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交流与美术馆平台“山水社会”论坛之后

2017-04-06 20:47王南溟
财富堂 2017年2期
关键词:跨学科美术馆山水

王南溟

2016年12月的“山水社会:一般理论及相关话题”论坛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举办时,院长邓小南致辞中对这样的论坛给予了高度的期待:“首先,我代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向各位的到来表示欢迎,也非常感谢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把这样一个富于创意的多学科学术论坛放在我们静园二院举行。这将有效丰富和深化文研院这一互动平台的学术内涵,形成辐射的效应。”

而事实上,这样的论坛确实能使人文社科各领域的专家获得不同的对话经验,那是一个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开始的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山水社会”,而后又得到中国国家艺术基金、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和浦东艺术基金资助并在重庆、西安、上海、北京四个城市巡展的项目,在最后一站北京山水美术馆巡展时,喜玛拉雅美术馆联合北京大学举办了论坛,“山水社会”这样一个拼贴词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理论中交叉着并从不同角度引发讨论,而且形成了一个“山水社会”的论述框架和各个学科侧面。

“山水社会”作为一种课题设置在它开始的时候就不是一个山水审美的传统话题,它是一种艺术社会学的展览实践,虽然跨学科是现在学科的一个常态,但合作起来似乎不太容易,也有以跨学科的名义做的论坛,但邀请的专家都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谈论自己的话题,也只能被看作各领域的专家在呈现自己的成果,“山水社会”展览由于将“山水”与“社会”拼贴在一起,而把讨论的主题集中到一点并使其讨论的范围变得多向起来。

在美术馆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当代美术馆自身的努力,更多地呈现出前卫艺术理论的第一线平台的角色,而自从前卫艺术打破艺术与生活的,艺术与政治的边界后,艺术的跨学科成为了常态,而让美术馆的论坛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活跃地可以不讨论艺术而讨论社会、政治、经济和自然科学中的所有的问题,其实对每个专家来说,各自为政很正常,他们都是自己的专业深度并成为不断往深处挖掘的专家,学科之间的分割在学院系统中依然有着惯性,各学科话语权上的制约而或多或少影响了不同学科交叉的可能性,除非是那些以课题方法组合起来的专家小组变成了跨学科小组,但这样的小组组建起来又不很容易,这个时候美術馆倒像是一个中枢,把他们的不同话题组织起来并且在同一个平台上自由交流,艺术的跨学科正成为各专家的润滑油和召集理由。

“山水社会”主题展作为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的主打学术项目并不是一下子形成的,它在2005年到2015年的十年里做了不少的跨学科努力而逐渐到了2015年真正确立,从沈其斌馆长到王纯杰馆长都围绕着这样的跨学科的思考而在项目中持续性思考地展开,也是这个美术馆创办人戴志康文化思考中的逻辑结构的建立。我在十几年就开始提出的:美术馆不只是审美的场所同时也是一个讨论社会问题的场所论点也在这样的美术馆得以实现,艺术首先是介入社会,艺术语言是介入社会后自带出来的结果才是波德莱尔式的现代性起点。

一个美术馆的跨学科项目在学院中进行各学科专家的交流是美术馆自身走出白盒子的一种实践,而将外学科置入美术馆之中也是一种开放在学院式的推动。这种美术馆的跨学科,即是一种知识本身和学科建设的跨学科,也是在艺术跨学科的学理基础的广泛使用。

当然美术馆的跨学科还在扩大中进行,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让科学成为艺术的组成部分,正在大量地理论假设中转而为事实,这是一个更大范围上的美术馆实践,利用科学技术做艺术与科学直接就是艺术中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趣味,前者是科学的应用,后者是科学在美术馆中,就像喜玛拉雅美术馆正在筹备的当代科学哲学论坛那样,“不确定的世界:艺术、科学与未知领域”,试图使科学与艺术展做得更大胆、冒险,并用科学反思科学。所以,要明确的是,这样的科学与艺术的展览不是市面上那些以科学和艺术名义做的设计和技术展,并加上像技术员在交流如何干活的论坛。

猜你喜欢
跨学科美术馆山水
空蒙山水间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山水间》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山水朋友
美术馆
美术馆的怪物传说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
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