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高购房需求的传统文化价值观镜像

2017-04-06 03:02:57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2期
关键词:购房买房住房

(天津外国语大学 天津 300000)

中国居民高购房需求的传统文化价值观镜像

李昭晔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300000)

城市居民的住房选择模式具有典型独特的中国风格。就购房方面而言,中国居民购房属于一种保守型消费模式,崇尚“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尽管中国房价日益上涨,无论是低收入者还是中高收入者都怀着拥有自己私有住房的梦想,只是他们所追求的住房质量有所差异;换言之,中国的住房需求仍然很高。中国居民的高购房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所影响的,而且中国居民“房奴”性的表现同时将这些传统文化价值观表现的淋漓尽致。

中国城市居民;传统文化价值观;高购房需求

一、引言

房子是老百姓爱恨交加的东西,最喜欢的、最感谢的是房子,因为在1998房子改革、停止分房制度以来,只要不在这几年买进的,而是提前买入房子的,每一个人都赚钱了,房价已经翻了很多的跟斗了,即使只有一套自住的,但是资产还是增值了。同时,老百姓最痛恨的也是房子,因为买房让很多老百姓变成了一无所有,一贫如洗,甚至倾家荡产,完完全全成为了房奴,一生的工作就是在给银行打工。

即便如此,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於澳门出席论坛时指,从房地产市场来看,中国新型城镇化今后还要经历相当长的过程,住房需求将呈增长态势。就目前中国人民购房的基本情况看,各阶层的人民都在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就是拥有自己的私有房产。贫苦人民虽然缺乏财力,但是绝大多数穷人仍旧是为了一套住房而努力。随着国家政策改革,越来越多的小资或者初入社会的知识分子通过按揭贷款的方式购房,为日后的生活提供保障。除此之外,富人阶级即使已经在住房上已有十足的保障,但是他们依旧会为了提高自己生活质量而投资房产,换取更优质的住房条件。

中国人的购房高需求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但是从长远角度看,传统文化价值观对其的影响占据主要地位。

二、传统文化价值观镜像

在中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庸、儒家”等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居民早已树立了根深蒂固的“家”观念、继承观念、面子观以及“地主”情结,因而中国居民甘愿沦为“房奴”,为了拥有自己的私有房产而奋斗。

(一)家庭观

中国独特的“家”观念。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家”界定了自己的生活范围,是传宗接代、壮大发展的基地,也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造就了浓厚的家文化和根文化。现在很多地方还保留着族谱、家谱,很多人的姓名里还有“辈份”,这都是家文化的体现。“家”在中国人的思想里是心灵的依靠和支撑,有家就有温暖、安定和幸福。而没有家,就好像是没有根的浮萍,在城市里找不到归属感,也找不到奋斗的方向,只会把自己搞得心疲力竭、无所适从。

(二)生活观

根据专家统计,中国的首次购房年龄在26-28岁之间,美国、日本、台湾、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购房年龄主要集中在30-42岁之间。购房消费的年轻化,也在一路催生中国的房地产不断升值。很多人觉得,在旧房里结婚好像不是个喜庆的事,总会感觉心里总是有个疙瘩。现在,知识、学历或者能力已经不是评判是不是好对象的标准,谈恋爱的第一条就是必须有房,其次则是有车。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发展,人们觉得闪婚和离婚是很正常的事。因此,闪婚率和离婚率越来越高,这无疑会增加住房需求。还有,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阶段,由于年轻人和老年人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使年轻人希望拥有自己的空间,所以我国原来的那种大家庭开始向小家庭转变,住房也就越来越多。

(三)啃老观

日本年轻人就算买房也不会伸手向父母要钱,这首先是一种习惯,同时还因为接受父母的资金要交“赠与税”,还不如自力更生。美国年轻人买房,大多不指望父母,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去银行贷款。美国的住房贷款非常发达,据全美住房担保协会统计,全美有70%的房屋是贷款购买的,其中有大约40%是零首付。而在中国,有能力的父母肯定会资助子女买房、买车,这是具有中国式消费的最大特色,特别是在买房上,父母、亲戚朋友成为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80后早已成为住宅消费的主要力量,根据各大城市网站对80后购房资金来源的调查,40%以上的80后购房是父母支持首付或全部房款,部分城市甚至高达70%以上。这一情况反映了目前中国购房消费的支付现状:买房是全家人的事,将动用全家资金。

(四)传统文化观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农耕社会,土地是国家经济的最主要来源,也是财富的象征。因此,农民把土地视为命根子,而各级官员、乡绅更是把它作为保值、生金的载体,作为留给子孙后代的最好遗产,越多越好。于是皇帝给各级官员的封赐、待遇是土地,老百姓有了钱要在乡里置地、盖房子。成为地主,大地主,把地租出去,收取地租,是那个时代几乎所有人的梦想和奋斗目标。解放了,土地收归国有,成为地主、大地主的梦想已经不现实了。但是中国人的地主情结并没有随之而去,而是潜伏下来。这种情结,在中国实行了商品房制度后,明显地体现在房子上了。房子就是自己的私产,有了房子自己底气才足。

三、总结

综上所述,毋庸置疑,就中国当前形势看,中国居民的购房需求一直持续高涨。而且,无论财力水平高低,各个阶层的居民都会为了拥有自己的私有房产而奋斗,这种中国典型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所导向的。在中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庸、儒家等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居民早已树立了根深蒂固的“家”观念、继承观念、面子观以及“地主”情结,因而中国居民甘愿沦为“房奴”也依旧会为了一套私有房产而奋斗。

[1]贾康,刘军民:中国住房制度改革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施瓦兹:美国住房政策,中信出版社,2008。

[3]李文诞,刘洪玉:中美住房支出比较,中国房地产,2002(10)。

李昭晔(1994-),女,山西孝义人,天津外国语大学2016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国社会与文化。

猜你喜欢
购房买房住房
聚焦两会!支持合理住房需求,未提房地产税!
房地产导刊(2022年4期)2022-04-19 09:03:50
互联网背景下房地产网络营销模式分析——以HD“线上购房”为例
买房,要的就是性价比
小康(2021年13期)2021-05-11 05:32:11
走街串巷找住房
购房合同中的“霸王条款”不得不防
借名买房,房子到底归谁?
金桥(2018年3期)2018-12-06 09:05:54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28
孩子,我为什么不帮你买房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18
付款不及时卖家将房卖出,能否解除购房合同?
中华建设(2017年1期)2017-06-07 02:56:14
政府“团购房”何以变身非法建筑
清风(2014年10期)2014-09-08 13: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