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及建议
——基于南疆五地州的调查分析

2017-04-05 06:41:59田聪华张利召徐忠王晓伟
山西农业科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融合农业农村

田聪华,张利召,徐忠,王晓伟

(1.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9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新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及建议
——基于南疆五地州的调查分析

田聪华1,张利召1,徐忠2,王晓伟1

(1.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9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现阶段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增加农民收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通过对新疆南疆五地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情况开展实地调研,结果了解到南疆有种养加结合的循环农业型、产业化集聚型、嵌入式发展型、农业多功能拓展型、互联网+农业型、生态持续型等6种产业融合模式,这些模式对推进南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并提出新疆南疆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南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建议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理念。2015年12月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提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大力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充分利用农村资源资产资金,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并印发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并提出“积极探索和总结成功的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的明确要求。

在2016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方案的通知》,拟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新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指导意见的精神,选定昭苏县、呼图壁县、拜城县、和静县4个县列入全国试点范围,并积极参与了2016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六部委举办的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专题培训班等。2016年9月,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员会及经济研究院、农业科学院、林业厅、畜牧厅、水产局组成3个调研组,分别赴北疆、南疆、东疆进行调研,其中,南疆调研组通过调研、座谈和实地走访等方式,深入了解南疆五地州13个县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听取了相关部门和企业的意见、建议。

1 南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通过调研,本文归纳总结出现阶段南疆一二三产业融合主要有6种模式,这6种模式是结合南疆实际、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有效模式,对于南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其经验和做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1.1 种养加结合的循环农业融合型

该模式是以农业优势资源为基础,注重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发展种养加结合等生态农业。一般是以农产品加工业为起点开始的融合,主要依托已建成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原料基地,为农产品加工提供数量稳定、质量安全的原料保障,强化覆盖全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1],延伸产业链,培育自有品牌,建立销售网络,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形成农业内部紧密协作、循环发展的生产经营方式[2],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升级,推动农业产业化由生产加工导向转型为市场消费导向。

以南达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2004年创建于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木什乡,以“奶牛”为主题元素,以喀什特有的农耕文化为核心,发挥地处喀什市郊的区位优势。目前该公司已形成以畜牧产业、乳品产业、林果产业和设施农业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已建成287 hm2的良种奶牛养殖繁育基地、666 hm2有机林果种植示范基地、3 000 m3的沼气和有机肥项目,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引进了瑞士最先进的利乐灭菌和罐装设备,建成日处理100 t的奶粉生产线和日处理鲜奶200 t的液态奶生产线,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建成占地面积98.8 hm2的休闲农业观光区和72.26 hm2的特色农业展示区,构建了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公司为社会创造了就业岗位,培养了大批民族产业工人,现有企业固定用工200余人,其中的76%为当地少数民族人,年季节性和临时性用工超过1万人次;以“原生态、纯净、无污染”为目标,生产的高端乳制品和特色林果产品销往全国市场,拥有自主品牌“南达乳业”,为消费者提供生态、绿色、有机的优质产品和服务,已探索出一条把种养加紧密结合起来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和带动了喀什地区三农产业融合发展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此外,被调查的新疆昆仑尼雅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拜城县添旺家禽家畜生猪养殖合作社等也均属于这种模式。

1.2 产业化集聚融合型

该模式是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将农业种植养殖与加工、销售相结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优势、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产业带)为支撑,形成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空间叠合,逐步形成以若干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发展格局[1]。整个产业呈现高度分工、密切协作、网络链接、有机融合的农村社会经济空间。在该模式中,农业龙头企业起着重要的组织协调、技术指导和关键过程的掌控作用,承担了解市场需求动向、新产品研发、指导生产加工、建立销售网络、开展营销活动等重要职能[3]。该种融合模式集约化程度高、经济效益好、对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和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十分强劲。

以新疆鲁泰丰收有限责任公司为例。该公司于2003年6月成立,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丰收三场,是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原阿瓦提县丰收三场的改制,共同组建的一家集棉花种植、加工、商贸流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主要从事棉花育种、种植、皮棉及棉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棉纱的生产销售等。该公司已建成10 333 hm2的优质高产棉生产基地,3座现代化棉花加工厂、12.8万锭精梳棉纺生产线,具有年产皮棉2万t和高支纱5 000 t的能力。公司全面推进“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每年为农户垫付生产资料,选派农业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服务,从源头提升棉花内在品质。安置就业岗位630个,98%为当地农民,其中,纺纱工年收入4万元以上,增加了当地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有400套职工宿舍及超市、酒店等,解决了产业工人的工作、生活条件。公司延伸了棉花上下游产业链的同时,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稳定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增强了发展后劲,拓宽了就业渠道;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依托,全面提高了员工福利和生活质量。目前,丰收三场已形成了以新疆鲁泰丰收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以棉花全产业链发展为核心的产业化、城镇化集聚发展的良好局面。此外,被调查的英吉沙德源农林科技有限公司(色买提杏产业)也属于这种模式。

1.3嵌入式发展融合型

该模式是以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目的,引导各族群众互动交流、互相尊重,共同创业,共建共享美好社区,最终形成彼此紧密联结的利益共同体、情感共同体[4],着力实现促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提供就业平台,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岗位;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脱贫致富;实施防风固沙工程,引领生态文明;推动人口集聚,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等目标的“五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

以和田市团结新村为例。和田市为解决失地、少地、新毕业学生及困难群众的生活和就业,通过银行贷款、项目整合和援疆支持等方式,于2014年规划建设团结新村。该新村位于和田市吉亚乡北段沙漠腹地,距离市区35 km,前期规划面积3 333 hm2,现已完成投资4.3亿元,建成安居房533套、温室大棚1 150座、智能育苗温室1座、保鲜库15座、烘干房3座,饲草基地和养殖区333 hm2,特色林果基地1 333 hm2,新建防风林带200 km,1 150座蔬菜大棚等,并配套完善基础教育及公共服务设施等,现入住养殖企业6家。目前,该村533户居民按维吾尔族和汉族以1∶1比例入住安居房,实现了民汉互相交融;通过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养殖业及休闲农业,解决了失地、少地农民的生存发展问题;解决了1 000多人就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改善农民生存生活环境。该种融合方式在新农村建设、农村产业融合、生态农业发展、宜居新城镇化建设、防风治沙、异地搬迁扶贫等方面发挥了示范效应。此外,被调查的和田县和谐新村也属于该种模式。

1.4 农业多功能拓展融合型

该模式是通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开发等形式,挖掘农业的生活、生态功能,拓展农业的环保、教育、科技、文化等内涵,转型升级农业的生产功能和经济价值[1]。将区域文化渗透到社区及产业发展中,开发乡村旅游景点,进而培育特色化、个性化、品牌化、高端化的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体验和生态功能的产业体系。该模式将带动与农业多功能性相关的消费需求增长,增加农业发展的增值环节和空间[3]。

以新疆红旗坡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位于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其前身为红旗坡农场,是于2015年7月改制而来的,是一个以林果业为龙头,农、林、牧多业并举的大中型农业企业。公司区域面积23 333 hm2,总人口2.72万人,耕地面积16 666 hm2,苹果种植面积11 733 hm2。公司延伸产业链条,建立生产基地,并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将产业链条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观光、旅游的全过程。实行“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对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监控,确保产品质量。建设10 hm2果品冷链物流及果品深加工基地,延长产品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挖掘“冰糖心”苹果的文化内涵,积极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观光农家乐15家,年接待旅游人数1.2万人次,新增就业人数100多人,带动农民年均增收8 000元以上。培育农产品销售电商20余个,扩大了品牌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公司引领“阿克苏苹果”这一地域名牌走向国内、国际市场。

以新疆芳香庄园酒业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位于新疆和硕县,自主拥有酿酒葡萄种植园3 333 hm2,建立了20 000 t干红葡萄酒原酒车间、2 000 t干白葡萄原酒车间,日产2.4万瓶现代化全自动成品灌装车间一座,拥有可存放5 600桶橡木桶的地下酒窖一座。在和硕和伊犁共有2个芳香植物种植基地,有一座年产200 t的粗精油加工厂和5 000 m2自动化育苗工厂、产品检验中心等。公司是亚洲最大的芳香生态观光园区,拥有40多个品种的666 hm2芳香植物、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国家AAA旅游景区及新疆科普教育基地,年接待拓展、观光、沙漠探险等各类游客万余人。园区内还有芳香植物观光带、花卉培育大棚、芳香精油提炼厂、乳鸽养殖厂、百果园、宾馆区及农业观光大棚、蔬菜种植区、生态观光种植基地等。2011年,芳香庄园葡萄和葡萄酒通过了双有机认证。公司积极发展循环农业,以发展高端畜产品为切入点,将畜牧业生产和葡萄种植有机地结合起来,力争把葡萄园区打造成我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有机生态园。企业实行葡萄种植基地认领,让当地葡萄种植户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并吸纳当地农民为产业工人,保障其收入。公司的发展带动了当地乃至新疆的葡萄酒产业发展,拓展了农业的多功能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1.5 互联网+农业融合型

该模式依托现代互联网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和现代物流运输系统,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面对面沟通,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使农民获得流通环节中的增值收益,提升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增加涉农企业和农民收入[5]。该模式可以有效服务农业全产业链,使得农业生产更加精准和高效,发展潜力大,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新商业模式。

以阿图什富江果业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主要以采购、储存保鲜、运输、销售阿图什的地产特色水果木纳格葡萄为主,企业现有1座500 t的葡萄保鲜库,建成拥有经营摊位600多个,总面积3.26万m2的博格拉果蔬综合市场及年产150万个用于葡萄销售的塑料包装箱、160万条塑料编织袋的塑料制品加工厂。富江果业作为阿图什市当地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基地+果业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组织和扶持农民进行订单式生产经营,形成自己相对稳定的生产基地,并申报木纳格葡萄的原产地证明商标和原产地保护商标。企业通过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的产业化实施,以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经营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将农户的生产引向基地化、专业化,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企业通过互联网,依托5 000 t的保鲜库,建立电商平台,在阿里巴巴、京东、淘宝等电子销售平台上销售果品,销售网络定位为国际市场为主、国内市场为辅,并在现有销售渠道网络基础上加大对日本、韩国、台湾、东南亚市场的开拓。企业已形成产、供、销、保鲜、品牌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带动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此外,被调查的巴州和静县泓腾农牧生态科技开发公司(“泓腾”牌牛肉制品)、久川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金戈壁”牌红枣)均属于该种模式。

1.6 沙漠生态持续发展融合型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通过人的劳动使自然界更加适合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6]。该模式目的就是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打造宜人、宜居、宜业的社会生活环境,主要通过植树造林、绿化环境、水源地建设等措施,实现人与生态融合共生的良好局面。

以麦盖提县塔克拉玛干沙漠防风固沙生态林工程为例。麦盖提县三面环沙,是全国唯一嵌入沙漠的县,沙漠面积占全县的90%,距沙漠最近的地方只有7 km。麦盖提县防风固沙生态林工程总规划面积66 666 hm2,南北横跨50 km,东西纵深15 km,规划以南北走向为主线,分3期实施,每期5~8 a,规划实施20 000 hm2,计划20 a左右打造一条绿色屏障。目前,一期工程累计定植各类生态苗木12 167 hm2,1.065亿株,义务植树人数150万人次。工程实施后,2014年麦盖提县沙尘天气较2010年的106 d减少了66 d,降雨量较2010年的53.6 mm增加到56.0 mm,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工程采用先进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积极发展智慧农业,应用滴管技术,破解沙漠浇灌难题;应用无人机防控技术,降低病虫害防治难度,实现可持续建设与发展。工程计划发展沙产业、林下经济,实现更多的增值收益。工程每年雇用大量当地农民进行工程管护,对当地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实现了人与生态的和谐共生,为麦盖提县30多万刀郎人民创造了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幸福家园。此外,被调查的叶城县666 hm2防沙固沙生态林建设工程也属于该种模式。

2 推进南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推进南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结合农业供给侧改革,围绕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精准脱贫和农村繁荣目标,重点培育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主体,创新融合方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融合服务体系,着力构建具有南疆特色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7-8]。

2.1 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经营主体

着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土地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规范流转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加强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的信息服务提供,加大农民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支持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农业经营主体互相合作,实现利益共享[9-11]。

2.2 鼓励多类型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以农林牧结合、循环农业、嵌入式发展为导向,围绕优化种植养殖结构,创新种养技术模式,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延伸[12]。加大政策支持,培育农产品加工、旅游文化等专业特色小城镇建设。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促进信息、科技等元素融入农业,重点发展农村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庭院经济和郊区农业等新兴产业。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性,发展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13],推进农业产业深度融合。

2.3 建立多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

明确政府各部门、企业、合作社和农民等参与产业融合的各个主体的责任,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严格合同管理,构建稳定的产购销关系[14]。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到户、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户,通过“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获得更多的集体资产收益[15]。强化企业、各类协会社会责任,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农业领域,发展适合现代企业化经营管理的农业产业,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二三产业的利润,促进农民稳定增收[16]。

2.4 加大金融和政策扶持力度

拓宽投融资渠道,充分运用税收、补助、参股、贴息、担保等金融手段,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农业企业、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加大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健全政府融资担保体系,探索开展“政银保”模式的农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和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贷款业务,建立涉农信贷与保险合作的渠道[17]。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重点从税费、金融、土地流转、人才引进、水电等方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9,18],加快财政支农各项资金整合力度,安排产业融合专项资金,对具有发展潜力的农村一二三融合产业投入引导资金[19]。

[1]姜长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和着力点[J].中州学刊,2016(5):43-49.

[2]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和农经司课题组.推进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6(4):23-28.

[3]李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云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探析[J].云南农业,2016(4):11-13.

[4]王巧玲.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4):82-83.

[5]吴精精,赵邦宏.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6(7):48-50.

[6]包庆德,潘丽莉.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和谐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6-41.

[7]王兴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与政策研究[J].东岳论丛,2016(2):30-37.

[8]李国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破解“三农”难题的有效途径[J].中国合作经济,2016(1):32-36.

[9]师艳玲.广西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市场论坛,2016,4(5):22-24.

[10]李云新,戴紫芸,丁士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农户增收效应研究:基于对345个农户调查的PSM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37-44.

[11]游玉婷,王志刚,苏毅清.湖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现状、问题及对策[J].新疆农垦经济,2016(1):14-17.

[12]刘海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案例研究[J].经济纵横,2016(10):88-91.

[13]赵海.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村经营管理,2015(7):26-29.

[14]孙鸿雁.黑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与模式[J].经营与管理,2017(1):113-115.

[15]何恩齐.金融支持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以六盘水市为例[J].区域金融研究,2016(4):68-70.

[16]姜长云.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要拓宽视野[J].中国发展观察,2016(2):42-43,45.

[17]张乐柱,李海辉.“政银保”农业贷款模式绩效及制度创新解析:基于佛山三水的经验[J].广东农业科学,2014(16):215-219.

[18]张义博.农业现代化视野的产业融合互动及其路径找寻[J].改革,2015(2):98-107.

[19]戴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融合模式与实现路径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6):40-43.

声明

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部上述声明。

《山西农业科学》编辑部

Promote Rural Primary,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al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Model and Suggestions in Xinjiang—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Southern Xinjiang Five Area

TIANConghua1,ZHANGLizhao1,XUZhong2,WANGXiaowei1
(1.Institute of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Xinjiang Academy ofAgricultural Sciences,Urumqi 830091,China;2.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Urumqi 830002,China)

At this stage to promote rural primary,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al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is important measures to relieve the contradictions of resource constraints,increase farmers'income,and build a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system.This article investigated southern Xinjiang rural promote rural primary,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al convergence developmen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uthern Xinjiang had planting,breeding,processing industry combination ircular agriculture model,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model,embedded development model,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ulti-function model,the Internet+agriculture model,the ecological sustained model 6 kinds,which had positive reference function to promote rural primary,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al convergence in southern Xinjiang.This paper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 sugges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onvergence in southern Xinjiang.

southern Xinjiang;rural primary,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al convergence;model;suggestions

F321

:A

:1002-2481(2017)07-1169-05

10.3969/j.issn.1002-2481.2017.07.32

2017-02-2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策研究项目(2016020)

田聪华(1977-),女,甘肃武威人,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研究工作。王晓伟为通信作者。

猜你喜欢
融合农业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