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林(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中国旅游文化类型研究综述及研究价值※
陈国林
(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文章从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中国旅游文化类型研究的价值及中国旅游文化研究的内容、目标、结构、思路等方面,对中国旅游文化的类型研究进行了综述和思考,并提出了中国旅游文化类型研究的学术价值、创新价值和应用价值。
中国;旅游文化;类型; 价值
古代中国关于旅游的文化及观念,不仅塑造了不同的旅游文化类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现象,而且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积淀到现代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结构之中。本文试从研究现状、研究价值和研究内容三个方面入手,在完成中国旅游文化类型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对中国旅游文化类型的研究提出自己的构想。
1.1 著作
笔者通过维普智立方知识资源服务平台,从1989年到2016年,以“中国旅游文化”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得190条资讯。但其中多数为高等院校编写的教材。专门研究中国旅游文化的理论专著较少,主要有三种情形。
其一是从中国旅游文化史总体上对中国旅游文化进行研究和阐述的专著。如徐日辉2008年3月著《中国旅游文化史》阐释和审视中国旅游的发展历程,并力求揭示各种旅游现象的文化意蕴和探索旅游文化变迁的内在规律;[1]马勇、余冬林、周霄2008年8月著《中国旅游文化史纲》从新石器的旅游文化为起点对中国旅游文化进行了全面考察,论述丰富,并关注了旅游理论的发展,不可多得。[2]
其二是截取中国历史的特定阶段对旅游文化进行专门研究。如王子超2014年著《明清至近代中国旅游文化思想的转型研究》,论述了明中期至近代旅游休闲发生的重大转型。[3]
其三是针对某一特定人物的旅游思想文化进行专门研究,如兰宗荣2015年1月著《朱子的旅游世界:朱熹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研究 》以朱子的旅游思想、一生的游踪及后世开展的朱子文化旅游为研究对象,探讨朱子的旅游思想。[4]
以上专著,或从整体,或从局部,论述了中国旅游文化的内涵,但都没有对中国旅游文化的类型进行专章阐释。
1.2 期刊论文
笔者通过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从1989年到2016年,以“中国旅游文化”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得1 986条资讯。逐条筛选后,发现论述较为深入、理论性较强的仅60篇左右。其中,对中国旅游文化进行全貌性研究的仅两篇。《中国古代旅游文化史鸟瞰》从中国古代旅游论的萌芽、兴起、繁盛、新变、衰退五个阶段对中国旅游文化进行考察。《中国旅游文化史论纲》从滥觞、勃兴、隆盛、新变、穴结、转型六个时期对中国旅游文化进行梳理,均未论及旅游文化的类型问题。
在所有关于“中国旅游文化”的研究论文中,有6篇论文以“中国旅游文化类型”作为题目关键词。《中国古代旅游文化类型及其特征》将中国旅游文化分为古代帝王旅游、古代商人的商务旅游、文人和士大夫的游学游玩、下层群众的旅游四大类。《中西古代旅游文化类型比较》出于比较研究的需要也对中国旅游文化从类型的角度进行了归纳,共提出了古代帝王旅游、古代文人的入仕宦游和求知游、古代僧道的宗教云游、古代商人的商务旅游、古代庶民的节令旅游五种类型。两篇论文对中国旅游文化的类型划分有相似之处,其划分标准均以旅行者身份为依据。但类型划分有交叉重叠,如商人也可能就是庶民,文人也可能是僧侣,概念实质上不能截然分开,且以旅行者的身份为依据,较难阐释每一种旅游文化类型的本质特征。
《中国旅游文化地域类型初步研究》从地理因素对旅游文化进行划分,粗略分为发达经济——现代人文景观型、聚落景观——人文环境型、生态经济——自然景观型、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谐型、极限环境——传统文化型。这种划分的标准不仅有地理的因素,还有经济因素和景观因素,比较糅杂,也没有触及中国旅游文化的类型及内涵。
《旅游文化的类型与特征分析》《旅游文化的类型与特征及其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分析》均将旅游文化类型划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中介文化和旅游社会环境文化。这种划分其实不是旅游文化的类型,而是旅游文化涉及的领域。
《国际旅游者中国访问心理动机范式解析——以黑龙江少旅游文化类型为视角》则基本没有涉及中国旅游文化的类型问题。
从期刊文献看,这些论文对中国旅游文化类型的研究存在学理性不强、标准不太科学、研究不深入等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旅游文化类型研究的欠缺。
1.3 学位论文
笔者通过维普智立方知识资源服务平台搜索,从1989年到2016年,关于“中国旅游文化”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共273篇,其中有5篇较为重要。《重归山水、诗意栖居——从生态美学看中国古代山水诗》主要论述山水诗的文化意蕴和旅游价值观,《道家思想与旅游文化的构建》主要分析道家思想与旅游文化之间的建构关系,《论近代中国的海外修学旅游》对近代修学旅游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两周时期旅游文化探析》分析了两周时期的旅游活动、影响因素、文化特征,《浅论中国古代山水旅游诗的文化传统与审美精神》对中国古代山水诗和旅游审美进行了初步研究。这些论文部分涉及了中国旅游文化类型的内涵,但没有一篇将旅游文化类型作为研究的关键词和基本框架。
以上通过维普智立方知识资源服务平台检索的文献结果,笔者又通过中国知网进行了验证和补充。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从1979到2016 年,以“中国旅游文化”字样检索篇名,共得到1 927条相关信息。以“中国旅游文化类型”字样检索篇名,仅得2条相关信息,其一是郑冬子、任云所撰的《中国旅游文化地域类型初步研究》,另一篇是石秀华所撰的《中国古代旅游文化类型及其特征》。此两篇论文已包含于维普知立方知识资源服务平台的检索结果之中,且上文已有论及。另按“中国旅游文化”字样在中国知网的学位论文中检索篇名,共得学位论文43篇,其中没有与“类型”相关的学位论文。
综合上述文献,当前研究中国旅游文化类型的学术现状如下:
其一,迄今为止,对中国旅游文化类型的研究在整个中国旅游文化的研究中数量较少,并没有引起大多数研究者的浓厚兴趣和高度重视。
其二,已有的中国旅游文化类型研究存在着类型划分标准较为外在、标准不科学、不统一的问题,导致类型的归纳与划分很难概括中国旅游文化的面貌。
其三,中国旅游文化类型的文化内涵和本质特征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
其四,中国旅游文化类型的应用价值研究几为空白。
以上四点不仅凸显出中国旅游文化类型研究的必要性,也说明中国旅游文化的类型研究具有极大的研究空间,值得研究者去努力开拓。
2.1 学术价值
以中国旅游文化类型为对象的研究,其学术价值主要体现为:
第一,以旅游文化价值观作为研究核心切入中国旅游文化。类型涉及分类的问题,当然也涉及分类标准的问题。众所周知,价值观是文化最为核心的部分,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深入到旅游文化的内核之中去考察旅游文化的不同特征及其本质成因,这有别于对中国旅游文化所进行的概览式的描述性、陈述性的研究。
第二,以旅游文化的类型勾勒中国旅游文化的全景图。过去对中国旅游文化的研究可能并不缺少全景式的勾勒,但未必是以类型的研究方式去把握中国旅游文化的全貌。
第三,从类型角度研究中国旅游文化的内涵,梳理发展历程。类型的研究可以为中国旅游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从中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中国旅游文化的线索分合和发展脉络,可以进一步认清中国旅游文化发展起伏的内在因素和基本规律,可以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对中国旅游文化传统的认知。
第四,从多个角度对中国旅游文化进行跨学科研究。这是一种综合研究,除旅游学、旅游文化学之外,还将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中国美学、近年来新兴的休闲学等学科。
第五,对中国旅游文化的类型进行典型个案研究。在中国旅游文化的宏观背景下选取典型个案作为类型分析的切入点,对类型的内涵与成因进行分析研究。
第六,探讨中国旅游文化不同类型的应用价值。不同的旅游文化类型,其应用价值当然不同。研究中国旅游文化的类型及文化内涵,有助于理解中国文化关于旅游价值的认识,摒弃其中的糟粕,弘扬中国旅游文化的优秀传统,提升旅游品质,促使中国旅游业走向内涵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2.2 创新价值
第一,从类型的角度对旅游文化进行研究,是旅游文化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旅游文化尤其是中国旅游文化还比较缺少这种研究。以类型研究的方式对中国旅游文化进行研究是一种全新的审视。如前文研究现状述评所述,当前对中国旅游文化的研究极少以类型的方式进行思考,少数研究题目虽以类型研究为题,但对类型的理解和划分存在着种种不足。
第二,对中国旅游文化类型的内涵进行研究阐述,是一种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对中国旅游文化进行类型研究,首先必须把握中国旅游文化的全貌。没有这种把握很难对中国旅游文化的类型做出精确的判别和详细的阐述。因此这种审视不仅是全新的,也将是全面的。这样的研究对认清中国旅游文化传统和建设中国旅游新文化当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使旅游文化的研究深入到旅游价值观层面,这是旅游文化研究寻求突破的一种尝试。旅游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产业,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内涵丰富,外延也极为广泛,而恰恰文化也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这就导致了旅游文化的研究成为一种较为宽泛的研究。其实文化虽然无所不包,但也区分为不同的层级。旅游文化的研究固然需要较为丰富的、宽泛的研究,但深入到旅游文化的价值观层面进行研究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旅游文化的现实研究中不可多得的。
当前研究中国旅游文化者不乏其人,但纵观中国旅游文化的研究现状,则较多地聚力于作为旅游资源的旅游文化。这是因为旅游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文化作为旅游资源为其注入内涵与活力。这样的研究初衷当然无可厚非,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对中国旅游文化的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入到旅游文化的内核。
第三,类型的研究可能会对中国旅游文化的应用价值提供新思考和新策略。类型的研究将为旅游文化的应用提供更加容易把握的方法和途径。旅游文化对于旅游的发展和旅行者的体验都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多数旅游文化研究者都给予的肯定结论。而类型的研究使旅游文化呈现出相应的规律与共性特征,这将使旅游文化的应用更好地契合旅行者的价值观与心理需要,从而可以使中国旅游的现实发展从中国旅游文化中更好地借鉴和吸收优秀的旅游文化传统。
2.3 应用价值
当前的中国旅游业同质化现象十分普遍,对旅游业的负面影响也日渐突出,很多旅游项目规划设计主题不鲜明、内涵混杂,严重影响到游客的审美与体验。旅游业急功近利,不重视旅游文化的建设与养护,而旅游者之中又不时出现旅游不文明现象。凡此种种都显示出旅游文化的类型研究所具有的应用价值。
第一,有利于旅游营销人员和导游服务人员从类型的角度去把握中国旅游文化的共性规律,从而使中国旅游文化的内力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挥和运用。
第二,有利于聚拢、整合相同类型的旅游文化资源,为旅游规划提供创意借鉴和文化底蕴,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类型本质上就意味着特征,所以中国旅游文化类型的研究,可以使旅游内涵更加丰富、特色更加鲜明,从而解决中国旅游文化产品同质化严重的问题。
第四,有利于立足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旅游价值观的角度提升旅游者的整体素养,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优质土壤。
以中国旅游文化的类型及其文化内涵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研究目标应当是:梳理中国旅游文化史,分析并提出中国旅游文化的不同类型,提炼不同旅游文化类型的内涵特征和旅游价值。
从总体框架而言,对旅游文化的研究首先是一种综观式的研究。它的研究对象是中国旅游文化的整体,而不是局部,是在中国旅游文化的整体格局中进行类型的归纳与划分。虽然研究的结论不需要呈现旅游文化的历史全貌,但研究者必须具备历史学的宏观视野,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梳理、归纳中国旅游文化的不同类型,并保证没有遗漏。其次,类型研究还需要研究者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力,因为中国旅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整个中国旅游文化史进行综观的基础上,在完成类型归纳与划分的基础上,每一种类型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成因都需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框架下得到可信阐释。这就决定了这种研究是一种总分式的总体框架。具体而言,就是在完成对中国旅游文化的宏观审视下,对中国旅游文化进行类型的归纳与划分,然后按类型分别从伦理学、文学、美学、休闲学等方面进行类型的内涵解析,并分析每一种旅游文化类型的类型特征和应用价值。
中国旅游文化类型研究的重点在于中国旅游文化类型的归纳和分析,这是研究的中心部分,必须予以重点研究,务必使旅游文化的类型归纳合理科学,并以典型个案进行文化内涵的分析。而难点则在于类型的确定必须建立在广泛占有旅游文化史料的基础之上,这不仅要求研究者具有较为宏观的旅游文化视野,还必须花较大精力去完成文献的检索与综合。
对中国旅游文化类型进行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在中国旅游文化史的宏观视角下,以旅游价值观为核心和标准,梳理中国历史上各种不同的旅游文化现象,深入挖掘、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旅游文化因素,并从中总结、归纳出不同的旅游文化类型,阐述不同旅游文化类型的内涵、特征,结合中国旅游的发展,提出中国旅游文化类型的应用策略。
在具体研究方法上,可采用跨学科综合研究、个案研究与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之所以采用跨学科综合研究,是因为旅游与文化两者都属于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本身就包含了多个学科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类型研究还需要从伦理学、美学、休闲学等学科角度对中国旅游文化进行研究,这注定了其研究将是跨学科的研究。之所以采用个案研究,是因为在进行中国旅游文化类型研究时,需要以典型个案为对象,进行文化内涵的分析与解剖,并从中提炼出不同旅游文化类型的内涵特征。而比较研究则是不同类型的旅游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是为了使不同的类型从文化特征上具备应有的区分度。
[1]徐日辉.中国旅游文化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2]马勇,余冬林,周霄.中国旅游文化史纲[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3]朱兰荣.朱子的旅游世界:朱熹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
[4]王子超.明清至近代中国旅游文化思想的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4.
Review of Research on Types of China’s Tourism Culture
CHEN Guolin
(Sichuan Tourism University, Chengdu 610100, Sichuan, Chin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values of research on China’s tourism culture types, and the contents, objectives, structure and paths of China’s culture research before establishing the value of research on China’s tourism culture types in terms of academics,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China; tourism culture; type; value
本文为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中国旅游文化的类型及应用价值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6ZS037。
陈国林(1967—),男,四川遂宁人,四川旅游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及旅游文化、旅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F592
A
2095-7211(2017)02-00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