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双一流建设为抓手,推进军民深度融合育人模式

2017-04-05 05:52周爱苹
数字通信世界 2017年11期
关键词:国防科技军民一流

周爱苹,陈 岩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876)

以双一流建设为抓手,推进军民深度融合育人模式

周爱苹,陈 岩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876)

本文通过对军民融合纳入高校“双一流”建设存在的障碍分析,发现体系分割、军民分离格局尚未完全打破、科技成果军民双向转化不畅等是影响高等教育与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的重要因素。并对高校如何借助双一流建设,推进军民深度融合育人新模式,分别从高校的“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产业与国防科技工业的融合等两方面提出建议。

双一流;军民融合;高校

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印发了《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强国梦,也是强军梦,必须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军民融合,有利于增强国家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我们必须立足世情、国情和军情的新形势,实现军民科技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形成军民科技自主创新的整理合力,发挥创新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双重驱动作用。

1 高校是推进军民融合的重要力量

高等教育是培养国家发展急需人才的摇篮,要更加注重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将军民融合纳入新型育人方式;军队的科技强军、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双向互动越来越紧密、融合度越来越深,军民技术间的壁垒和鸿沟逐渐消除,界限日益模糊,军民融合度也来越深,知识资源在更宽广的领域有了无限融合、资源共享的基础。因此高校“双一流”建设中,科技基础研究开发,着重对优势学科、优势产业投入加大;对军事人才的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任职培训让有优势的地方高等院校承担。这种模式下,军事人才的培养更加全面、更加精细,也更有助于融合地方情感,从而拓宽人才单一培养的效益。依托国民教育资源培养军事人才,一种让学科分工更加专业清晰、人才深度发展、走向深度分工的总体趋势。这是适应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前线新兴科技群体突破的大好机遇,亟需改变当前军民人才培养系统分离的格局,加快构建人才良性互动、科技创新体系协调发展、自主创新的整体合力,尽快在世界前沿科技领域制高点抢占先机。

(1)高校是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双一流”建设在推进军民融合建中必有大作为。高校已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研发的强大力量,在“双一流”高校教育发展建设中,培养适合军民领域适用的人才,转化科研成果,推进科技强国建设中大有作为。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中,大学具有独特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截至2015年,我国高校2560所,在校生3647万人,191万在校研究生中博士研究生28万。34年累计培养硕士超过700万人,博士生80余万,为国家创新体系输送了大批高水平人才,我国高校科研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专利增长17倍,国际学术影响力显著提高。新一轮的科技创新竞争,突出表现在各类创新人才在生物、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数字制造等领域如何取得重大突破。这些领域具有典型的军民两用、交互融合的前景,军民双方都极具重视对这些领域进行研究和投入。

(2)借鉴先进经验,世界主要强国重视推动国家高等教育与产业基础的军民融合。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强国率先实施军民一体的科技创新战略,积极研究摸索军民一体的发展路径,现已基本形成充满活力的国家科技研发转化体系,提高了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美国具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的人才培养模式,自2001年“9﹒11”事件后至今,美国研究型大学完全融入“军民一体化”系统。美国通过军队人事制度改革强化与研究型大学的关系。如每年有包括从三级军士到上校在内的50名美军官兵到微软、亚马逊、SpaceX等美国顶尖企业以及州和地方政府见习等,以此提高军队人才的创新力和人才结构。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新时期变革转型的关键环节,“双一流”建设要从传统的工程建设思路转变为制度和机制支持,使创新教育从最初的人才培养事件中找到服务社会的着陆点,催生后备军官训练团的军事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军事强大、民生实用乃至引领世界军工业发展奠定强大的科技创新基础。“双一流”建设,创新教育就是把大学研究成果运用市场思维与办法,把大学与产业及社会应用连接起来,以技术转移的模式,最终实现军民技术的双向转移转化,走向军民融合高级发展的新常态。

2 军民融合纳入“双一流”建设存在的障碍

“双一流”建设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全新模式,是以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与应用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我国国家经济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使得我国逐步迈入国防工业大国行列,国防科技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是由于整个体系尚不健全,目前很难对“双一流”与军队协同创新的各方参与者依法进行管理。

(1)体系分割,难以协调。在现行体制下,“双一流”建设科研成果与国防科技协同创新缺少统筹谋划,具有连接媒介作用的管理部门。目前“民参军”仍然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资质保密、承研资质、技术标准等各种壁垒,高等教育基础创新能力很难直接在军队领域充分发挥作用,仍然存在着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弊病,各创新主体在技术、人才、资源、信息等要素无法实现整合分享,同时投入分散、投入重复等问题较为突出。而多年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处理中,常常出现政府过多干预或者政府失灵的情况,市场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导向作用被限制,使得军民融合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得不到有效体现。

(2)科技成果军民双向转化不畅。近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军转民”工作,相继以军工产业为主体,创办多种类型的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创造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总的来看,目前我国国防科技成果“军转民”水平还较低,据统计,我国现阶段科技转化成果比例不足25%,而美国等发达国家转化率高达80%。科研成果成果没有及时向民用、军用转化。要更好的实现高校与军队的完美融合,“双一流”建设应彻底解决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激励作用不强问题。

(3)军民分离格局尚未完全打破。目前,我国军民融合主体合作、交互意识不强,缺少各种知识资源,如技术、人才、知识、信息等交流沟通,“双一流”建设不能深切结合国防现象普遍存在。军民融合对国防需求,对”双一流”建设、创新项目、研发进程、技术定型以及资金、资源、信息等缺乏交流沟通,使得分布在不同领域、行业和部门的创新主体“孤岛效应”,各自运行,自成体系。目前来看,由于企业主体壁垒和追求目标价值取向不同,企业在引进、吸收和应用创新技术时,院校和科研机构都无法参与,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生活行动时,企业也未能参与渠道,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国防科技协同创新的发展。

3 借助“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军民融合的对策

高校“双一流”建设,强调以“互联网+”为导向,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强调互联网与传统学科知识资源整合,将学科建设依托大数据技术、云技术、智能技术等高端平台,建立基于信任产生的有效关系并产生价值。增强科技领域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能力,立足于我国实际,放眼于世界科技强国和一流军队形势要求,充分认清新形势下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的复杂性,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紧密结合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加强战略规划、健全政策法规、构架融合平台、突破重点领域,确保人才培养、科研转化创新体系推进,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现富国强军统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健全高校创新科技与国防建设创新的宏观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国家层面建立高层统筹军民科技投入体制,推进高校科研与军地研发计划的宏观管理,推动科技创新部委级高层会商与协调,改变军民科技重复投资、效率低下和多重部门管理等问题。加强对高校与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战略决策和宏观调控。统筹协调高校与军队、高校科研与军工科研需求、资源配置与建设重点,统一审定军民科技投入计划。赋予国防部门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职能,制定相关规划计划,组织高校科研创新团队与军方科研力量协同开展国防关键技术攻关和武器装备体系建设。

(2)健全合作激励与技术转移机制。对能参与国防科技创新的高校给予更多的政策、制度上的支持,激励高校创新主体及其技术资源、基础研究积极投入到国防科研创新的生产活动中,对参与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过程及获得重大技术突破的部门和人员给以相应的鼓励,激励其继续开展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活动。支持军队科研单位主动联合高校科研团队,抓住“双一流”建设的契机,通过合作研究、原型研制、使具有军事应用潜力的新技术今早被识别和转化应用,加快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化进程,加速将新型前沿技术转化为现实的战斗力。

(3)构建支撑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的财政体系。“双一流”建设科技转化与国防创新体系完美融合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全局性,要不断总结科研创新的成果木事,进一步发挥重大科技计划和重大的示范作用。从政府采购,金融,财税方面加强政策支持。教育财政投入重点支撑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前沿技术中心技术中事关国家安全建设和经济发展重大的科技问题,遵循公正公平的原则,使参与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活动的各种主体,平等享受由财政投入、税收优惠和政府政策支持带来的便利,对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权和专利的创新科研主体予以重点扶持。

4 发挥高校产业与国防科技工业的融合,促进军民融合

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脊梁,它不仅仅是国防建设的范畴,也是经济建设的领域,是军民融合的天然载体和承担科研成果的重要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对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国防科技工业且还是承担起“支持国防军队建设、推动科技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三项职责。

(1)建立起产业对接机制。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建立合作框架,推动高校产业与军工单位分层次建立规划对接和产业合作机制。以北京理工大学设为例,北工大设立了青年教师学科交叉研究基金,不仅支持原创性研究,也助力把研究成果直接服务国防科技创新及军事背景应用。打通高校产业申报军工能力建设项目的渠道。积极推进设立国防科技工业与高校产业之间融合投资基金,指导相关创新主体设立专项基金,合理推进军民融合加速发展。

(2)打造专业区域创新高地。加强军工人才培养,围绕具有军工特色的高等院校,与大学所在省份开展共建,大力支持高校特色学科发展,建立一批军工特色的实验室。在核动力、空天技术、网络安全等领域,建立国防科技创新与高校创新重点实验室。发挥军工科研生产单位的需求牵引作用,打造一批“产、学、研、用”创新联盟。

(3)加强军工外联政策措施扶持。联合军方有关部门,在高校开展武器装备和科研生产学科,建立单位资质联合审查试点,简化准入程序,缩短行政审批周期,积极推进军品科研生产新单位评价试,加大市场机制运用,进一步激发活力。鼓励符合条件的高校各类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推动主权多元化,积极推动军品科研生产业务资金上市。

军民深度融合,要强化科技创新,打造龙头工程。具有国防特色的大学,其优势是长期面向国防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开展研究。以“双一流”为抓手,以优势国防特色学科为依托,深化与军队及国防工业部门在国防装备体系、高精尖装备、核心关键技术等方面的军民协同创新。这类大学还应主动拓展融合范围,丰富融合形式,设立技术转移中心,建立市场化的军民融合技术转移转化体系,在支持“民参军”的同时,也推动国防科技成果向民营企业、民用领域转化,站在军民融合的前线。

[1] 毕京京.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报告[M].北京:国防大学大学出版社,2016

[2] 李志民.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双一流”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2017(01)

[3] 郭永辉.基于制度视角的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02)

Promoting In-depth Military and Civilian Intergration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Zhou Aiping, Chen Y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UPT, Beijing, 100876)

10.3969/J.ISSN.1672-7274.2017.11.018

G64

1672-7274(2017)11-0056-03

周爱苹,女,1981年生,河北沧州人,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企业国际化,战略绩效与创新。

陈 岩,男,1971年生,山东曲阜人,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北京邮电大学国际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战略绩效与创新管理。

猜你喜欢
国防科技军民一流
美国国防科技集成创新初探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区域国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培育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聂荣臻与新中国国防科技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