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成医有时是盲人摸象?
从我记事时起,父亲就患有严重的“风心症”,我时不时会听到母亲对父亲疾病的评判和应对措施,“晚上不能平卧睡觉”“吃一片‘地高辛’”;小腿肿了,“吃一片‘双氢克尿噻’”。
有几次我因为急性支气管炎咳嗽,父母就会自作主张,让我吃上几片“甘草片”或半片“可待因”。
每当我和父亲的症状迎刃而解时,母亲就会略带自豪地说:“咱们也算久病成良医了。”我由衷地敬佩她的“医术”,也将父母那句“久病成良医”当作真理。
然而,随着做医生工作经历的增加,我发现这句话是错的,久病成良医的“医”并不是医生的“医”。
很多老年人也是这样,小病自己看,看好了固然好。看不成拖成了大病再交给医生。
这就会让老人形成一种盲目的自信:觉得自己做出的判断、采用的治疗方法是对的,甚至觉得自己比医生更靠谱。
其实,大多数“久病成医”的人只是盲人摸象,摸到自己能摸到的部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清晰地认识病情的整体,更不会明白相关的疾病知识。
我曾和一些对医生心存疑虑的患者家属交流。经过交流,我发现许多患者及家属都觉得自己对病情十分了解,可是他们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使他们读遍全世界的医学书籍,也不过只看过自家一个患者,而医生看过的类似病人成千上万。即使刚入职的医生,看过的病人也远比患者看到的多。
如果患者相信那句“久病成良医”,那医生“久看”“久治”就更是良医了。因此,把疾病交给医生诊治是最合理的选择。
病人一旦生了病,很多时候眉毛胡子一把抓、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即使这个病人也是医生,他也会受患病后出现的焦虑、悲观情绪影响,不能理性地认识疾病,有时还会高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对预后的估计也会悲观起来,甚至对治疗有非理性的抗拒或挑拣,不能合理选择治疗,甚至贻误病情。
事实上,“久病”确实是一种经验,这些经验可以提供给医生做参考,但什么都靠自己,确实有些不切实际,对患者疾病的诊断治疗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苗国栋/文,据《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