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实体经济保持旺盛活力的原因探析

2017-04-06 15:19宋浩敏
中国市场 2016年50期
关键词:实体经济老龄化

宋浩敏

[摘要]在全球经济持续动荡中,德国经济在多个维度上展现出蓬勃健康的发展活力,“三驾马车”均衡前行,国内消费及投资增加,出口保持繁荣,就业稳定,物价平稳,预算平衡,公共债务降低。在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研讨德国实体经济的活力源泉,确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关键词]实体经济;财政纪律;老龄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211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新兴市场泡沫破裂接踵而至,世界经济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然而,在世界前十大经济体中,德国经济表现最为稳健,充满健康活力,彰显了极强的抗风险能力。2010年德国经济增长36%,创两德统一以来最高。2011年德国经济继续逆势上扬,增长3%。2013年德国超越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顺差经济体。2014年和2015年德国也取得了15%和17%的经济增长。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全球经济持续动荡中,德国经济在多个维度上的健康表现令人信服,“三驾马车”均衡前行,国内消费及投资增加,出口业保持繁荣,就业稳定,物价平稳,预算平衡,公共债务降低。

那么,德国经济的活力源泉来自于哪里?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1严格遵守财政纪律

虽然同在欧元区大家庭,德国与小伙伴们相比,明显拥有独特鲜明的特质。

在欧债危机中,德国经济担当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回首2011年,在欧洲债务危机的凄雨冷风中,西班牙陷入衰退,意大利陷入衰退,英国陷入衰退,法国陷入衰退……然而,德国经济却迎来一个“小阳春”,GDP增长3%,表现出“三升一降”态势——出口旺盛、国内消费增长、投资增加、失业率降低。当年德国出口首次超过1万亿欧元,德国人的圣诞消费支出比前一年多43%。

德国人更喜欢脚踏实地。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多数欧洲受访者都肯定德国人勤劳的工作态度,有80%受访的德国人也认为他们最勤劳。曾有一句话说,“在欧洲,只有德国人在工作。”

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说过一句话:“即使我知道整个世界明天将要毁灭,我今天仍然要种下我的葡萄树。”这句话充分显示了德国国民的埋头苦干、一丝不苟的精神。

在欧债危机中,德国担当了欧洲经济增长引擎和“定海神针”,德国总理默克尔成为欧洲的发号施令者。默克尔语言温和,注重建立共识,她的思想实际上为欧盟设置了议程,确定了危机管理的指导原则。

默克尔力挺财政纪律和紧缩政策,反对靠信贷刺激经济增长,反对通过欧元区救助基金直接购买主权债务。她呼吁赋予欧洲央行更大权限,推动欧盟成员国签订“财政契约”,指出欧盟应该逐步向政治联盟转变。

德国一直具有采取审慎财政政策的传统。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德国与其他欧元区国家在解决欧债危机方面一直存在分歧,反对实施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虽然德国在危机期间也曾实施财政刺激计划,但在其经济好转之后,随即及时进行政策调整,于2010年开始进行财政整固计划,重新强调德国严格遵守财政纪律的要求,这是德国实现财政平衡的坚强保障。

默克尔认为,欧洲应扩大增长,在减少官僚主义、促进投资、开放某些专业领域、规则便利化等领域采取改善措施,这些方式不一定需要花钱,但仍能促增长。

显然,与南欧人的喜欢借钱享乐不同,德国国民更喜欢储蓄。2010年,德国居民储蓄率占可支配收入的11%以上。在很大程度上,居民高储蓄率缓解了因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负担。与不堪养老金负担、财政濒临破产的英国、法国相比,德国财力非常宽裕。

2脚踏实地发展实体经济

经济史上有名言:房地产是周期之母,十次危机九次地产。房地产繁荣挤出了实体经济的投资,导致产业空心化,缺乏技术创新,瓦解了实体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

德国之所以能够在全球经济危机中独善其身,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严格限制房地产泡沫。与热衷于吹大房地产泡沫的其他经济体相比,德国一直秉承制造业的传统,守住了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

在人均收入较高的德国,住房自有率仅为40%,租房率高达60%。德国政府从没有把房地产作为拉动GDP增长的产业来经营,而是把它视为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政府一向是采取行政、法律和市场相结合的手段调控房地产、抑制高房价、遏制房租上涨。

崇尚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秘密武器。德国职业教育涵盖300多个职业岗位,本着在社会中磨炼、实践中成长的原则,和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目的,为德国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专业人士。他们如同分散在德国社会各处的“零件”,组合成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打造出一个又一个“世界一流”。

德国强大的制造业是由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共同支撑的,其特色在于存在很多“隐形冠军”——中小企业是德国经济的中流砥柱。“隐形冠军”往往都是历史悠久的家族企业,并且研发投入较其他国家同类企业高得多。这些企业能够长期发展并且敢于创新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德国政府坚持发展制造业的战略导向,以及为此创造的良好制度环境。和“去工业化”国家不同,德国选择了一条“制造业兴国”的发展道路。

作为世界上制造业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德国产品因其优良的品质享誉全球。近年来德国产学研各界共同制定的德国“工业40”战略,是德国版“再工业化”战略核心。这一概念问世于2011年4月在德国举办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目前已经上升为德国的国家战略,成为德国面向2020年高科技战略的十大目标之一。

按照“工业40”的规划,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一是一个核心,是指“智能+网络化”,即通过虚拟-实体系统,构建智能工厂,实现智能制造的目的;二是二重战略,分别指针对德国的装备制造商以求实现“德国制造”质的飞跃的“领先的供应商战略”,以及强调整个德国国内制造业市场的有效整合的“领先的市场战略”;三是三大集成,即生产的“纵向集成”,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工程数字化集成”和考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横向集成”;四是八项措施,包括实现技术标准化和开放标准的参考体系,建立模型来管理复杂的系统、创新工作的组织和设计方式等。

3未雨绸缪应对老龄化

欧洲人口结构的老龄化,拖累了经济增长,也抬高了福利成本,加剧了财政负担,是导致欧债危机爆发的潜在因素。德国是欧洲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超过1/5的人口在65岁以上。在世界范围内,德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仅次于日本。预计到2060年,德国老龄化人口比例将达到34%。

值得赞许的是,德国政治家未雨绸缪,早在十年前就已着手改革福利体系和就业政策。

按照2012年1月1日生效的法律,德国退休者的年龄将由过去的65周岁逐步过渡到67岁。相比之下,法国人60岁就退休了。延长退休年龄既可以弥补德国劳动力的不足,充实了养老金账户,也使财政支付压力大大减轻。

这笔未雨绸缪的功劳,应该记在德国前总理格哈德·施罗德的头上。施罗德1998年上任后,即着手制订全面改革计划,包括:改革僵化的劳动力市场;降低税率增加个人和企业收入,刺激消费和投资;改革失业保险和救济制度,逐年削减失业者的救济金并加强再就业培训等。

2003年3月,施罗德政府又宣布了全面削减社会福利的一揽子改革方案“2010规划”,掀起了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深刻的福利体制改革。

虽然,大幅度削减社会福利的改革措施遭到德国民众的强烈反对,施罗德被迫下台,但他推动的改革影响深远,惠及后人,真正体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政治家风范。

为了更科学地解决德国老龄化社会的问题,2012年默克尔政府也开始未雨绸缪,制订了一项专门资助有关人口老龄化各领域研究的综合科研计划,其核心是:德国未来不仅要妥善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还应善于充分利用老龄化的机遇,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年长就业者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春荣,伍慧萍德国蓝皮书:德国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2014,2015

[2]德国发展实体经济的主要经验[Z].调查研究报告,2012年第80号

[3]熊愛宗德国2014年为何能够实现财政平衡[N].中国财经报,2015-01-29

[4]柴野限制房租上涨德国出新法[N].光明日报,2015-06-05

猜你喜欢
实体经济老龄化
做好老年健康全周期管理 助力健康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浅谈我国实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