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秋健
摘要:根据高校“三公经费”的特点以及其公开的意义。从“三公经费”公开口径、结构及评价体系三方面对高校“三公经费”公开模式进行研究,探索有利于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三公经费”公开模式。
关键词:三公经费;财务管理;公开模式
现代社会信息网络十分发达,人们通过网络可以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尽情表达内心对于社会制度的各种看法。很多人,在网络上开始质疑政府的公用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尤其是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和公费出国等问题。为了使财政财务工作公开透明,满足公众对于财税信息更加迫切的需求,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公开已成为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部门预算特别是“三公经费”的公开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公经费”支出规模过大,造成了公共财政资源的极大浪费,降低了行政运行的效益,而且影响着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文章即是在此基础上探讨“三公经费”的公开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以及高校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高校“三公经费”的特点
“三公经费”的提法来自于政府部门行政经费中涉及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三方面的费用支出,具体包括工作人员因公出国(境)的住宿费、旅费、伙食补助费、杂费、培训费等支出。公务用车购置费及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安全奖励费用等支出。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含外宾接待)支出等。
高校“三公经费”支出也列入“三公经费”公开的范围,财政部门安排部署2013年预算编制工作时,明确要求将高校“三公经费”支出数据合并至教育主管部门后予以公开。高校虽属于事业单位,但因其特殊的职能又与一般的事业单位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具体到“三公经费”来讲,其特殊性主要包括如下方面。高校“三公经费”主要用于教学、科研及师资建设等方面。对于一般行政事业单位来讲,因公出国(境)主要工作任务为考察、交流、访问等,防止过高的因公出国费用的目的是控制公款出国旅游等不良现象。
对高校来讲,其因公出国(境)费用主要是用于学术交流、师资培养、公派学生交流等,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考察和旅游。对外交流的数量也是衡量高校办学实力和水平高低的关键指标之一,高校往往鼓励和支持教师和学生与国外进行学术交流,大规模公派教师到国外学习进修、与国外交流培养学生等,高校因公出国(境)发生的费用不能简单定性为公款出国等“三公经费”支出的内容,而应区别对待。同样,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是指一定级别官员专车和工作人员用车发生的相关费用。行政事业单位公车费用考核的标准是根据其职能和编制情况,而对高校而言,除了正常的公务用车费用外,还存在着因多校区办学发生_的校区教学通勤车辆的购置与运行费用以及学生上课、实验、实习等应由学校负担的车辆费用,上述费用为高校正常的教学业务费用,并非是公务用车的范畴,但在会计核算和数据统计时往往将其涵盖,导致高校公车费用数额较大。因此,高校“三公经费”公开时,应根据其特性予以准确区分,真实反映“三公经费”支出。
二、高校“三公经费”公开的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公开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高校“三公经费”的公开,将会是社会舆论热点和敏感话题,必将对高校的管理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第一,高校“三公经费”的公开,有利于于高校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完善预算支出,特别是“三公经费”支出标准体系,增强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科学性。
第二,高校“三公经费”公开有利于公众参与对高校财务的监督。公众关注高校“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除了体现公民的社會责任感与民主监督意识以外,更多的是出于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关心,高校“三公经费”的公开不仅不会引发社会矛盾,反而能够增强社会对高校的信任。
第三,高校将“三公经费”公开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不同高校之间的横向比较可以起到“瞄准市场”的作用,“三公经费”支出较高的高校会受到社会舆论的监督,“三公经费”的公开也有助于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高校展开财政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的结果与拨款制度改革相联系。
三、高校“三公经费”公开面临的主要问题
高校“三公经费”公开是财政部门“三公经费”公开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高校公开的信息要经得起政府审计和社会监督,也是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新挑战。高校“三公经费”公开,要在哪公开,公开的方式是什么,公开的指标体系是什么,如何让公众读懂高校公开的“三公经费”,如何接受公众对“三公经费”信息的反馈,这都是高校“三公经费”公开面临的问题。
第一,高校“三公经费”公开方式。高校“三公经费”应在教育部门的门户网站上按照统一格式及解释公开,而这样的方式必然对教育部门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部门的人力和物力能否应对这一格外的工作任务显然是个问题,而其中又需要教育部门与高校管理者之间相互协调配合,要做到数据真实可靠,不走过场并不容易。
第二,“三公经费”的数据是根据部门预算、部门决算中的相关经济科目数据统计出来的,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构建一套完整的内控制度,实现“三公经费”、部门预算、部门决算、会计核算数据之间的无缝对接,确保公开信息做到有据可依、有据可查。
第三,如何让公众读懂高校公开的“三公经费”信息。社会各界对高校学费标准的高低、经费的使用效率关注度较高,并且存在一定的负面印象,高校“三公经费”公开后可能会使高校面临社会不理解的指责和批评,如果信息公开不当,有可能会使高校面临很多并不客观的指责。
四、高校“三公经费”公开模式
为积极应对“三公经费”公开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高校“三公经费”公开模式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准确界定高校“三公经费”公开口径
为准确核算和统计“三公经费”情况,高校应尽早建立健全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的管理办法,做到有章可循。严格界定“三公经费”口径,不允许无预算使用,超预算使用,“三公经费”出现结余不允许串项弥补其他支出。
(二)准确界定高校三公经费构成情况
要准确界定高校“三公经费”的构成,按照其实质性的业务用途做好会计核算工作,在会计科目设置上根据会计业务性质不同,单独设置“三公经费”有关明细科目,对“三公经费”进行详细的部门和项目辅助核算。具体实务操作上,可在出国费科目下设置“因公出国费用”“学术交流费用”“师资培养费用”“学生交流费用”四个明细科目单独核算因公出国费用,同时单独区分因公出国时国内城市之间的交通费及住宿费。设置“公务用车运行费用”和“教学用车费用”单独核算高校行政处室、院系的公务用车运行费和日常教学用车辆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方面的费用核算,应重点关注会计科目混支混用、人为因素扩大“三公经费”支出范围等现象,特别应注意普遍存在的差旅费中的住宿费、会议费、误餐补助等在业务招待费中列支等情况。建立“三公经费”支出台账和预警机制,实时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为审批相关费用提供参考标准,为公开更加明细的信息提供历史资料,做好“三公经费”精细化管理工作。
(三)教育部门制定高校“三公经费”使用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
内部和外部监督相结合,有效发挥监督作用,按照既定的评价指标准确的评价高校三公经费使用情况。无论是审计评价还是公众评价,都要有明确的评价指标体系,没有评价的标准很难做出客观的评价。高校校内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应密切合作,将审计监督职能贯穿于“三公经费”管理的始终,加强预算执行中的内部监督和检查。“三公经费”公开的信息置于全校教职工和学生的监督之下,校内各部门预算执行过程应精打细算,提高效益。同时,加快政府审计监督部门全面监管的步伐,加大对高校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开展对“三公经费”公开工作的审计,结合社会公众对“三公经费”公开的监督,将能有效发挥监督作用,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五、结语
“三公经费”是个新概念,围绕“三公经费”公开的相关工作需要很多的管理实践和科学研究来不断地完善和发展。高校“三公经费”的公开,对于满足社会的知情权、方便群众监督,促进高校加强部门预算管理,提高办学效率,取得社会对高校办学的理解和支持,提升自身社会形象具有积极意义。高校应积极面对“三公经费”公开对高校财务管理带来的挑战,积极创新财务管理思路,以“三公经費”公开为契机,加强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责任编辑:王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