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管控,为何要引入第三方验货?

2017-04-06 21:59许欢
中国纤检 2017年3期
关键词:验货纤检永胜

许欢

据了解,第三方验货在国外非常普遍,而我国这方面才刚起步。近几年,随着品牌经营模式的改变、销售渠道的变换和消费者质量意识的提升,我国验货服务的需求不断显现,验货对产品质量的管控,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验货到底解决了哪些问题?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充当怎样的角色?企业为何需要第三方验货的帮助?近日,记者采访了中纺标(深圳)检测有限公司验货部主任殷永胜,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

《中国纤检》:现在很多检验检测机构,都增加了验货服务,而这项服务在国外非常普遍,在您看来,验货解决了哪些问题?

殷永胜:现在很多人对检测和检验(验货)的概念分不清楚,他们认为只要把样品送到实验室检测合格,就算产品质量过关,可以高枕无忧了。其实不是这样。产品质量包含两部分:内在质量和外在质量。只有内在外在质量都达到要求时,才能认为产品是符合质量要求的好产品。

检测主要是保证产品的内在质量,部分标准兼顾到外在质量,也仅仅是为来样负责。企业把样品送到实验室,按照相关标准要求做测试,再把测试结果写在报告上。检测主要是考核产品内在的物理和化学性能,比如服装产品检测中的物理性能,包括接缝强力、起毛起球等等;化学性能包括甲醛、重金属含量等。而且,检测在保证产品质量方面也是有缺陷的,因为它只对来样负责,却不能控制大货的质量。所以就会出现,产品送样测试合格,但工商抽检还会出现问题的情况。

但验货主要是保证产品的外在质量,主要检验产品的外观质量是否达到要求,它会从更加专业的角度来检验,不仅要检验产品外观及功能性是否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还要熟悉产品生产工艺,发现产品潜在外观及功能质量问题,保证产品外观好、卖相好还要耐用,这也是普通消费者最为关注的。一个产品内在质量再好,如果不注重外在質量,也是不会被消费者青睐的。

《中国纤检》:您认为,现阶段我国验货需求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殷永胜:通常产品的内在质量不容易看到,消费者在挑选时也只看外表,所以验货就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帮助消费者先检查一遍,这不但对销售有利,对消费者也有保障;而且现在的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要求也比以前高很多,例如衣服上线头太多,会被视为质量问题,这些细节也能从侧面反映出质量的好坏。这些方面都需要验货把关。

但目前我国这方面还没有全面的国家标准,产品的多样性使标准很难制定,原因是没有一个标准能够把所有产品全都涵盖进去,并且还需要一定的专业性。比如线头是在哪一面,里面或外面、正面或背面、线头多长消费者才能接受等等。不能要求太高,也不能要求太低。要求太高,生产成本增加、要求太低,消费者又不认同。验货就是要掌握两者之间的平衡。现在我国制造业在技术水平上,还处在相对不高的阶段,制度太严企业不能发展,太松对消费者的权益无法保障,因此,需要引入第三方验货,并综合国家、行业相关标准、客户标准及一般共识,共同控制产品质量。不仅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还要符合产品设计要求、客户要求等等,而第三方检验机构在这方面会发挥较大的作用。

《中国纤检》:目前我国第三方验货的具体情况如何?验货的依据是什么?未来还会有哪些变化?

殷永胜:第三方验货的依据是国家、行业有关标准、客户要求、合同要求、企业技术规范、标准样品等等。在没有国家标准的情况下,我们会根据客户要求,模拟消费者挑剔的程度来验货。因此验货就相当于专业消费者从专业角度去看,而不是普通消费者的角度,很多问题普通消费者是发现不了的,但专业消费者可以做到。比如工厂检验员也相当于专业消费者,他会从各个角度去寻找问题。

现在到国外生产的企业越来越多,对检验机构也提出了新课题,能不能赶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对我们也是挑战。目前验货服务在国内刚起步,还需要拓展市场,许多企业还不能认识到验货的意义,而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让企业意识到,验货不管是在贸易还是消费交易上,都能降低一些不必要的争议和投诉,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好的质量选择。

《中国纤检》:您认为,验货在质量管理体系里充当着怎样的角色?全面质量管理一直都在提倡,目前践行得如何?

殷永胜:验货是作为一个专业消费者,从专业角度去寻找产品的质量问题,使问题产品在出货前有机会改正,这是对产品最后一道质量控制。而质量控制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有质量控制”,就是不需要去检验。我们一直在说,“质量是做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如果工厂有非常好的质量意识,能够做到全面质量管理,生产出来的产品必定是好产品。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企业质量控制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所以第三方验货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还是非常重要的补充。

全面质量管理,在工厂质量管理体系里是非常普遍的概念,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全面质量管理,可以理解为把下一道工序当成自己的客户,要为客户负责,不合格的产品不能交给下一道工序(客户),是这样以此类推的过程。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基于人员素质、工厂管理和成本等因素,目前还做得不够好。如果每道工序的员工,既要看又要检,生产速度会下降,成本自然就会增加。但从整体上看,质量却能提高,返货率也会降低,综合成本也会降下来,而随着品牌知名度提升,效益也会更好,只是很多人现在还意识不到。另外,纺织行业和其他行业不一样,比如电子行业大部分生产环节靠机器就能实现,而纺织行业有许多生产流程仍要靠手工的方式,因此人不同,同样的工序、工具、设计,做出来的效果也不一样,对人的要求比较高。其实对人的要求越低,质量就越好管控。所以企业要提高生产工艺,尽量减少人为因素,提高产品质量。

《中国纤检》:第三方检测对产品质量把控,所提供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广,也愈发重要,企业为何需要第三方的帮助?第三方通常会在哪方面介入?

殷永胜:很多企业的客户都是异地客户,比如客户在北京,却下单到广东某工厂,两地间沟通是否流畅,是否符合客户要求?可能要亲自飞过去看才知道,不然货物运达后出现问题,会增加很多矛盾。如果请第三方来把关,委托给第三方做,费用会降低,也能省去很多麻烦,而且第三方更专业,很多企业发现不了的问题,第三方会有提示。

另外,我国电商发展迅速,生产厂地和货物抵达范围更广,如果能在工厂环节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马上解决,无论对成本或质量控制都有好处,它也同样需要第三方协助;我们某个电商客户,在全国建有许多仓库,每年有很多退货,但退货并不一定是质量问题,所以对于退货原因,就需要第三方帮助分析总结。因此以后的需求点会越来越多,验货提供的服务也会越来越重要。

此外,有些品牌的跟单员还要管控质量,兼顾的事情很多,如果这些涉及到他的出货和业绩,管控也要大打折扣。而有的企业虽有专门人员做验货,但人员管理仍面临许多问题,比如,操作者不严格执行或者经验不足,再严格的要求也没用,这时也需要第三方介入弥补这些不足。随着企业品牌质量意识的提高,企业与第三方也有很多互动,促成行业规范形成,赢得消费者认可。消费者没有投诉,质量才算过关;消费者有投诉,控制再好都没有用。控制质量的目的,不是要做出百分百的产品,而是让消费者没有投诉,产品质量过关。

《中国纤检》:近几年,一些品牌的经营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验货上是否也会有相应的调整?

殷永胜:快时尚品牌不同于传统品牌,款式多、数量少、时间周期短,因此在设计环节就要加强质量管控,如果等到后面再去管控,根本就来不及。我的建议是在设计阶段,就要有QC介入或者第三方评估,包括供应商和原材料的选择,尤其在设计时的面料搭配,有时设计师会从设计角度考虑问题,但从技术来看是有风险的,这时第三方就会发挥作用,给出意见来避免或者找相似的没有风险的替代品。

举个例子,一件毛料的羽绒服,毛料不能水洗,羽绒服又不能干洗,这种护理方式让消费者怎么办?不能水洗也不能干洗,难道是一次性吗?所以尽量避免这种尴尬。工厂如果专业性不够会意识不到这点,如果引入第三方其实花钱也不多,对降低风险却会有很大帮助,因为等做出来才发现问题就晚了,损失已经造成。

《中国纤检》:现在国内海淘商品非常普遍,但有报道说,有些品牌会采用双重标准,销往国内的产品质量和在国外销售的产品质量并不一样,您怎么看?

殷永胜:现在我们国家提出的同线同质同标,就是为解决这样的问题,因为确实存在这种情况。今后也许会从源头杜绝这种现象,真正实现同线同质同标。

现在有些进出口产品出现双重标准,销往国外的产品要求高、质量好,销往国内的相同产品要求就低一些。而消费者往往是相信品牌的高质量去購买的,这显然会损坏国内消费者的利益。当然,要同标确实比较难,比如欧美国家出于贸易保护角度,也不可能和我们同标。但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我们必须要和国际接轨,不管销往国内还是国外的产品,我们国家在定制标准时,也会参照国外标准来制定,再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调整。争取实现国内标准不低于国外标准,切实保障国内消费者的利益。

《中国纤检》:在您看来,国内检测机构的竞争力在什么地方?目前处于怎样的位置?在验货上与国外有哪些区别?

殷永胜:我国出口业务量大,而国外订单在出国前,必须经过第三方检验,出口企业通常会指定某个大型国际跨国第三方机构做检验,这也是我们和国外跨国机构的差距。我国的检测机构起步晚,服务范围及品牌知名度,都没有达到跨国机构的高度,因此,对外出口检验只能占非常小的一部分。但如果服务好、价格适中,也会吸引一些订单。

当然,我们的国力在不断增强,国内企业发展迅速,在标准制定上也在不断完善,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其实我们和国外检测机构在验货方式上大同小异,但依据标准却不同,对国内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认知上,国内机构会更具优势。而且国内标准跟国外标准有很大区别:国内的标准一般分得比较细,国外就比较粗线条,所以依据国内标准的检验检测,我们更擅长。

猜你喜欢
验货纤检永胜
钢铁产品出厂集中验货方法
韩永胜
欢迎订阅2023年《中国纤检》
唱一首祖国的赞歌
一种两级双吸管道输油泵
谢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