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逖
伴随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市场需求逐步扩大,以及中国国内制造业成本不断攀升,我国制造业企业海外拓展市场成为必然发展趋势。据搜狐新闻网显示,截至2016年初,全球范围内我国已建立100多个海外园区,包括工业园区、科技产业园区等经贸合作示范区,其中工业园区居多。目前,由于企业运营园区经验欠缺、对相关风险预估不足,致使一些已建成的海外工业园区与国内产业衔接不紧密等多方面问题,为尽早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加快建设一批服务配套完善、市场化运作、平台型组织形式的高水平海外工业园区。
一、我国海外工业园区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海外工业园区建设数量较多,规模较大
自2006年“国家及境外合作区”批准以来,我国在海外建设的工业园区数量日益增多。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初,我国在海外建设的工业园区数量已达75个,共带动近180亿美元投资,并已吸引超过1140家企业入驻园区,其中包括711家中资控股企业。例如,截至2015年初,牡丹江市企业共在俄罗斯设立了六个工业园区,包括米哈工业园区与跃进工业园区等。并且,我国建设的海外工业园区规模也较大。以泰中罗勇工业园区为例,其作为中国首批企业工业聚集中区,规划面积为12平方千米。截至2015年底,园区内已拥有60余家中国企业,共实现产值37.5亿美元,累计向泰国政府缴纳税收7000余万美元。再以我国最大的海外工业园,占地超过90平方千米的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为例,据凤凰资讯显示,截至2016年10月,已有8家中国企业正式入驻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区,包括招商局集团、中联重科、华为与中兴等,另有30家中国企业签署了进入协议,预计园区未来将吸引高新技术企业200余家,就业人数超过12万。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在国外建设的工业园区已有一定数量,且园区规模较大。
(二)海外工业园区建设的区域范围日趋广泛
在我国曾经建设的海外工业园区中,大多数园区集中于亚洲。例如,2013年至今,我国上海鼎信集团投资20亿美元,在印度尼西亚建立了占地20平方千米的青山工业园区。2014年,我国前江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在越南投资4169万美元,建立了总面积为6平方千米的龙江工业园。2016年6月,国家又启动了总投资达14亿美元的印度中国工业园区建设项目,项目分别为马哈拉施特拉邦与古吉拉特邦的两个工业园区。近年来,我国在海外建设的工业园区范围逐步趋广,正逐步向非洲、拉丁美洲与欧美等地区的国家推进。例如,2014年5月,我国与非洲埃塞俄比亚建成了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区,共投资5752万美元,占地2.33平方公里。2016年以来,青岛恒顺众昇集团将印尼苏拉威西镍铁工业园区平台模式不断复制,在南非、津巴布韦等国家筹划建设农业工业园、有色工业园和循环能源工业园等园区,进一步扩大了我国海外工业园区的建设范围。据新华社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8月,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17个国家共建设了46个境外工业园区,累计投资额达140亿美元之多。其中包括中国与白俄罗斯政府共同建设,一期总投资额达14.11亿美元的中白工业园区。
(三)海外工业园区建设环境相对较好
现阶段,我国海外工业园区建设环境良好,可享受的优惠政策较多,包括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例如,进入泰中罗勇工业园区的企业,可以享受泰国政府给予的土地永久所有权、外资100%控股、前八年所得税全免、免缴进口机器关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并且,在免税期过后,另外再予以5年内企业所得税减半的优惠。在中白工业园区,白俄罗斯总统签发总统令,用最高立法的形式,对工业园内企业在税收、土地等方面享有的优惠进行明确规定,以便为相关企业减轻成本压力。中白工业园区给予入园企业前10年免缴税的优惠,并且在第二个10年内,政府只对企业收取一半必要的税费,园区内土地使用权达99年之久。园区内员工个人所得税固定为9%,比全国通用税值少25%。同时可得到政府、投资、金融、物流等方面的保姆式服务。此外,入园企业在进口设备以及配件时,能够享受免除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的优惠,企业股东利润也能够不受任何限制自由汇出。而在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区,区内企业所得税享受4-7年免税期,较区外外资企业延长2年;外汇留存30%,较区外企业多10%;区内设保税仓库,为区内企业提供保税业务服务。并且,埃塞国家船运公司优先承接区内企业海陆运输服务,运费低5%。
(四)海外工业园区配套设施逐步完善
当前,我国海外工业园区建设的配套设施较为完善。以泰中罗勇工业园区为例,历经8-9年的发展,这一园区已经开始逐渐走向规模化、规范化。园区为了满足企业员工需求,正在建设大型公寓楼群,以及与之配套的商业服务区,目前已有4栋公寓楼竣工,并实现相继入住;为了大幅促进中小企业尽快投产,园区内建设了10期标准厂房,主要运用于中小企业租赁。同时,园区内还建有全天对外开放的医院和银行。入住工业园区的银行有中国银行、华夏银行,并且园区内设立有中文服务机构。除此之外,园区内还设有全天供应餐厅、华人学校和完善的配套设施。目前园区已经有3个中餐厅;华人学校采取双语教学的形式;还为入园企业提供了完善的服务设施,如会议室、咖啡厅和健身房等。再以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区为例,截至2016年10月,园区内已完成“四通一平”建设,包括近25万平方米标准型厂房、3.5万平方米绿化、日处理3000吨污水处理总站、3000平方米一站式服务办公室、3幢18500平方米员工住宅宿舍楼,以及1幢3024平方米综合食堂。总体而言,我国已建设完成的海外工业园区配套设施较为完备。
二、我国海外工业园区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前期投入量较大,投资和收益不成正比
我国海外工业园区大多设立于非洲、东南亚等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区域的基础设施滞后,因此加大了我国在当地建设工业园区的工程量,包括供水、供电、道路、港口等。且投资金额数以亿计,存在前期投入量较大问题。据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泰中罗勇工业园、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中俄托木斯克木材工贸合作区与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园区,初期投资额分别为1.96亿美元、1.69亿美元、1.77亿美元和5752万美元。另据中国网显示,截止到2016年9月,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建设的56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已投入资金近180亿美元。再如,截至2016年8月,青岛恒顺众昇印尼工业园项目总投资达15亿美元。此外,我國海外工业园区建设的投资与收益未成正比。据搜狐财经网显示,截至2016年10月,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年均利润为41.8万美元,而总投资高达8000万美元,投资利润率仅为0.52%。由此可知,我国海外工业园区建设的初期投资较大,且投资与收益未成正比,成为制约工业园区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园区规划布局不协调,部分区域存在重复建设现象
随着我国海外工业园区数量的不断增多,园区规划布局问题逐渐凸显,存在规划区域分布比例不协调问题。当前,我国工业园区建设仍主要分布于亚洲。据杭州网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1月,我国在亚洲建设的海外工业园区占全球园区建设的56.11%,其次是美洲地区,占比是25.34%,欧洲占12.67%,而非洲、大洋洲区域的海外园区仅为2.26%和3.62%。另外,自2006年商务部批准设立第一批境外经贸合作区以来,我国中下企业纷纷在海外各区域建立境外工业园区,包括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因而导致同类型且功能相近园区的重复建设现象发生。例如,在尼日利亚,曾经商务部批准设立了2家以产业为主,集物流、研发、会展、生活服务为一体的工业园区。随后香港李氏与宁波中策集团又在奥贡州,合资建设了将物流、会展与生活服务相结合的“奥贡州第一工业园”。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海外工业园区建设分布不均衡,且部分区域存在同类园区重复建设现象。
(三)我国海外工业园区建设经验不足,融资系统不完善
我国海外产业园区建设起步较晚,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园区建设经验较为缺乏,造成国家级大型园区建设进程极为缓慢。当前,我国海外工业园区建设大多以民营企业为主,有集聚效应的大型央企和国企数量较少,因此工业园区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与管理。据瞭望东方周刊估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民营企业、地方国有资本企业在全球建设的工业园区数量为50~100个。由于民营企业对海外园区的规划与管理经验不足,难以为我国商务部计划建设的“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提供参考与借鉴,因此直至2016年,我国在海外建成的“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仍不足20个,距十年前50个的计划仍相差甚远。此外,海外工业园区存在融资系统不完善,尤其是园区内中小企业由于借款主体实力偏弱、投融资能力有限,普遍存在融资难问题。以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区为例,园区内中小企业85%以上的融资主要来源于向金融机构借款,银行以预留利息名义扣除部分本金后,中小企业实际只拿到本金的70%。可见,目前我国海外工业园区建设的经验仍然不足,造成园区内企业融资较为困难。
(四)园区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产业覆盖面较窄
目前,我国海外工业园区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产业覆盖面整体较窄。例如,泰中罗勇工业园虽已建立10年之久,然而其产业覆盖面仍然较窄,主要涉及汽摩配、五金、机械、电子等传统产业。2016年3月,天合光能科技(泰国)有限公司在泰中罗勇工业园区正式投产,促进了园区光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并对园区引进产业链配套企业具有一定意义。尽管如此,泰中罗勇工业园仍未涉及服务业、技术密集等产业。再如,截止到2016年,越南龙江工业园作为综合产业工业园,主要包括电子、机械、建材、轻工、农林产品加工等产业;巴基斯坦海尔—鲁巴经济区注重家电、机电、微电子、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仍以冶金、矿产资源开发等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上述海外工业园区均重视发展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相较而言,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注重引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且覆盖范围广,既涉及制造业,运输、保险、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也包含商店、餐厅等生活服务业,以及高科技产业等。以新加坡在我国建设的中新苏州工业园项目为例,新加坡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旗舰型、基地型作为重点招商项目。2016年8月底,该园区形成云计算、生物医药和纳米技术三大新型产业。综上所述,我国海外工业园区整体产业覆盖面较窄,入区企业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缺乏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金融保险等服务业。
三、我国海外工业园区建设的具体建议
(一)合理规划海外工业园区布局
为了突出工业园区优势及东道国发展需求,我国应以产业衔接与产能互补为导向,对海外工业园区建设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和布局,协调其综合服务和配套功能。园区设计应充分考虑和分析其基地要素和周边环境,高效规划综合服务带,合理布局行政管理、办公、邮电、商业贸易服务、文化娱乐、综合商务等,减少办公区、生活区与作业区之间的不利影响,促使工业发展协调与统一。同时,海外工业园区服务功能布局应向纵深方向发展,加强园区多向联系,使服务区与各工业组团间的联系更加便捷。
(二)搭建健全的投融资支撑体系
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如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的作用,为海外工业园区开发企业提供更多优质投融资服务。同时,为降低项目运营风险,政府引导商业性保险机构设立海外工业园区,为园区内风险项目提供保险服务,减少因人为因素或自然灾害,引发项目的经济损失。鼓励海外工业园区与国内投资开发企业联手合作,为入园企业提供项目融资、订单抵押、设备租赁等金融服务,减少企业建设资金压力。引导园区开发企业积极引进咨询、研发及策划广告机构等产业服务主体,提升海外工业园区的投资吸引力和产业集聚程度。在吸引母国企业融资同时,吸引其他国家的优秀企业入区,建设国际性的产业园区。
(三)提升市场化运作效率促进管理机制的创新
海外工业园区企业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立灵活的运行机制。通过建立精简、统一、高效、便捷的市场管理体制,加快海外工业园区主导产业上游和中下游产品拓展速度,协调内部分工,进而填补产业链条空缺部分,逐步完善园区产业融合工作。同时,极力扩大市场品牌效应,企业应依据自身资源优势和特点,推进品牌经营。积极扶持企业拓展自身品牌价值,提高工业园区产品海外竞争力。此外,还应加快主导产业聚集与规模的扩大,实行市场化运作模式,促使海外工业园区成为规模化企业集聚地,形成产业竞争力更强的经济板块。
(四)构建海外工业园区的技术创新集群
完善科技园区技术创新的基础环境。一方面,海外工业园区企业应尽快完善利于技术创新的政策及配套设施;应落实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促使园区企业创新行为得到发挥。在此条件下,进一步加大财税优惠政策力度,推动工业园区集群式技术创新环境的构建。各海外工业园区企业应加大引导资金投入,引进更多社会资本,使园区技术创新得以持续展开。进一步对科技中小企业进行培训,发挥技术创新优势。另一方面,构建人才集聚的基础环境。大力培养与引进国内外高端技术创新人才。组成产业与技术联盟,打破园区共性技术的壁垒限制;引导园区内外的产学研合作,使各类创新主体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五)健全海外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依托项目建设园区,完善园区相关配套设施,不断改善园区内企业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推进航道治理,构建现代化的港口作业区,加强港口公路连接,充分发挥交通引领作用。同时,企业应从招商引资、融资模式多元化等方面入手,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工地保障,推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供排水、电、气、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做好环形道路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增强产业承载能力。通过上述措施,为工业园区发展营造良好投资环境,进而带动产业集群培育,增强产业集群效应。
(六)塑造国际化工业园区的绿色经济环境
为提升我国海外工业园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应注重园区关键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进而形成国际竞争力的绿色经济环境。一是,工业园区企业应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市场化风险机制,研发更多科技金融保险产品,推进专利保险进程。深度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与物联网等技术与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二是,扩大电子商务与现代工业园区建设的结合,加大工业智能设备的应用,提高网络化、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此外,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重点领域产业,如云计算、纳米技术应用、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进一步发展专利导航新兴产业模式,将其培育成为园区内主导产业。
参考文献:
[1]国相.海外工业园建设掀起投资潮[J].中国对外贸易,2015(6):14-17.
[2]洪俊杰,张蕙,关利欣.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建设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贸易,2012(10):40-44.
[3]高潮.中國——白俄罗斯工业园:“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明珠[J].中国对外贸易,2015(7):76-77.
[4]刘伟.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发展与对策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3(1):144.
[5]张广荣.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政策探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3(2):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