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源
西江名称源流考
易 源
西江是珠江流域的主要水系,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马雄山北东麓。其干流流经滇、黔、桂、粤四省(区),至广东省三水县思贤滘进入珠江三角洲,在珠海市的磨刀门洪湾企人石入注南海,全长2214公里。思贤滘以上干流全长2075公里。干流在蔗香双江口以上称南盘江,蔗香至象州三江口称红水河,三江口至桂平称黔江,桂平至梧州称浔江,梧州至思贤滘称西江。
珠江流域是一个复合的流域,由西江、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诸河等四个流域所组成。实际上,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马雄山的西江与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石碣大茅山的北江、发源于江西省寻邬县桠髻钵的东江,都是在进入广东省境内后,以各自所处的相对于省会广州的方位命名。
作为珠江流域主要水系的西江,秦汉前后曾被称作“郁水”。《汉书·地理志》云:“郁水首受夜郎豚水,东至四会入海,过郡四,行四千三十里”。四郡,即汉时的牂牁郡、郁林郡、苍梧郡、南海郡,辖境包括今云南东部,贵州、广西大部及广东中西部。四会则为当时南海郡的属县,其辖境含今新会县等地。
古人认为西江“其上游有三源:曰黔江、郁江、桂江”(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并以郁江为西江的干流,故将西江称之为“郁水”。
郁江发源于云南省广南县九龙山,上游称驮娘江,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广西西林、田林与西洋江汇合后称剥隘河,至百色与澄碧河汇合后称右江,再流经田阳、田东、平果、隆安等县,在邕宁县宋村与左江汇合称邕江,再折向东流,经南宁、邕宁至横县始称郁江,经贵港于桂平入注浔江。
郁江是西江最大的支流,在勘测技术尚处于探索阶段的古代,其被误认为西江水系的干流不足为奇,此即西江古称“郁水”的由来。那么,“郁水”的名称又于何时被“西江”的名称取代呢?对此,史无确载。但根据历史典籍的记述,最迟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朝齐代(公元479~502年),即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西江”便已取代“郁水”,频频出现在有关记载的字里行间:
“广州,镇南海。滨际海隅,委输交部,虽民户不多,而俚獠猥杂,皆楼居山险,不肯宾服。西、南二江,川源深远,别置督护,专征讨之”(《南齐书》卷十四,志第六)。
“大同八年(542年)十二月……孙冏、卢子雄讨李贲,以春瘴方起,请待至秋;广州剌史新渝候映不许,武林候谘又趣之。冏等至合浦,死者什六七,众溃而归。映,憺之子也。武林候谘奏冏及子雄与贼交通,逗留不进,敕于广州赐死。子雄弟子略、子烈,主帅广陵杜天合及弟僧明,新安周文育等帅子雄之众攻广州,欲杀映、谘,为子雄复冤。西江督护、高要太守陈霸先帅精甲三千救之,大破子略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八,梁纪十四)。
“大同十一年(545年)五月……上遣交州剌史杨瞟讨李贲,以陈霸先为司马,命定州剌史萧勃会瞟于西江”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八,梁纪十五)。
“广州……又南有三江口。三江者,一曰西江,上流合黔、郁、桂三水,自广西梧州府流入。一曰北江,即浈水;一曰东江,即龙川水,俱与西江会,经番禺县南,入于南海”(《明史》卷四十五,志第二十一)。
“苍梧,城西南有大江,江即黔、郁二水,合流于浔州府城东,为浔江。入府界,东经立山下,又东经此,与桂江合,谓之三江口,下流为广东之西江”(《明史》卷四十五,志第二十一)。
“黔郁二水相合东流,至此合于桂江,谓之三江口。又东入封川县界,谓之西江(方舆纪要)。广西一省之水,至此俱合,东南流迳府城南,又东入广界(水道提纲)”【王栋续纂:《苍梧县志》(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版)卷之五·风土志·山川】。
“其大川,则有西江。西江,即广西黔、郁、桂三江之水。自梧州府东流入肇庆府界,历德庆州封川县西,而贺江流入焉。……西江实兼南江之名矣,谓之二江,误也。梁大同十一年,交趾李贲作乱,命杨瞟为交州剌史讨之,又命定州剌史(定州,今广西郁林州)萧勃会瞟于西江。太清末,陈霸先为西江都护,起兵讨候景。隋唐以后,岭南用兵恒以西江为要害。宋皇祐四年,侬志高陷邕州,沿江东下,滨江州郡悉被残破,遂图广州,官军拒却之。明初,廖永忠等定广州,复奉诏引兵趋广西,由肇庆溯西江而上抵梧州是也。今两粤往来,百斛巨舟可方行无碍者,惟西江耳”(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广东一)。
千百年来,西江经常发生一些改变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如:梁大同六年(540年),陈霸先被广州剌史萧映任命为西江督护、高要太守,以此为起点,经过十几年的征战,陈霸先在梁太平二年(557年)禅梁,建立了南北朝时期的最后一个南方王朝——陈朝。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时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李鸿章与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签订《中英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约附款·西江通商专条》。根据此一专条,外国商船可以从香港(或澳门)一路经广州、三水到梧州,一路经江门、三水到梧州;三水、梧州两地设立海关,开埠通商;江门、甘竹(在顺德县境)、肇庆、德庆四处为“停泊上下客商货物之口”。民国十年(1921年),孙中山率师从广州溯西江而上,经梧州后,于年底在桂林设立北伐大本营,欲假道湖南讨伐北洋军阀,以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后因陈烱明叛变,导致第一次北伐胎死腹中等等。
相对于西江名称的变迁而言,西江源头的确立则颇费周折,时间亦相隔甚远。
历史上探索西江源的活动,大约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笔者将其称之为朦胧探索阶段、旅行探索阶段以及科学探索阶段。
朦胧探索阶段最著名者为《汉书·地理志》上的寥寥数语:“郁水首受夜郎豚水,东至四会入海,过郡四,行四千三十里”。秦汉前后的探索者误以为郁江是西江的干流,那么,郁江的“上游”夜郎豚水之源,理所当然地成为郁水之源,亦即西江之源。
“豚水”为古水名,在今贵州省关岭县境内。学术界一般认为即今云贵两省境内的北盘江。作为该观点的有力支撑,关岭县(即古夜郎县地)恰恰地处北盘江支流打帮河的上游。流经云贵两省的北盘江与南盘江,在望谟县之蔗香双江口汇入红水河,南北盘江与郁江的上游河段右江本不相通,朦胧探索的结果,令“古人不明了郁水的源流,致有此误”(据《辞海》)。
旅行探索阶段的代表人物,当首推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徐霞客在云南对南盘江、北盘江进行考察,得出了南盘江的发源地就在现今炎方附近的结论。根据其对部分干流、支流的实地勘测,以及与乡村耆老的访谈,他认为《大明一统志》中关于南北盘江的记载,有三处错误应当更正:第一,据《徐霞客游记》记载,“南、北二盘,但名称之同耳,发源非一山之水”。《大明一统志》所载的南盘江和北盘江同源于一山,是“取东南支分者为源”,实为错误。第二,该书关于南盘江、北盘江在普安州、泗城州汇合的叙述,与事实不符,亦应当更正。第三,徐霞客认为南盘江的下游为右江,北盘江的下游为红水河,据《徐霞客游记》记载,“是南盘出南宁,北盘出象州,相去不下千里”,而《大明一统志》“谓南北二盘分流千里,会于合江镇”,尤为“最误”。
作为勘测珠江源头的先驱,徐霞客对南北二盘江“正本清源”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囿于专业知识的欠缺,他的一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仍不乏谬误之处。
20世纪40年代以后,探索西江源的活动进入典型的科学考察阶段。鉴于“西江即珠江主流”已成为学术界共识,“西江源”亦已悄然改称“珠江源”了。
1942年,云南南盘江水利监督署工务处组织人员,对南盘江源进行实地勘测,在其后形成的《报告书》中,提出流经韶关的花山河(上段称麻地河)为南盘江正源(据《试论珠江各水系的河段划分》)。
1953年,珠江水利工程总局组织人员,对南盘江进行考察,得出了“发源地在沾益县境马雄山的山麓,水由一个高约六米分成两级的石灰岩洞流出,这是南中国最大河流珠江流域的发源地”的结论。
1979年8月,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成立后,继续组织人员到上述地区考察,研讨珠江源流问题。1985年8月,珠江水利委员会会同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四省(区)的水利专家和有关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重上马雄山考察,“并依‘河源唯远’和终年‘流水不断’等原则,确认1942年和1954年两份勘查报告所指出的云南省曲靖市境马雄山东麓的双层石灰岩‘水洞’为珠江源”(据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志》)。
西江作为珠江水系的主干流,从马雄山麓的一泓碧水,自西向东蜿蜒流经滇、黔、桂、粤四省(区),最终竟变成一条浩荡的大江奔腾入注南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西江全长2214公里,列全国七大江河(全国七大江河为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松花江、辽河及珠江,西江是珠江的主干流,此处的珠江,实际上即指西江)第四位;其平均年径流量为3360亿立方米,仅次于长江,居七大江河第二位;每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年平均产水量约74万立方米,更为七大江河之冠。
责任编辑:陈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