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马泽芳 崔凯
山东省养鹿业发展现状浅析
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马泽芳 崔凯
养鹿业是畜牧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省养鹿业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养鹿业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我国养鹿历史悠久,鹿资源和物种十分丰富,是一个传统的养鹿国家。山东省的养鹿业起步较晚,据史料记载,德国人于1901年在青岛太平山开始散养梅花鹿,到1 9 2 5年群体渐小,随即消失。上世纪30年代,青岛宏仁堂中药店在青岛中山公园养5~6头梅花鹿供观赏,直到1949年。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鼓励与支持下,山东省的养鹿事业快速发展。济南林场和泰安林场各养鹿200余头,烟台地区养鹿200余头,济南军区军马场饲养梅花鹿200~300头,山东石化公司公园养鹿50余头,张店、周村公园养梅花鹿100余头,估计全省当时养鹿2000头以上。这个时期鹿场基本是国营的公有制,但是隶属关系不同,有的属于农垦部门,有的属于药材系统和农牧场。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山东省养鹿事业大发展,数量突飞猛进。在此之前,养鹿行业的管理在农业部门。1988年国家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鹿被认定为国家保护动物,交易要缴纳高额的特产税,买卖鹿要到省级林业部门办理合法证件,养鹿行业的管理开始政出多门,农业、林业和公安都参与行业的管理。在这种环境下,山东养鹿行业进入了艰难的发展时期;到1999年全省养鹿单位500个,养鹿数量在5000头左右。
2004年,国家林业局下发《关于促进野生动植物可持续发展的意见》。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人工养殖的鹿,经卫生部门鉴定合格后可“合法地进入餐馆,端上餐桌”。这一意见的实施给养鹿行业松开了束缚已久的“紧箍咒”,养鹿行业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时期,到2008年底山东省鹿存栏19907头。
其后,受到鹿茸市场形势、鹿茸国际贸易(大量鹿产品进口)、金融危机、产业政策、国内鹿产品及其深加工产品管理政策、产品开发后续产业链延伸不够等诸多因素影响,养鹿业进入瓶颈期,2012年的统计数据为11520头。饲养成本偏高,尤其是人工费用和饲料价格持续上涨,大多养鹿企业处于亏损经营状态,致使全省乃至全国养鹿企业锐减。近后来,随着市场行情的好转,山东省养鹿业才有抬头之势,据估测现存栏量可达万头。
1.育种水平较低,规模化程度不高。目前山东省养殖的茸鹿以梅花鹿为主,主要引种自双阳、西丰等地,马鹿和花马杂交品种较少。普遍采用自然本交的配种方式,人工授精技术利用率极低,不重视品种改良,种源品质不高。养殖方式以家庭分散式养殖为主,规模百十头不等,鹿舍普遍较为陈旧和落后,养殖量数百头的规模化养殖场较少。
2.技术人才缺乏,技术力量不足。山东省的养鹿业发展较晚,致使养殖技术人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在饲料配制方面随意度较高,为了压低养殖成本,在妊娠期仍把豆腐渣等作为精饲料。人工授精技术因缺乏专业技术人才而普及率极低,同期发情等现代繁育技术均未开展。
3.产品开发利用单一。鹿的主要产品为鹿茸和鹿肉,一般出售的都是初级产品,产品的深加工程度不够,对于抢占国际国内市场极为不利。
4.有关部门缺乏对行业的管理。养鹿业的规模较小,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容易被忽视,行业的发展缺乏调控,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在高潮时期一哄而上,而在效益不好时又纷纷下马,过于重视眼前利益,缺乏长远发展目标,发展后劲不足。
1.养殖方式趋向规模化和标准化。山东省鹿的养殖数量在全国的比率接近十分之一,单个饲养场的养殖规模不大,这种分散式的养殖模式有一定的劣势。要想在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整合技术、人力、资金等因素,规模化与标准化养殖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2.养殖模式的转变、科技力量投入的加大会提升行业发展的水平。探索建立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为一体的养殖模式是行业发展的一条新路,只要加大鹿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的力度,加大饲料营养、产品开发、疾病防治、品种选育等方面的投入,养鹿业会走上科学化、正规化的道路。
3.协会力量会进一步加强。行业协会的职责是加强本行业与相关链条之间的协调与沟通,进行内外信息交流,组织行业内的协调生产等。行业协会力量的加强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养鹿专业服务体系,解决行业内出现的问题,通过协调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和合理布局,指导山东省养鹿业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1.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养鹿行业的监管,规范鹿产品销售市场;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对规模饲养场给予一定的补贴,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大做强。
2.制定相关行业标准,规范生产、防疫、疾病治疗的各个环节。
3.加大科研开发的资金投入,加强对饲养及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饲养场要做到生产规模化、管理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