马元老院一度禁止穿戴绸衣,丝绸衣服被认为是颓废和不道德的。中国的丝绸贸易,将古代的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在一起,‘丝绸之路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又像是一条彩带联结了大半个地球,它以最轻最柔软的质地征服东西方人。”这一段很精炼,几乎是对当今大家熟知的“一带一路”的某种回应。从这些内容,包括前面说的抒情中,其实可以看到这本书仍有强烈的现实关怀。
当然,我们现在谈博物学,这本书里谈到的动植物太多了,如东风、温风、凉风、天寒地冻、雷电虹霓;如桐树、桑树、苦菜;如鸿雁、燕子、喜鹊等等,都既有知识性,又有历史性。
Q:好像现代人越来越失掉了时间感,你怎么看?
A:我们被统一的标准时间绑架住了,就像我们现在很多人的生活被北上广的时间和生活绑架了一样,只有回到时间本身,我们才知道,生活可以不被另外一种时间所绑架。比起传统的人,现代人对时间的分类过于单一和简化。所以我们要回到时间本身,跟时间建立起有效的关系,正是因为没有建立起有效关系,那个时间不是我们的,所以我们才会在一种统一的标准的时间面前压力山大,被绑架得喘不过气来,疲于奔命。
我们现代人超越了时间,我们失去了时间感。古典时间有一日之计,一日之计在于晨;有一年之计,一年之计在于春;有百年大计,有千年忧患,但现代人没有这种感觉。时间对我们来说只具有背景符号的意义。
但另一方面,超越时间不是脱离时间,而是要植根于时间之中。我们现代人之所以无根,失重,就是错以为可以不要时间的规范了。一个人、一个阶层、一个社会如果不要时间,如果不找到自己的时间,错以为自己超越了时间,那将会为时间所惩罚。比如今天社会流行的“成功人士”的生活,那是秋冬之际的时间生活,但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他还处在春天里,他凭什么也要像成功人士一样过有车有房有财务自由的生活呢?所以我在序里引用了一段话说,“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我们今天都知道刷存在感,但时间给存在者的烙印太深了。可惜我们大部分人视而不见这种时间中的节气或烙印。比如很多人身体不调,上火发炎,脸上长痘痘,等等,都是丧失时间感的结果。
Q:时间跟现代人还有哪些关系?
A:人不分古典现代,都跟时间有深刻的联系。时间是最好的朋友,我们却总是忘了了解这个朋友,珍惜这个朋友。生物学有几个关于时间的概念:调时、定时。定时是生物调节自身生命活动,使之按照一定的时序起动、进行和终止的过程。植物的开花与蜜蜂的采蜜同步;而某些小型无脊椎动物的交配时间异常短暂,交配双方必须准时到达同一地点。科学研究的结论是,准确的定时能力是生物世界得以进化到目前规模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很遗憾,我们现代人在调时、定时方面不如古人,不如大自然的动物植物。我们把时间紊乱当作一种进步,把超越时间当作文明的飞跃,这是片面的。任何生命,乃至非生命存在,都有时间的烙印,比如钢铁也有记忆。任何生命都在演进中把握自己的时间,如果我们不把握到自己的时间,我们就会被圈子的时间、网络时间、微信时间、社会时间裹挟走了。
我们的身体当然并未丧失调时、定时的能力,我们都有自己的生物钟。比如大家都熟悉到乡村去住一两天,生物钟就调整到位了。还有,倒时差也是。一个人从国外旅行回来,我们都知道他要倒时差,这就是调时,调到位了,他的胃口、他的精力才能恢复正常。一个人到了一个陌生环境,比如一个老外来中国,也要倒时差,有的老外过半年就能用中文开玩笑了,很快适应了我们社会的环境,这有利于他的生活和事业。所以说,现代人仍离不开时间。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每个人调整、确定好自己的时间,真正让自己的“时间开始了”,从而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的幸福和意义。
觉得在现代世界,重提节气,除了重温中国文化、除了唤醒人与时间的关系外,还有哪些意义?
节气时间,把节气二字反过来讲,气节,也是对人的一种评判。什么是气节?不单是说人要有在具体事件上的操守,也是说人在时间长河里的节点、份量。我们现代人当然追求轻松,追求享乐,但轻松、享乐仍要有时间的烙印,春天的精气神和冬天的精气神是不一样的。如果不注意节气时间,层层相因,冬天节操碎了,春天无精打彩,那么节节败退,我们个人就在一年两年里白白度过,我们既没有节气,也没有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