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 300000)
浅析网络流行语中的社会影响及引导对策
——以社会心理学视角为例
侯莹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000)
本篇论文通过总结近五年来的典型网络流行语,研究网络流行语所体现的社会心理现象,有利于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及时做好防范引导工作,也有利于个体了解信息,正确处理所得网络讯息,用积极和批判的心态看待这一网络文化现象。最后分析网络流行语产生的社会影响并提出引导对策,因此对于网络语言(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流行语)的研究越发具有现实意义。
网络流行语;社会心理;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引导对策
网络流行语是青年亚文化的重要内容。网络流行语不只是网民追求的网络时尚,更是体现了人民的参与意识、管理意识、监督意识的不断加强,增强了人民的主人翁精神与社会融入精神。网络的普及使网络流行语的生存舞台更加广阔,不仅在网络这个小舞台上“表演”得风生水起,更是在真实生活这个大舞台上从崭露头角到独领风骚,以其夺人的新异性、强烈的共鸣性、深入的刺激性吸引着众多人的眼球。社会环境是这些热点事件发生的基础,所以研究网络流行语所体现的社会心理不仅可以掌握网民心态与舆论导向,甚至对于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把控也是极富现实意义的。
国外对网络语言研究起步较早。1997年美国哈特福德大学召开的“网络与语言”研讨会和2003年在西班牙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网络与语言研究大会标志着网络语言研究引起了世界语言学界的关注。国外对网络语言和网络流行语研究的范围比较广,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网络语言的语言要素变异、网络语言和网络符号的生成原因、网络语言与文化关系等等[1],国内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2000年6月26日,《文汇报》驻京记者吴鹃发表《网络语言不规范引起关注》一文,形成了学术界第一次讨论,易文安的《网络时尚词典》、于根元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和网友编辑的《金山鸟语通》三本网络语言方面的专门词典的编成,标志着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和研究对象已经进入学界的研究视野[2]。
李敏芳在《网络流行语兴盛的社会心理分析》一文中,以青少年群体为例分析的社会心理动因为:一、推崇时尚心理;二、追求快乐心理;三、方便快捷心理;四、反抗叛逆心理[3]。李敏芳研究范围仅局限于青少年,范围较小,且其总结的原因使用的是文学类词汇并非社会心理学术语。山东师范大学曲瑞珠的《网络流行语传播的社会心理动因及社会影响研究》一文中提出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心理动因是求异心理、自尊心理、宣泄心理与亲和心理[2]。刘凯在《社会心理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一文中,与曲瑞珠一样从求异心理、自尊心理、宣泄心理、亲和心理出发研究网络流行语中的社会心理,与曲瑞珠相比多提出一个从众心理[4],而从众心理正是网络流行语体现的社会心理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积极影响
网络流行语的确有它们积极的一方面,一些流行语穿上时髦新潮的外衣,却依然表达着亘古不变的正确价值观。它们以新鲜独特的方式在网络或传统媒体上传播,避免了传统美德因为老生常谈的形式、死板的宣传模式带来的审美疲劳。要说最典型的,用一个词来概括是再合适不过了,那就是—“正能量”,“正能量”是指具有正面指导意义的,鼓励人奋发进取的动力。“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霍金《时间简史》中就用过:“宇宙中的物质是由正能量组成的。”“正能量”的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Rip it up》,翻译成中文为《正能量》,书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向上、更加充满活力。“正能量”就是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动力或潜能,当下,人们给一些先进的人或事贴上“正能量”的标签,带动更多的人积极进取,正是标榜榜样的力量,也是“正能量”等网络流行语造福社会的证据。
(二)消极影响
相对应的,网络环境过于宽松自由、监管力度与措施不够,也催生出了一些具有消极影响的网络流行语。这些流行语或是表达了不正确的价值观、或是造、错别字、读错音等扭曲中国汉字文化,或是传播不实新闻,都是网络流行语带来的一些弊病。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悲催”,是个形容词,由“悲惨的催人泪下”缩略而来,是一种造词现象,意思是:悲哀、伤心、难过、丧失信心等,也写作悲摧、悲哀(“衰”读作cuī)。这些字典里原本没有的词汇、错误的读音就这样传遍网络,很多人都开始不确定其读音到底是什么,最直接影响到学生们的识字发音。在学生掌握知识的阶段,大量错误的读音,错误的用词都会起到负面的作用,混淆孩子们的判断,导致他们分不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不利于汉字与汉语拼音的传承。
(三)引导对策
智能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一大不可或缺的方式,排山倒海的气势使我们必须思考应运而生的网络流行语所带来的影响。我们不得不提前预设网络流行语会带来的正面与负面影响,并认真思考应对之策。对于健康向上的内容,予以支持与传播;对于消极腐朽的内容,及时指出其不当之处并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正确引导大众的措施,以社会公民的角度为有关社会管理部门提出建议与要求。
首先,从公民自身角度,应该遵守网络流行语发展的大方向即正确社会价值观。好似八荣八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一般,网络流行语发展的标杆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如果任由思想言论随意散播,人类本身的劣根性将会无限放大、混淆黑白。一旦有主流的核心价值观,人们的自尊心理将会敦促自己参与社会、争取话语权并且积极体现自身价值。这些榜样似的领头人所支持的正确信念自然会影响到更多人,其他人或因为自尊心理,或因为从众心理的模仿行为,正确的社会价值就会渐渐传播开来。
其次,从政府角度来说,应该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能与责任,完善监督与治理体系。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环境,由于具有极大的隐秘性与自由性,躲在面具后面的人们可以肆无忌惮地表现出自己丑陋的一面。人们只求天性的解放,自由而不受束缚的愿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所以在网络中,求异心理可能被歪曲,人们不只追求新鲜,追求与众不同,甚至可能是违背道德与法律的“求异”,政府立法的约束监督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再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人们的宣泄心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环境污染严重,人们生存压力变大,身心易感疲惫。为了纾解压力,人们需要宣泄心中的困顿。而最经济适用且易于操作的方式便是戴上面具走入网络,大量为了“吐槽”而产生的网络流行语就是人们宣泄压力的产物。如果是在合理的范围内,人们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谈谈生活的郁闷和不如意,这样的发泄方式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人民的幸福。只要相关部门及时关注,注意把握网络流行语的舆论导向,将网络流行语的益处无限放大,将隐患扼杀在摇篮中,网络流行语将会为我们所用,为社会安定所用。
[1]张云辉.网络语言语法与语用探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2]曲瑞珠.《网络流行语传播的社会心理动因及社会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4):38-49
[3]李敏芳.《网络流行语兴盛的社会心理分析》.[J].企业家天地.2010
[4]刘凯.《社会心理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3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