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寇莉+李馨卉
摘 要:探讨了在大数据背景下金融业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介绍了金融业的新模式。最后从四个方面阐述了金融业应该采取什么策略来面对大数据的冲击。
关键词:大数据;金融业;P2P平台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32.001
1 引言
伴随着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的热卖,社会进入了一个充斥着数据的时代。金融业是国家的命脉之一,不断给社会经济活动等提供供给,是社会得以正常进行的依靠。在这个充斥着大数据的云时代,金融业也迎来了机遇和挑战。支付宝问世之后,改变了大众的支付方式,电子支付兴起,人们开始减少现金携带量。随后,余额宝从一定程度改变了大众的存储方式。它利率上的优越性和易存取性一度把大众从银行的短期存款吸引了过来,大幅降低了银行存储量。从支付宝的问世到P2P业务的兴起,在受到新型金融的冲击之后,越来越多的传统金融业不满足于单纯的线下业务,积极开展线上业务。现在传统的金融业正在发生改变,加入科技的力量,加入互联网的力量,加入大数据的力量。它的变革中融入了大数据的影响,金融业不断地在发展。
2 大数据背景下金融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1 机遇
传统的金融业业务多以线下营销为主,业务内容有限,对大众的吸引力也有限,用户较固定没有太大突破。金融业的业务创新大多十分有限,没有思考用户真正的需求,从而不能为大众提供更加有价值的业务。大数据的加入,使金融业对用户需求有了更多的挖掘,为客户提供了更多行之有效的举措。例如,我国最近几年创业潮兴起,但是众多的中小企业无法相对便利的获得贷款。随着金融业的新发展,众多P2P平台为这一现象提供了解决措施。
众所周知,金融业具有风险高的特点,是由金融业本身的业务性质所决定的。在中国,银行占了金融业的绝大部分,所以银行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对银行来说,存在贷款是否能按时回收的风险。对个人贷款而言,主要依靠于他的信用程度、职业等能表明其偿款能力的指标。对企业贷款而言,主要从企业的财务报表来获得相关信息。现在,运用了大数据之后,银行可了解到的信息更加丰富,数据挖掘能力更加强大,可整合客户的不同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在对用户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之后,依据全方位考察可以有效降低决策的风险性。目前,花旗等银行已经采用新型风险评估指标。
2.2 挑战
2.2.1 金融业版图的重构
随着进入充斥着大数据的云时代,越来越多的公司想参与到金融业的业务中。从支付宝、余额宝到京东白条,借贷宝,众多公司都想要在其中占领一席之地,这导致了金融业版图的变动。
从准货币供应量其他存款2009到2013年的变化量可以看出,2010有一个明显的减少的过程,这就是被大数据所带起的新型金融所影响的结果。
从金融业上市公司数量在2008到2014年的数据可以看出,金融业上市公司数量在持续增长。其中在2010年和2013年增长率较大,由此可见,在大数据来临之后,金融公司的入市标准有一定的降低,公司数量得以较大幅增加。但是,相对于传统金融公司来说,新型金融业在技术方面存在优势,可能会对传统金融公司造成遏制。由此以往,为了保持金融业特有的文化,需要对挑战进行迎击,保持金融业文化内涵,并让它取得更好的发展。
2.2.2 金融业安全性问题
由于信息网络的影响,在大数据时代,大众的各项信息资料都有可能传到网上,可能会导致泄漏危机。在大数据时代,由于信息传播更加便捷,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丰富,所以数据信息的安全遭到了更严重的威胁。在现代,数据不能按照以往的传统方式进行保管,要在硬件和软件上同时加强防护。数据的储存出了问题,可能会泄露客户信息,进而造成对企业的一系列打击。与此同时,由于云时代的普及,数据的繁杂,技术的加强,这些事情往往更容易发生。
2.2.3 金融业技术问题
传统的金融业从事人员往往对数据进行的是经济上的分析,技术较不深入,也不需具备很强大的技术能力。进入大数据时代之后,除了需要对数据进行比较基础的分析,还需要深入构建数据结构。因此需要掌握更加全面、更加高深的数据处理能力。除了excel、spss的软件的应用,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编程能力。只有不断学习Hadoop,运用云计算等新技术,才能对大数据时代繁密复杂、快速易取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金融业要加强对技术型人才的挖掘和培养,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
3 大数据背景下金融业发展模式
根据第三章对金融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分析,大数据背景下金融业的发展会有以下趋势,形成若干新型发展模式。
3.1 P2P金融
随着信息技术的加入,互联网金融有了极大的发展。当今社会,许多亟需贷款的中小型企业无法高效率便捷地得到贷款,P2P业务应运而生。P2P金融指不同的网络节点之间的小额借贷交易(一般指个人),需要借助电子商务专业网络平台帮助借贷双方确立借贷关系并完成相关交易手续。借款者可自行发布借款信息,包括金额、利息、还款方式和时间,自行决定借出金额实现自助式借款。
随着P2P技术的普及,不仅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危机。众多的P2P平台利用互聯网给人们提供了小额贷款,为微小型企业提供贷款来协助他们度过燃眉之急。然而,随着平台的增多,相关公司数量的增加,却在市场中加入了犯罪的力量。目前,该业务中存在以谋取大众资金为目的的不良企业,在收到了用户提供的资金之后,他们往往并不像承诺的那样进行投资并回报给顾客。他们会利用收到的这笔钱完成他们自身的目的,实现自己的利益,携款潜逃,最终留下众多用户悲愤不已。在2016年三月累计停业及问题平台数达到了1523。
3.2 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Third-Party Payment)狭义上是指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非银行机构,借助通信、计算机和信息安全技术,采用与各大银行签约的方式,在用户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间建立连接的电子支付模式。央行2010年在《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给出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确切定义。从广义上讲第三方支付是指非金融机构为收、付款人提供中介服务,包括网络支付、预付卡、银行卡收单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
3.3 信息化金融机构
现在,人们办理业务,除了传统的去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面对面办理,还可以进行选择移动支付等形式。现在越来越多的办理方式就是信息化金融机构带来的。所谓信息化金融机构,是指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对传统运营流程进行改造或重构,实现经营、管理全面电子化的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业来看,目前银行的信息化水平较为领先,具有较先进的金融信息技术平台。目前,银行的电子银行立体服务体系具有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和网上银行。
未来,传统的金融机构在互联网金融时代,更多的是,如何更快、更好的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并依托自身资金实力雄厚、品牌信任度高、人才聚焦、风控体系完善等优势,作为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一类来应对非传统金融机构带来的冲击,尤其是思维上、速度上的冲击。
4 大数据背景下金融业发展的策略
从余额宝的问世到现在,不过寥寥数年。大数据对金融业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但从发展趋势看,应充分认识大数据带来的深远影响。实际上,大数据还代表着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一种可以获得明媚未来的钥匙。而金融业为了能够在云时代获得更长远的发展,需要有以下四种发展策略。
4.1 人才培养方面
对员工来说,除了培养他们传统金融业所需的经济相关的能力,还要培养他们对繁杂数据的挖掘分析能力。使他们养成大数据时代对数据的敏感度,培养他们对数据的运用能力。而对于管理层而言,在制定决策时,不仅要考虑规模、资本、网点、人员、客户等传统要素,还要更加重视对大数据的占有和使用能力,以及互联网、移动通讯、电子渠道等方面的研发能力。管理层也应该重点培养自己的互联网思维,不断创新。
4.2 数据来源方面
大数据时代是数据的时代,数据在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金融业需要加强自身的数据收集能力。数据的来源有两方面,一方面来自本身的收集,另一方面來自于其他数据拥有商。在自身收集方面,首先应该利用网络的便利性,打造良好的品牌效应,吸引大量客户。之后,在与客户的沟通中,要做到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收集完善客户自身的数据。最后,在实行中,要完善反馈机制。在其他来源方面,目前市场上数据机构或者互联网机构层出不穷。要妥善处理和他们的关系,达到一种竞争与合作并重的关系。但是,由于金融业本身有垄断性的特点,所以一定要把握住自身的根本利益和文化。在金融企业本身权威不被威胁的情况下,可与那些机构进行数据上的交流。根据不同企业的优势合理分工合作,谋取最大的利益。
4.3 金融创新方面
在2016年的两会上,政府提出了“金融创新”。现阶段进行金融创新不仅是响应国家号召,更是在大数据时代顺势而为。金融业目前应更多地专注于数据创新方面。可首先在市场上了解用户的需求,尤其是重点研究之前由于自身技术原因无法做到的部分,如现在兴起的微小型企业借贷业务。与此同时,可把之前传统金融业的业务借助手机APP软件等移植到手机上。这样,既方面了用户使用,而且也降低了现场业务的繁琐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在创新方面,要把持住底线。不可以只顾眼前利益就对客户的利益造成威胁。同时,为了激励创新,可提出一定的奖励机制,如创新出受欢迎的业务可以得到债券的奖励等。在进行创新的同时,加入大量数据化技术和数据化思维,才能实现思维向资金的转变。
4.4 数据安全方面
金融企业应该在下列三个环节进行调整。在第一方面,联合行业中的所以企业,认可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在第二方面,加强自身在业务处理中对数据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在第三方面,政府要加强对数据安全的监管力度,确保个人数据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刘傅斌.交通信息化与大数据时代的契合[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2):91.
[2]韩金华.培育和发展金融资本促进我国金融业改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03):2225.
[3]王希茜.数字技术与金融业融合的发展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