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华+薛森
摘要:生态文化是一项关乎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重要而緊迫的时代课题。高校校园生态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天人合一”的理念和勤俭节约的精神,有助于建设绿色校园。本文通过分析高校生态文化建设的影响及问题,为其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高校 生态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009-02
一、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影响
1. 有利于树立“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
早在先秦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就蕴含着生态意识。“天人合一”的思想能够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态道德,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纠正人定胜天的错误倾向,以及辩证地认识和建立“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建设和谐社会,维护生态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有助于大学生履行尊重自然和保护环境的义务,自觉地约束自然干涉能力的生态义务,坚决反对那些无视生态平衡的人,以确保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少年强则国强。”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当以建设伟大“中国梦”为己任,可谓任重而道远。身为一名大学生,应时刻不忘自己的身份。不断加强自身生态文化意识,将生态文明知识内化为生态文明素质,再将生态文明素质外化为生态文明行为,从而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2. 有利于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
在大学生群体中,爱慕虚荣之风有一定蔓延的趋势,因此应鼓励他们使用更加健康合理的消费方式,在全社会扫除“一切向钱看”的风气。可以预见的是,相关问题如果长期不解决,那么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受害者。为此,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安全,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长远发展。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应该从这个高度了解节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节约一滴水,一次电,一粒米饭开始,提高他们的公民意识,提高他们的人格操守,弘扬勤俭节俭的光荣传统来造福人民。树立新的荣辱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节能环保,减少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浪费,充分展示绿色和谐的校园。杜绝奢侈浪费现象,加强廉洁教育,建起人格的支撑点,发扬人性的闪光点,共筑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
3.有利于构建高校校园生态文化的运行机制
构建高校校园生态文化运行机制,是推进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必然要求。[1]校园生态文化的运行机制是基于系统的科学方法,考虑到与教学环境的关系,不仅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同时也注重整个学校和社会环境,综合考虑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考虑学生的心理和对社会的贡献。构建校园生态文化的运行机制,也有利于培育具有绿色生态环境意识的人才。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让学生了解人文和科学、自然和社会的统一,认识到教育在他们生活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高校生态文化建设的问题
1. 大学生生态文化意识淡薄
习近平总书记曾言:“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对于深刻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历史演进,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方向,引导我们做好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生态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当今高校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的主力军,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生态文化意识刻不容缓。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对人性的完善,是把高校学生塑造成为理性生态人。[2]人类的一个伟大特征是他的实践性,人类通过实践可以创造和使用工具,从而在生产和生活中获得资源。在与自然的不断接触中,人类已经形成了一种以自然为主导的生活方式,但是由于人类的自身利益,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生态危机。可以说,生态危机的出现本质上不是人类的初衷,而是人性有限的实践方式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从而导致生态危机。有些大学生私欲膨胀,完全无视他人和社会群体的利益,无节制地拥有和破坏生态资源的社会共享,最终可能导致整个校园乃至社会面临生态危机。个别大学生自身生态意识淡薄,片面强调人类是生态的主体,自然是物质,消耗大量的自然生态资源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使得生态资源长期以来负担过重。另外,还有的大学生缺少公德意识,生活行为失范。主要表现为:逃课、上课迟到或早退、在书桌上乱写乱画、随地吐痰、乱丢垃圾、随意撕毁或折叠公共图书、在教室里打电话等等。一般来说,人性的危机是生态危机的先决条件,所以高校的新使命是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注重人性教育,培养理性的生态人。
2. 校园奢侈浪费严重
近些年来,大学生每个月的开支一直在急剧上升。很多大学生心里没有节俭的概念,导致花钱如流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科技含量学习用品以及各种生活用品款式新颖,包装华丽,不断更新换代,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大学生的购买欲望。于是,很多学生开始追求奢侈消费,如高配置电脑、高档手机、高端电子词典等。甚至有些大学生不断购买奢侈品牌、服装、名表等来满足攀比的心理。虚荣心膨胀,价值观跑偏,可见奢侈消费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他们不懂得量入为出,不懂得积小富为大富,只看重眼前的享受和利益,没有长远规划,可谓后患无穷。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反对这样铺张浪费的行为,制约大学生的校园奢侈浪费现象。
3. 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机制不健全
目前,高校生态文化素质教育正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整个体系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社会实践模式,没有相应的制度机制来保护和实施。生态文化建设工作封闭运行,生态文化建设资源整合不强。在建设生态文化资源的过程中,资源建设不均衡,组织资源和社会资源分散,有效利用率低,资源整合难度大,生态文化建设工作阵地等资源不能真正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另外,高校生态文化建设的工作作风和思维方式仍然具有计划经济思想的色彩。在工作中,他们主要是基于行政命令,以自上而下为主,不能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开拓精神。在高校网络文化管理工作方面,主要存在管理主体不明确;网络日常管理制度不健全;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三、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途径
1.理念层面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素质人才的学府,是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党的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3]大学校园是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的重要场所。作为高等学术界的精神文化生产者,大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开展理论研究,为先进的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需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思想理论指导。必须始终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牢固把握和引导校园文化正确的发展方向, 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作为培养理性生态人的重要环节,生态文明知识是培养高等院校理性生态人所不可或缺的理论知识。我国高等教育的新使命想要成功完成,生态科学的相关知识是不可或缺的。加深对大学生生态问题的理解,要把生态科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感受到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主人翁意识,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这也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将生态文化内容纳入到课堂学习,并增加相关教材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文化意识。根据新的社会对生态文明背景下人才素质的要求,高等院校的道德教育必须更新道德教育观念,丰富道德教育的内涵,扩大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2.物质层面
2015年7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时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综合治理措施,落实目标责任,推进清洁生产,扩大绿色植被,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在建设生态文明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坚持规范化发展,高校校园应实施具体措施来保障生态文化的建设工作。在整体校园绿化建设上,对每处景点再进一步细化、美化,逐步提高绿化档次。建立生态文明和谐校园,推进绿化工作,扩大绿色植被面积。在整体校园绿化建设中,进一步完善每个景点,美化环境,逐步提高绿色水平。在学生生活区设置健身活动区,配置健身器材,促进学生健身活动。规划具有人文色彩的景观,完成校园所有的道路、廣场和主要植物的命名。增补用于功能区如道路、建筑物和绿地等的道路标志,绿色标语牌和宣传警示牌。另外,进一步优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良好生态文明习惯的物质文化环境和公共场所,让大学生在文化环境和公共场所中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高校校园建设必须建立在大学生合理需求之上,创建文明卫生学校,构建整洁优美的学习环境,才会有长久发展。
3.制度层面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大学教育制度是必要的。为此,应加强学校生态文化制度建设,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校制度,重大事情有方案,尽量做到凡事有制度可依。学校应定期开展生态文明、环境保护、节约教育,完善学校管理体系,通过学校传播媒介和奖惩制度等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引导全体师生积极参与校园生态文明,实践行动创造活动,促进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还要通过文化育人机制,遵循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养成和实现规律,使大学生丰富自身文化需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创造一个适合学校自身的规章制度,在人类环境丰富的文化环境中,形成良好的学校风格、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使学生得到精神的塑造;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严格执行学生的行为规范。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生态文明,从而使所有学生从严格执行制度规范内化为本身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佟瑛.高校校园生态文化运行机制的探讨[J]. 陕西教育(高教),2009(2):112-113.
[2]匡一鹏.培养理性生态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使命[D].郑州大学,2015.
[3]谢爱华.论加强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3(3):56-57.
责任编辑:孙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