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学 东
(山西机械化建设集团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9)
谈建筑工程地基强夯处理措施及结果检测
李 学 东
(山西机械化建设集团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9)
以某花园小区为例,分析了该工程的地质条件,从技术参数、施工工艺两方面,阐述了建筑工程地基强夯的处理措施,并对处理结果进行了检测分析,有助于提升工程建设质量,确保后续施工活动有序开展。
强夯法,地基,夯沉量,建筑工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建筑工程数量和规模不断增长,作为工程基础施工部分,地基施工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整体施工质量。通过强夯法进行处理,可以有效提升土层强度和密度,为后续施工活动有序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此种方法主要是借助地基冲击力和振动力,降低土层的压缩性,提升地基整体结构稳定性,尽可能降低后期不均匀沉降问题出现,实现地基结构加固处理目的。该方法实际应用效果较为突出,操作简单,可以有效降低材料用量,降低成本,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由此看来,加强建筑工程地基强夯处理研究十分关键,把握技术要点,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以某花园小区为例,小区总占地面积为3万m2,住宅楼多为7层以下,采用框架结构。工程建设区域土层强度和稳定性不高,地基承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这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施工区域为丘陵地带,地势平坦,北高南低[1]。通过地质勘探后可以发现,施工区域土层中包含粉细砂、粉质粘土和素填土等几种,特点十分鲜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粉细砂,土层为灰黑色,土质较为松软;2)粉质粘土,土层呈现红色,含水量较高,呈现网纹状结构;3)素填土,粘土和粉质粘土为主要成分,土层密实度均一。
在上述土层中,其中当属粉细砂和粉质粘土工程性质最差,在这样的土层中建设地基,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无法得到有效保证,通过强夯法加固处理,可以有效改善软土地基的缺陷和不足,提升地基整体稳定性和强度。经过实践勘探,施工区域地下水位较高,在地下3 m,4 m左右,而粉细砂多数是在5 m以上,土层呈现饱和状态。对于此种地基的处理,通过震动冲击和自重力作用实现,但是可能造成地基土层结构的不稳定,不利于建筑工程整体结构稳定性,埋下一系列安全隐患。
由于土体较为松散,所以难以获得更加精准的试样,所以通过施工现场的原位测试,收集工程数据和信息,在后续工作中对比和分析,得出最终的实验结论[2]。
通过对实践数据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到,静力触探贯入阻力Ps=2 MPa~3.5 MPa,动探平均击数为3.4击。根据工程地基施工要求,粉细砂在满足7度地震条件要求下,液化问题十分严重,具体液化指数为20.5;抗7度地震不液化的临界Ps保持在4.1 MPa左右,实际检测得出的结果要远远低于标准数值,所以可以判断该层为液化;土层中的颗粒含量超过了8%,但是仍然处于10%以下,所以该土层仍然属于液化土层。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了解到,粉细砂主要是在地下水位以下,所以土层呈现出一种疏松的状态,通过不同方法进行检测和试验,可以了解到在7度地震作用影响下,土层将出现液化现象,影响到地基结构整体稳定性和强度,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借助强夯法对地基加固处理,提升地基质量,为后续施工活动有序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建筑工程粉细砂地基的液化问题处理,可供选择的方法较为多样,其中最为典型的即为强夯、爆夯等手段,由于夹层中含有薄层粘土,深度应该控制在10 m以下,这就需要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对粉细砂地基液化的有效处理。通过多种方法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强夯法是最为理想的,操作更为简单和实用,可以就地取材,将成本费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施工质量更高[3]。故此,对于建筑工程地基强夯处理是行之有效的。
1)强夯法技术参数。
对于建筑工程天然的地基表层粘土处理,粒径在50 cm以下的回填石渣设计高程作为强夯垫层,厚度保证在2 m以内,充当强夯起夯面,同时要保证平均夯沉量为60 cm。首先,根据3.5 m×3.5 m的规格正方形布设平面夯点,点夯能级为2 245 kN·m,满夯能级为630 kN·m;其次,夯击工艺选择中,点夯两遍,满夯一遍,确保夯坑深度在1.6 m以上,点夯每点12击,满夯每点3击,锤印搭接52 cm;最后,为了可以有效增加深度,应该控制夯锤底静压力在350 kPa以上,直径为2.2 m,同时在上述夯实作业活动后,需要进一步做好表面整平和碾压工作,激振力在40 t以上,以此来保证后续夯实效果满足夯实要求,提升工程地基施工质量。
2)强夯法施工工艺。
根据上述工程建设要求,应该遵循施工流程开展施工活动;充分清理施工场地,并且将夯点位置标示清楚,测量好施工场地高程具体情况;起重机进入施工区域,测量夯实前的锤顶高程;夯锤到达一定高度后,夯锤自由下落,工作人员来测量锤顶高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由于坑底不平整导致夯锤发生倾斜,可以及时将坑底整平处理;根据工程设计要求来确定夯击次数,优化控制流程,在完成一次完整的夯击后,重复上述步骤,在全部夯点夯击处理后,利用推土机回填夯坑,由工作人员及时测量施工场地的高程数据;根据施工要求主次完成上述夯击过程,确保施工场地的表层松土夯实,并做好后续场地高程测量工作;施工过程中,派遣专人负责现场的监测工作,检查夯实前的夯锤质量和落地距离,确保夯击能够充分满足设计要求;在每次夯击前,需要做好放线检测工作,夯击完成后对夯坑位置进行检测,如果发现存在漏夯问题应该及时改正处理,确保每个夯点次数都能够符合工程要求;施工前,对工程各项参数和数据记录下来,同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作业安全问题,安全操作距离至少在30 m,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施工安全,维护施工人员生命安全,确保施工活动有序开展。此外,在施工中需要对施工工艺进行试验,经过充分交流和分析,加强施工现场的监管力度,促使强夯法能够充分发挥原有作用,更加高效的组织地基强夯施工活动开展[4]。
1)夯沉量。
在地基强夯作业全过程中,需要充分做好工程的测量工作,合理平均夯沉量控制,下部土基压缩量控制在60 cm左右即可,可以满足工程预期建设效果。夯坑体积在10.0 m3~20.0 m3之间,隆起体积大多是由于石渣下粘性土导致。在开挖后,可以发现这部分粘性土只有少部分被挤入石块间,多数仍然处于隆起。
2)原位测试结果。
通过实践分析,通过强夯法对地基进行处理,动探击数平均高达7.5击。远远超过抗7度地震液化值,满足抗震要求,实现对地基的加固处理。通过夯击处理后取样检测,可以有效改善淤泥质土密实度,提升土层荷载力,满足工程建设要求,提升建筑工程地基施工质量。通过强夯法来处理建筑工程地基,受到地质条件影响,深度在12 m左右,有效加固深度为10 m。
建筑工程地基强夯处理,可以有效提升地基承载力,将地基不均匀沉降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同时消除地基土内液化可能性,获得更加可观的成效,以此来满足工程建设要求。在对粉细砂地基土处理中,强夯法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手段,有助于消除液化效果,满足工程建设要求。强夯法可以有效改善地基中孔隙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施工设备,确保施工活动可以有序开展,提升施工质量。
在建筑工程数量和规模不断增长背景下,对于工程建设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工程基础部分,地基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工程整体质量和安全,通过强夯法可以有效提升地基强度和稳定性,将工程地基沉降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提升工程建设质量,确保后续施工活动有序开展。
[1] 喻进辉.对地基强夯处理措施及施工质量检测的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2(22):36.
[2] 李建军,孔令壮.试论建筑工程软土地基的强夯法加固处理措施[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21(11):1133.
[3] 胡正君.建筑工程地基强夯处理措施与结果检测分析探讨[J].广东建材,2015,22(6):182-184.
[4] 杨校辉,黄雪峰,朱彦鹏.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深度和湿陷性评价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21(5):1063-1074.
Discussion on dynamic consolidation treatment measures and result detection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foundation
Li Xuedong
(Shanxi Mechanization Construction Group Limited Company, Taiyuan 030009, China)
Taking a garden district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engineering, from the technical parameters,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wo aspects, elaborated the treatment measures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foundation compaction, and detected and analyzed the treatment result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to ensure that the subsequent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in an orderly manner.
dynamic consolidation method, foundation, tamping settlement,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1009-6825(2017)16-0084-02
2017-03-15
李学东(1975- ),男,工程师
TU472.3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