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胡晓玉 文/摄
盛泽大手笔加快装备升级
本刊记者 胡晓玉 文/摄
在完成青岛地区十余家织造机械厂的调研后,中国纺机协会秘书长徐林一行又于近日赶赴织机重点市场——吴江盛泽镇了解织机下游用户企业运行及装备使用状况。
在紧锣密鼓的调研中,调研组一行先后与吴江双赢织造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志明、吴江辰龙新升纺织品有限公司董事厂王云松、吴江鑫凤织造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厉琳琳、吴江盛泽永康达喷织厂董事长张永明等相关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并参观了企业。座谈中记者了解到,这4家企业近几年在技改方面的力度非常大,从侧面反映了盛泽市场对装备的需求。
双赢织造目前拥有700台喷气织机、400台喷水织机。陈志明不仅是这个企业的董事长,还是企业所在村——黄溪村书记。据他介绍,黄溪村有900多户村民,3000多人,拥有6000台织机,年产值30亿人民币,是盛泽镇发展纺织最早的村庄。
然而,如此富有的村庄,却面临相当严峻的现实:没有一个年轻人干纺织。
“我现在就是这个想法,只要是好设备,有利于产业发展,又能减少用工,花1个亿我都愿意投!”现实的无奈,让盛泽镇上诸多“陈志明们”选择用智能化水平高的先进设备来弥补劳动力的不足。陈志明从1993就开始干纺织,他坚定地认为纺织永远有饭吃,但必须要用用工少的先进设备,这才是出路。目前双赢纺织正在持续增加喷气织机的数量,现在市场对多种纤维织物的需求越来越大,只有喷气织机能满足这种产品变化的需求。
辰龙新升纺织的织机数量超过500台。其中喷水织机与喷气织机比重基本为1:1,其中,既有国产装备,也有进口装备。“只要设备性能好,能满足生产需要,我们就欢迎!”王云松说得很客观。
鑫凤织造是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2016年销售额达6亿元,比上年增长30%。鑫凤织造拥有织机近千台,其中,80%为进口设备。今年他们还将继续引进28台涡流纺纱机,预计销售额将增加2个亿。“技改就是企业发展的新鲜血液”厉琳琳说。鑫凤织造这几年以每年3千万的投入进行技改,装备的更新让企业的产品竞争力有了显著提升,从厚重面料到有记忆功能的仿真面料,从单一品种到多种纤维的交织面料,技术改造带来的竞争力让企业的市场话语权显著增加,厉琳琳体会很深。
永康达喷织厂董事长张永明1996年开始干织造,曾经做过车间保全工的经历,以及他现在拥有的1000多台织机的生产规模,让他对各种国产、进口织造设备的性能、特点极为熟悉。对国产设备和进口设备之间的差异,他了解的十分清楚:“比如国产齿轮箱,由于国产材料的原因,使用寿命短,3年后齿轮磨损带来的工艺误差造成的面料质量问题企业无法处理,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但解决不了。还有设备的防锈处理,我们一直没有解决。客观地说,日本设备就不存在这些问题,这些对保证企业正常生产非常重要。其实现在各种产品,国产设备都能生产,我们不是做不出来,国产设备的进步是很快的,但在一些关键点的把控不够,再加之国产材料的原因,太可惜了!”张永明连说几遍“好可惜”,令人感慨!
目前,盛泽拥有13万台无梭织机,其中喷水织机超过10万台。客观地说,国产装备在促进当地产业发展上发挥了巨大和积极的作用。但是,多年来过于单一的产品品种,也降低了盛泽纺织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因此“十三五”期间,盛泽产业发展定位在“高新、绿色、信息、时尚”四大方面,在这个大框架下,全面深入打造具有更强竞争力的“中国丝绸第一镇”、“当地纺织名城、面料之都”三张名片的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优质竞争的市场法则正成为盛泽纺织产业装备更新换代不断提速的最大推手。
按照盛泽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在政府的引领下,未来盛泽镇将积极扶持发展先进喷气织机,现有的10万台喷水织机总量将以淘汰落后设备后再上新设备的原则进行,喷水织机总量不再增加。为了鼓励企业加快技术装备更新,当地政府对企业新购置的先进设备将按照一定的投入比例给予扶持奖励。
目前,盛泽有2000家纺织企业,8000家纺织贸易公司,梭织面料特点鲜明,但产品多样化不够。除了加快当地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外,盛泽政府也已经明确提出要积极鼓励当地产业向针织专业化,差别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相信在政府的扶持推动下,未来经编业将在当地产业中占有重要位置。
徐林就中国纺机协会的工作,国产设备取得的技术进步及发展现状和盛泽镇经济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徐惠林进行了沟通,并希望镇政府有关领导到国内优秀的织机制造厂多走走看看,对国产优秀设备有更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