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从双 张晓慧
[摘要]随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成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主导战略,创新的讨论越来越多,并且逐渐上升到了生态系统的层面,但相关的研究还很缺乏。本研究从生态系统角度出发,抓住创新生态系统的静态层面、动态层面和演化层面三个维度,对创新生态系统进行了重新解构,并依据此对我国政府如何培育当地的创新生态系统给出了对应的政策建议:继续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创新资源的引入;以成功案例为示范,孕育区域创新文化;对处于不同创新发展阶段的产业、区域,实施区别的创新引导政策。
[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商业生态系统;创新规划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020
1研究背景
自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后,“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社会各领域热切讨论的话题之一。最开始有学者将创新所需要满足的一系列条件设定为创新系统(RIS),但随着越来越多举世瞩目的创新成功案例深入人心,创新系统的概念正在被创新生态系统所替代。至此,创新生态的概念在世界创新研究领域都变得炙手可热,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投身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希望能够通过解构创新生态系统,从国家、区域或产业提出构建不同层级创新生态系统的规划建议和指引。然而,尽管创新生态系统早在1994年美国克林顿政府的总统报告中就有所提及,但是时至今日,有关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研究、实践经验还亟待探索。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基础出发,探索对城市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理论解构,并希望能够据此提出有助于国家或地区政府培育当地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对策和建议。
2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发展现状评述
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也逐渐发展起来了。尤其是在全球经济面临着依靠创新驱动走出金融危机泥淖的环境下,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成果加速呈现。依据相关理论综述,目前有关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的界定有如下几个逻辑。
21基于自然生态概念的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评述
最初在对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的理论内容中,很多人都是将创新生态系统简单地理解为网络或者集群(network or cluster)。从生态系统概念上看,它的内涵的确要比网络或集群概念更加丰富。例如Deborah Jackson将创新生态系统描述为“a complexset of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living resources,habitats,and residents of an area,whose functional goal is to maintain an equilibrium sustaining state”也就是将创新生态系统的本质描述为系统之间的能量交换,如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与被捕食者之间的能量交换、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能量交换、捕食者再次回到土壤中,形成一个闭环,从而维系一个区域之间交换物质的平衡。
22基于商業生态系统的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评述
纵观国内外有关创新生态系统的所有研究成果可以明显看出,有关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源于商业生态系统(Business Ecosystem)。“商业生态系统”概念最早是由Moore(1993)提出来的,他认为在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占据市场利基并据以生存,就如不同的物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样,与很多生态系统成员共同演化。因此,商业生态系统拥有自然生态系统类似的能力与特征:一是有多样的商业参与主体,企业、产业参与者、政府、科研机构、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二是商业生态系统与参与主体之间、参与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而互利共荣,动态演化;三是商业生态系统还可以抵抗环境的不确定性,实现稳定发展。
23基于平台理论的创新生态系统评述
基于平台理论的创新生态系统是现阶段受到较多关注的理论内容,它突破了创新关于区域的限制,延伸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外延。这主要受到平台经济研究热潮的影响,有关平台经济的研究成果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创新生态的研究中。该理论逻辑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由一系列的人际关系组成并驱动的,用平台的概念表示,即创新生态系统往往基于一个中心节点(Hub),可能是一个技术平台,也可能是互联网平台等,包容一系列的社会或经济主体(Key Players),从而形成基于平台的创新资源流入流出,从而孕育了创新。
3创新生态系统的三维解构
基于上文对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发展的评述,无论是从产业角度、区域角度研究创新生态,亦或经济学理论或演化理论、制度理论等进行的其他研究,都首先承认创新生态系统的首要特征是系统性,即应该包括该系统的各个要素、各个要素之间的互动,以及整个系统的动态演化发展。基于此,本文提出创新生态系统可从三个维度上进行解构,即创新生态系统的三维结构模型。
31创新生态系统的静态要素分解
目前,国内外学者中大多数关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中都包含了对创新生态系统参与主体的研究,他们将创新生态系统解构为多个参与主体,这是创新生态系统静态层面的解构。
综合区域创新生态理论的研究成果,如Fagerberg(2006)和Oksanen,Hautamaki(2014),以及Moore(1993)从产业层面对创新生态系统的静态要素解构,可以将创新生态系统的静态要素分解为三类,即创新主体、创新组织、创新资源,如下表所示。
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组织、主体与资源表
创新组织[]创新主体(Actors)[]创新资源(Resources)
大学及科研机构(Top Level)[]科学家、工程师[]新技术、新专利、R&D政府或科研机构投入
一系列的大公司、创业公司;不同领域的专业企业;生产服务型企业[]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企业R&D投入
金融资本市场(用于新项目、新公司的投资)[]VC和天使投资人[]资本
充足的产品市场容量、消费者需求市场、全球网络化市场[]消费者[]市场容量
发达的劳动力市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人才供应、人才流动
技术扩散组织(Tech Transfer Officers)[]技术中心、孵化器、产业化企业等[]技术扩散、知识传播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32创新生态系统的动态机制
从动态层面讲,创新生态系统要对多个参与主体之间的互动进行描述。国内外的学者在对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时,也尤为注重描述创新生态系统不同要素、资源之间的互动机制。创新生态系统内各要素、主体和资源之间的互动是推动创新生态系统不断发展和演化的原始动力,也是造成不同区域、不同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差异的关键。
第一,创新生态系统对创新环境冲击的适应性调整。系统创新往往与社会技术的变革体系相关,包括大量的技术跳跃或转型。但是目前,对于该两个层面还缺乏实践判断标准。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可以将创新环境的冲击划分为以下类别,包括社会变革、消费者行为变化、政治环境变化等。
第二,创新生态系统各要素成员之间的互动。系统性创新总体而言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系统各主体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和其他主体行为的变动而调整主体行为,这主要表现在创新技术、知识的互动学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衡量指标是对新技术的适用度,可通过对新技术产品如新能源、电动汽车、高铁、保健预防等的成熟度、消费者适用范围、成本变动和需求变动等进行衡量。
33创新生态系统的周期性演化
从演化层面讲,创新生态系统从长期来看会经历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演化、发展,直至变革或消亡。根据学界的部分研究,创新生态系统与生物生态系统一样,产生于一系列随机的元素,慢慢形成了有序的社区,整个演化过程可划分为多个阶段,形成周期。从长远来看,创新生态系统将会呈现动态演化、螺旋演进的演化轨迹。
Moore的创新生态系统的生命周期是基于演进角度进行的划分,一共有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Birth,又可划分为invention和start-up阶段。该阶段的子创新生态系统内,企业家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并且开发的产品也最大化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因而主要依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新技术研发,形成发明专利。到了start-up阶段,以该领域新技术为主,将形成大量的创业企业,可能包括大企业对技术性中小企业的收购、大量天使基金或创业基金的投资等。在第二个阶段的Expansion阶段,市场不断扩张;在第三个阶段的Leadership阶段,行业垄断有所加强,市场引领者开始出现并且掌握市场垄断力,对消费者和供应商的市场讨价还价能力越来越强。而在第四个阶段的Self-Renewal阶段,市场壁垒逐渐形成,需要引入新的创新。
4完善我国创新生态系统的启示
基于我国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现状,从创新生态的三维解构来看,建议政府可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做好创新生态系统的优化,提高创新的孕育效率。
第一,继续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创新资源的引入。从创新生态系统的静态层面来看,应着重于创新资源、创新组织和创新主体结构的平衡性,这是我国脱离原有创新低效模式的基础。从目前来看,我国创新主体的多样性已经形成,但企业家、VC和天使投资人等参与技术的产业转化力度还较为有限,导致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效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参考创新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产学研依旧是平衡创新主体、引入创新资源的有效路径,依据我国现实情况,可以产学研为载体,继续推进VC资本参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形成如硅谷一样创新资源快速流转到创新主体、创新思维的高效率模式。
第二,以成功案例为示范,孕育区域创新文化。创新生态中能够确保创新资源与创新环境之间产生高效互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区域的创新文化和风险文化,这一点在深圳、硅谷等创新发达地区表现尤为明显。对于大多数缺乏创新文化的区域,建议政府可通过成功案例的示范效应,逐渐培育起地区创新文化。具体可通过对创新产业园区、创客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的创新成功企业进行长期追踪的方式,通过公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对创新企业家、创新发明家的创新创业精神进行宣传,循序渐进地培养地方对于创新的开放度和参与意愿。
第三,对处于不同创新发展阶段的产业、区域实施区别的创新引导政策。根据创新生态中的演化层面的内容,不同的城市、不同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所处的阶段不尽相同,创新政策也应该区别对待。因此,本文建议地方政府在培育当地创新生态时,一定要从城市创新的发展阶段出发,针对不同的产业、不同的地区,实施有针对性、区别性的创新引导政策,提高政府对创新的支持效率,避免创新投资的浪费。
参考文献:
[1] Moore J FPredators and Prey: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71(3):75-83
[2] Fagerberg JInnovation,Technology and the Global Knowledge Economy:Challenges for Future Growth[C]//Green Roads to Growth Project and Conference,Copenhagen,2006:1-2
[3] Oksanen K,Hautamki ATransforming Regions into Innovation Ecosystems:A Model for Renewing Local Industrial 下Structures[J].The Innovation Journal,2014,19(2):1
[4]梅亮,陳劲,刘洋创新生态系统:源起、知识演进和理论框架[J].科学学研究,2014,32(12)
[5]李万,常静,王敏杰,等创新30与创新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4,32(12)
[6] 曾国屏,苟尤钊,刘磊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3,31(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