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朝梁 (山东省阳谷县畜牧局 252300)
鸡球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赵朝梁 (山东省阳谷县畜牧局 252300)
鸡球虫病是现代集约化养禽业中最为常见、多发和危害极大的肠道寄生性原虫病,主要由艾美尔属的球虫所引起的,我国以柔嫩艾美尔球虫危害最严重。鸡球虫病主要危害3月龄以内的雏鸡,发病日龄多集中在15~50日龄,发病突然、传播迅速,病程7~10d。发病面积大,不同来源、批次和饲养地域的鸡群均有发生,发病率50%~70%,死亡率可达30%~80%。该病爆发对肉鸡影响最为严重,主要表现为大批发病、死亡,饲料利用率降低,生长发育缓慢等。鸡群一旦感染此病,生长受阻,久治难愈,是危害国内养鸡产业的重要疾病之一。
11日龄以内的雏鸡很少感染球虫病,因其具有母源免疫力的保护。15~45日龄的雏鸡极易发生急性球虫病,之后随着日龄的增长,通过日龄免疫,对球虫的易感性有所下降。如果从雏鸡发育到成年鸡一直没有感染过球虫病,使其缺乏免疫该病的能力,也非常容易发病。鸡球虫病主要发生在温暖多雨的春季和夏季,秋季较少发生,冬季更少。蛋鸡发病的季节性比肉用仔鸡明显。
鸡球虫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1)养殖场内存在隐性带虫或是饲养环境中存在卵囊污染,健康鸡通过摄入有活力的孢子化卵囊而被感染;(2)球虫卵囊对恶劣环境和消毒剂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卵囊在土壤中可存活4~9个月,温暖潮湿的地区有利于卵囊的发育,所以本病多在温暖潮湿的季节流行,其中温暖、潮湿或通风不良的鸡舍最易发病;(3)饲养管理条件不善以及营养物质的缺乏也能促使本病的发生;(4)被粪便污染过的饲料、饮水、封或器具等都有卵囊的存在,其他动物尘埃和管理人员都可成为球虫的机械传播者。
3.1 急性盲肠球虫病 多发生于15~45日龄的雏鸡,感染后雏鸡突然排泄大量的鲜血便,且明显贫血。多数在便后1~2d死亡。如果不发生死亡,尚存活的雏鸡,如管理良好即转向康复。
3.2 急性小肠球虫病 染病后突然排出大量的黏稠血便,严重感染病例在发病后1~2d死亡。临床症状与急性盲肠球虫病相同,病初呈现一般症状,后期出于自体中毒而呈现共济失调、两翅下垂、麻痹、痉挛等神经症状。
3.3 慢性球虫病 主要症状是刚开始排水样便,有时稀便中混有未消化的饲料,后期粪便呈细长条,有黏性,一般情况下无血便。
氨丙啉可通过混入饲料或饮水中给药,预防球虫病时,每千克饲料混入100~125mg药物,连续使用7d,之后用药量减为一半,再连续使用14d。治疗该病时,每千克饲料添加500mg药物,连需用药7d,之后用药量减为一半,再连续用药10d。在使用氨丙啉期间,为防止降低药效,要控制每千克饲料中含有的维生素B1少于10mg。氯苯胍是广谱抗球虫药之一,如果使用其他球虫药无效时,可以改用本药。预防每千克饲料的用药量为30~33mg。治疗时,每千克饲料的用药量为30~50mg,连续使用3~7d。磺胺二甲嘧啶治疗该病时,每千克饲料的用药量为1~2g,或每千克饮水中加入500~600mg药物,连续使用5~6d,或者先连续用药3d,停药2d后再连续使用3d。预防时,每千克饲料的用药量为125~250mg,连续使用6d;泰灭净,按0.1%浓度混入饲料中,连续使用5d。青霉素按每千克体重的用药量为2~3万U,配合维生素K3 0.2mg,混合后肌肉注射,1次/d,连续用3d。
5.1 加强饲养管理 (1)定期消毒:在鸡的养殖过程中,消毒是预防鸡球虫病的有效措施。用0.5%的正碘双杀溶液喷洒饲养环境、活动场所、饲养工具和粪便,以杀灭球虫卵囊。(2)改善环境:保持适宜的饲养温度、湿度和饲养密度,让鸡群有一个充足的活动空间;饲养人员和饲养管理用具必须固定;大小鸡只分群饲养,及时调整饲养密度,鸡舍注意通风;每天清除粪便、更换潮湿垫料,保持鸡舍的干燥卫生。(3)加强营养:饲喂新鲜饲料,添加VA和VK等微量元素以增强机体免疫力。(4)由于麸皮和碳酸钙中有促进球虫发育的物质,因此在球虫病爆发时应限制其在日粮中的含量。
5.2 疫苗防治 抗球虫疫苗相比药物预防具有避免产生耐药虫株的优点,是预防球虫较为有效的方法。一般对肉鸡进行两次免疫接种,3~5日龄首免,8~10日龄二免。在疫苗免疫后两周内,禁用有抗球虫活性的药物,并在免疫后10d内不换垫料。因为接种球虫疫苗后,鸡需要重复感染才能产生免疫力。即鸡吃进的球虫疫苗在体内经过繁殖后,将球虫卵囊排出体外,然后让鸡再吃进去,在体内再繁殖,鸡才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如果换了垫料就减少了二次感染的机会,会影响免疫效果。球虫疫苗的免疫反应有时比较严重,在用后11~14d会出现明显血便,可以通过使用抑制球虫繁殖的药物投喂1~2d来控制免疫反应。
S858.31
B
1007-1733(2017)08-0030-01
2017–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