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杰,朱 薇
(中南民族大学 外语学院,武汉 430074)
社会需求视阈下的翻译硕士人才培养
李敏杰,朱 薇
(中南民族大学 外语学院,武汉 430074)
翻译硕士人才的培养,应满足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基于湖北省内部分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的调查,了解社会对翻译人才数量、专兼职译员、口笔译类型、翻译标准、译员基本素质等方面的需求。结合调查结果,提出翻译硕士人才培养发展的建议:应继续发展翻译硕士教育事业,打通口笔译方向间的壁垒,突出特色化教学,采用不同于传统外语教学的模式,突出实践教学。
MTI;社会需求;特色化教学;实践教学
为适应新形势下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对翻译专门人才的需求,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并于同年3月通过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学位[2007]11号,以下简称《MTI设置方案》)。2007年6月,15所院校获准开展MTI教育试点,2009年又增加了25所。以全国2,000多所高校计,最初国家对MTI教育的发展持着审慎态度。之后,随着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的调整及审批权限的下放,MTI授权点数量激增:2010年新增118所,2011年新增1所,2014年新增47所。迄今,拥有MTI授予权的高校多达206所。在我国39个专业学位中,就培养单位总数而言,MTI已经进入前三甲,仅次于工商管理硕士和工程硕士。
MTI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一些学者的思考。何其莘[1]认为,MTI培养单位的“井喷”现象,一方面体现了高校对翻译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部分学校的浮躁和攀比心理。一些学校重申报而轻建设,对MTI学科特点、培养方式和要求不甚了解,仅仅为了学校声誉而盲目申办MTI专业学位,在人、财、物等方面也未能给予足够的支持。杨朝军认为,我国MTI教育目前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论文写作、学生实习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轻实践与重理论的传统倾向的影响,另一个是学校教育与市场需要之间缺乏衔接。”[2]24孔令翠[3]9-30总结了MTI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对当前MTI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科基础、生源、就业、实践基地、实践型师资、教学基础设施、教材、教学管理、社会认可、高校自我约束机制等方面进行“冷”的思考。这些学者的思考,大多从学科设定、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实践教学等层面出发,对纠正一些高校对MTI教育的错误认识、改变MTI培养模式并培养合格MTI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不过,这些论述多从宏观层面进行理论探讨,指出MTI教育的种种困难和不足,基于实际调查、用人单位需求角度出发的实证性研究相对较少。
根据《MTI设置方案》,MTI教育旨在培养“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中外交流”的“高层次、应用型高级翻译专门人才”,要求“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熟练的翻译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能够胜任不同专业领域所需的高级翻译工作”。因此,自设立之初,MTI教育便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
为了解社会对MTI教育的需求,以及这种需求与高校MTI教学之间的差距,2012年10-12月,研究者采用调查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对湖北省部分企事业、社会团地等机构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0份,回收问卷76份,其中有效问卷72份。
MTI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翻译人才。因此,社会对翻译人才的具体要求,是MTI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笔者拟以此次调查问卷为依据,探讨当前社会需求、MTI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出路。
在收集的72份有效问卷中,68份(94.44%)认为,今后3-5年需要翻译的资料可能会增加,只有4份(5.56%)认为需要翻译的资料可能会持平。这表明,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的实施,省内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社会团地意识到对外开放与交流的重要性,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谋求进一步开展国际化交流与合作。这一社会需求,符合MTI设立的初衷,表明MTI学位设立的必要性。
不过,与翻译需求增长趋势不协调的是,大部分公司没有专门的专职翻译。依据调查问卷,只有3位受访者设立专职翻译岗位,其他69个企事业单位没有专职翻译岗位,在有翻译需求时,由单位其他职员进行翻译,或由翻译公司、高校教师提供临时服务。这表明,社会对翻译职业的认可程度有待提高。翻译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而不是简单的语言转化活动,译者除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外,还应有广博的知识、掌握一定的翻译技能。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翻译缺乏应有的重视,误以为学外语的就能从事翻译。
图1
就译员类型而言,43位受访者希望其招聘的译员专门从事笔译,3位希望译员专门从事口译,26位希望译员既能从事笔译又能从事口译。由此可见,市场需要的主要是直接从事语言转换的翻译人员,其中以笔译为多。也有相当部分单位从节省人力、财力角度出发,希望译员既能从事笔译也能从事口译。
图2
就翻译的标准而言, 61份(84.72%)问卷认为,翻译应该“精准,对格式、表述、内容有严格要求”,6份(8.33%)认为,翻译应当“没有逻辑错误,完整表达原语言内容”,只有5份(6.94%)认为翻译“基本表达内容大意即可”。由此可见,社会对译作的要求并不低,要求译文内容、风格忠实原文,表达流畅地道。
对于“译员最重要的工作素质”,25份问卷选择“语言能力”, 23份选择“其他专业知识”(即语言之外的知识),5份选择“心理素质”,19份选择“翻译技能”。
图3
本次调查主要限于湖北省内部分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在地域范围、行业范围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仍能大体反映社会对MTI人才的需求状况,对MTI教育有一定的启迪。
(1)MTI教育发展适合社会发展需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往越来越多,中国翻译市场得到了迅猛发展。据Allied Business Intelligence Inc.统计,2003年中国大陆翻译产值约为127亿元人民币,2005年约为210亿元人民币,2007年更达到300亿元[4]。为满足日益扩大的翻译市场,顺应中国社会发展潮流,MTI学位教育应运而生。
翻译是对外交往、国际交流的重要纽带。随着我国对外开发的扩大,科技、工业、金融、司法等领域的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对翻译人员的专业素质、知识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我们要把国外的先进文化、先进科技引进国内,更好地服务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把优秀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介绍给西方。这种日渐密切的中外交流与合作,需要大量的高层次翻译人才。截至2015年,我国MTI招生总人数约27,000人,其中毕业生约12,000[5]。与社会需求相比,我国翻译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远远不够。因此,MTI教育应该抓住机遇,获得更多的继续发展机会。
(2)MTI教育应打通口、笔译的壁垒。根据《MTI设置方案》,MTI分为笔译和口译两个方向,二者彼此独立设置。实际上,在现实社会中,用人单位往往要求译员既能从事笔译工作,也能从事口译工作。MTI教学应该努力打破口、笔译教学的壁垒,使MTI专业学生的口笔译能力同时得到提高。已有专家呼吁:“应该设立口笔译为一体的口笔译专业,因为口译和笔译是不可能完全分开的。”[6]这种呼吁,正反映了社会对口笔译综合人才的需求。
(3)MTI教育应突出特色化教学。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除掌握较好的双语能力、翻译技能外,译者还需要广博的知识。依前所述,在问卷调查中,回答“译员最重要的工作素质”时,“其他专业知识”排在第二位,仅次于“语言知识”。《MTI设置方案》也明确提出,MTI学位获得者应“能够胜任不同专业领域所需的高级翻译工作”。显然,译者如果缺乏基本的医学领域、计算机领域的知识,他将无法胜任医学翻译、计算机翻译工作。
2007年12月,国务院学位办下发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学位办(2007)78号,以下简称《指导性培养方案》)。制定、发布《指导性培养方案》的初衷,是规范MTI办学,确保MTI教育质量。国务院学位办在下发该方案的通知中,也明确要求各MTI培养院校认真研究指导方案,“结合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出本单位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因此,此方案是一种“指导性”的方案,供MTI培养院校制定适合本校培养方案时参考。然而,不少MTI培养院校在制定MTI培养方案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完全照搬照抄《指导性培养方案》,造成各校的培养方案“大同小异者众而特色鲜明者寡”[3]12,同质化现象严重。可想而知,此种模式下培养的MTI毕业生,何以胜任不同专业领域的翻译要求。已有专家呼吁,“翻译硕士培养单位在进行翻译普适教育的同时,要注意学科方向上的侧重,依托自己的先天优势,参照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综合考虑特色课程的设置”[2]26。
不过,在特色化教学方面,也有一些MTI培养院校做出了表率。例如,北京大学MTI教育中心与该校软件与微电子学院语言技术工程系强强联合,一起制定培养方案、打通课程,形成了“MTI+CAT”翻译产业专门人才联合培养模式。近年来,随着以翻译与本地化服务、语言技术工具开发、语言培训与咨询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语言服务产业的迅速发展,北京大学MTI教育中心又在MTI专业学位项目框架内,率先设立了“语言服务管理”(Master of Languages Administration,简称“MLA”)专业方向。上海外国语大学利用其良好的师资、一流的设施,积极与联合国、欧盟、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等国际组织合作,侧重口译人才的培养。值得一提的是,上外MTI中英口译硕士和中俄英专业口译硕士与该校的会议口译专业(Conference Interpreting)实现了对接。经挑选,优秀的MTI口译方向硕士生可进入会议口译专业,学习同声传译。复旦大学利用该校既有的学术底蕴,突出MTI学生的英汉双语能力培养、人文素质培养,开设了“儒家原典研读与英译”、“西方英语经典文献阅读”等课程。青岛大学与CCTV NEWSCONTENT(中央电视台国际视频通讯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新闻汉译英项目,以快速、限时(4小时内交稿)的形式,让学生参与新闻翻译实务活动中,并从学校译审老师、央视译审老师和外籍译审专家那里获得指导[7]。这种参与真实翻译项目的方式,其他有些学校也结合自身的优势,形成了较明显的专业特色,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MTI项目以科技笔译为主,对外经贸大学突出商务口笔译特色,外交学院强调高级别的涉外口译人才培养,等等[8]。
(4)MTI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外语教学。在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下,我国外语院校培养了大批优秀外语人才,包括一些优秀的翻译人才。以硕士学习而言,许多高校在“英语语言文学”学科下设立“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然而,就“翻译理论”而言,大多数学生只是粗略了解西方的舶来品,“当外国理论的搬运工”[9]。就“翻译实践”而言,情况更不容乐观:大多数学校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对学生的翻译实践没有具体要求,学生的翻译实践成为空谈。因此,传统外语教学模式下的翻译教学,“既没有培养出在国际上叫得响的翻译理论大师,也没有培养出翻译实践的巨匠”[3]9。
MTI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有别于传统外语教学:教学目标方面,传统外语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外语技能,“译”主要作为一种语言学习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掌握词汇语法,而MTI教育侧重学生的职业翻译技能训练,其目标是培养专业化的口笔译人才;就教学内容而言,传统外语教学偏重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学习,不太关注语言之间的转换,而MTI教学除强调学生的语言知识、百科知识外,还突出强调学生的语言转换技能训练;就教学方式而言,传统外语教学多采用老师教、学生学的方式,以各种方式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而MTI教育主张研讨式、翻译项目、口译现场模拟等多种形式,具有更强的应用性。因此,MTI培养院校及教师应熟悉MTI教育的特点,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式,提高MTI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翻译技能和百科知识。
(5)突出实践教学。如前所述,由调查结果看,社会对翻译质量整体要求并不低,要求译作内容准确、风格忠实、表达流畅,而不仅仅表达原文的基本内容。翻译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技能。“翻译专门人才的双语转换技能训练,还涉及到语言心理学、认知学、信息论、跨文化等多种学科,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够获得。”[10]翻译技能的提高,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在实践中反复思索、推敲,逐渐提高个人的语言分析能力和转换能力。MTI教育十分重视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指导性培养方案》明确要求笔译方向学生至少有15万字的笔译实践,口译方向的学生至少有400磁带时的口译实践。对MTI专业学生而言,他们不仅在数量上要达到培养方案的要求,更需要通过这些实践逐步提高自己的翻译实践能力。
MTI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除学生的大量实践外,还需要指导教师、任课老师的引领。按照《MTI设置方案》,“承担专业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口译或笔译实践经验”。然而,在MTI培养院校,大部分MTI指导教师和授课老师都是半路出家,即从学术方向转过来。对指导教师而言,大多数老师除指导MTI学生外,还需要承担其他教学任务,MTI教育只是他们教学工作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学术研究的学习教育背景,使这些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更擅长理论探讨,忽视了翻译实践的重要性。沉重的教学、科研压力,也使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翻译实践,实践型教师严重不足。对MTI授课老师而言,受传统外语教学的影响,他们多以课堂讲解为主,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授课内容以理论阐述为多,学生参与实践、交流心得的机会较少。即使课后老师布置一些翻译练习,也和课堂教学内容脱节,最终流于形式,无法切实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为了补充一般高校教师翻译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MTI师资队伍应包括外事或企事业单位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翻译人员,也是为了更好地指导MTI学生的口笔译实践。不过,一些MTI培养院校聘请的职业导师,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管制度,也往往存于形式,形同虚设,未能在MTI教学中起应有的作用。
自2007年获批,MTI专业发展至今不到10年,在我国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虽然MTI教育存在种种不足,与此专业设立时的初衷也有诸多差异,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其存在的合理性。从社会需求的视角出发,了解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现状,有利于我们调整MTI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克服目前MTI发展中出现的不足,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合作与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1] 何其莘,苑爱玲. 做好MTI教育评估工作,促进MTI教育健康发展:何其莘教授访谈录[J]. 中国翻译,2012(6):52.
[2] 杨朝军. 产业化视域下的翻译硕士培养模式[J]. 中国翻译,2012(1).
[3] 孔令翠,王慧. MTI热中的冷思考[J]. 外语界,2011(3).
[4] 黄友义.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趋势与要求[J]. 中国翻译,2010(1):49.
[5] 平洪. 坚持需求导向,借鉴国际经验,提升MTI办学水平: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5年年会综述[J]. 中国翻译,2015(5):71.
[6] 苗菊,王少爽. 翻译行业的职业趋向对翻译硕士专业(MTI)教育的启示[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3):65.
[7] 滕梅,张馨元. 翻译行业产业化和职业化背景下的翻译硕士(MTI)专业课程设置[J]. 山东外语教学,2013(4):96-101.
[8] 钱多秀,杨英姿. 北京地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教育:经验、反思与建议[J]. 中国翻译,2013(2):72-73.
[9] 张经浩. 主次颠倒的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J]. 中国翻译,2006(5):61.
[10] 何其莘. 翻译和外语教学[J]. 中国翻译,2007( 4):12.
责任编辑:张晓辉
Cultivation of MTI Tal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Demand
LI Minjie, ZHU W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430074, China)
The MTI education program aims at meeting the social demand for high-level and pragmatic talents. The author conducts a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survey on some enterprises, public institutions and social institutions in Hubei Province, to discover their demand upon MTI education, such as quantity of qualified translators, quantity of full-time and part-time translators, proportion of written and oral translation,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basic pre-requisites of translators, etc. Based on the survey, some tentativ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MTI education should be further developed in China; the barrier between cultivation of talents specialized in written translation and oral interpreting should be gradually eliminated; characteristic teaching should be given prominence to; MTI education should adopt teaching method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raditional MA education; students′ practice should be further emphasized.
MTI; social demand; characteristic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2016-06-17
湖北省教育厅项目(JYS16005);湖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016GB017)
李敏杰(1973- ),男,湖北武汉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法与文学语言学方面研究。
F326.27
A
1009-3907(2017)02-006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