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萍 庄锦国 袁 斌
(四川省凉山州蚕种场,四川 德昌 615512)
浅谈抓好原蚕管理提质增效的措施
杨建萍 庄锦国 袁 斌
(四川省凉山州蚕种场,四川 德昌 615512)
就目前桑蚕一代杂交种的生产形式而言,90%以上的蚕种场都是采用在原蚕区繁育原蚕,收购种茧回场制造蚕种的形式。因此,如何抓好原蚕区的生产管理,提高种茧质量和公斤茧制种量便成为了种场的工作重心。在此结合我场的经验谈几点体会,供同行参考。
1.1 养蚕劳动力紧缺,技术措施贯彻落实困难
栽桑养蚕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原蚕种茧繁育中因原种纯合度的原因,抗逆性和抗病性都比杂交种差,饲育管理需要更加精细,因此需要更多的劳动力。然而实际生产中却凸显出劳动力紧缺的问题,造成劳动力紧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在家务农和养蚕的基本是留守老人或妇女儿童。这些人面对原蚕生产,不仅精力不够,接受新技术技能的能力也有限。二是由于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栽桑养蚕已不再是单一的家庭经济支柱产业,养蚕生产时常与其他经济产业或大田作物争夺劳动力,养蚕不能达到精细化。粗放饲养,技术措施不能有效贯彻落实,导致生产水平低下,种茧质量低劣,严重影响了种茧的公斤茧制种成绩。
1.2 养蚕基础设施设备滞后
由于受农村多种经营模式的影响,蚕农对栽桑养蚕的重视程度不够,不愿花费资金投入到栽桑养蚕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上。生产中常出现蚕房与饲育量不配套,密饲育、蚕房设施简陋;既没有升降温设备或对流窗,也没有专用贮桑调桑室,更没有专用的蚕用消毒器件和蚕沙处理池等养蚕所需的基础设施。
1.3 桑园管理力度不够,桑叶质量不高
蚕农长期形成一种重蚕轻桑的思想,一方面缺乏对桑园的系统管护措施,桑园病虫危害严重,桑叶产质量差;甚至因病虫危害污染桑叶而交叉感染蚕儿,造成养蚕生产失败。另一方面缺乏科学合理的配方施肥方法,片面追求产量,过量施入化学肥料,缺乏有机肥或施入肥料中的氮、磷、钾比例不能满足原蚕的营养需求,饲养过程中蚕病暴发,造成种茧质量差,后期死蛹、死蛾增多,影响制种成绩。
1.4 饲育习惯不科学,养蚕环境控制不严
蚕农缺乏保护环境和防控疫病传播的意识,对蚕沙、病死蚕、养蚕废弃物等的处理存在随意性。蚕沙随处堆放或不经腐熟便施用到桑园或农田,病死蚕不经消毒处理就乱丢乱扔或用来喂家禽,甚至丢弃于蚕沙表面裸露于环境中。长此以往,养蚕环境遭受破坏,病原污染严重,蚕病暴发,养蚕生产屡遭失败,严重挫伤蚕农的饲养积极性。
2.1 建立稳定且相对封闭的原蚕基地
种场要根据自身生产发展的需要,选择生态条件良好,有一定土地资源,能够成规模发展,且养蚕基础较好,蚕农饲养积极性高,环境又未遭疫病侵害的区域,建立相对稳定的原蚕生产区。原蚕区域内种茧饲养季别只能饲养原蚕,杜绝种茧、丝茧混养;丝茧饲养季别饲养的杂交种必须是种场统一提供的全检无毒蚕种,禁止带毒蚕种或无生产许可证、无产品批号、无防伪标识的蚕种进入种茧饲育基地。
2.2 加大对原蚕区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
种场要通过自筹或争取相关项目资金的形式,加大对原蚕基地基础设施设备以及桑园管理的资金投入力度。引导蚕农使用省力化蚕台、撒灰机、伐条机、旋耕机、自动采茧器等新型机具,解决劳动力紧缺和养蚕设施设备简陋的问题,改善原蚕区的基础条件,为提高原蚕种茧质量奠定基础。
2.3 建立完善原蚕区的消毒防病卫生制度
2.3.1 做细蚕前消毒工作,保证养蚕环境洁净。每次养蚕前的消毒工作必须做到全面、彻底、不留死角。除了要对蚕室、蚕具进行消洗外,还必须重视周围环境、蔟具、蚕沙堆放地以及道路等处的消毒工作,彻底杀灭病原,防止污染。
2.3.2 贯彻落实好蚕期中的消毒防病卫生制度。做好蚕前消毒工作,为预防蚕病奠定了基础,但要确保蚕茧产质量的提高,还必须加强蚕期中消毒防病卫生制度的贯彻落实,减少饲养员、桑叶、野外昆虫之间对蚕儿造成交叉感染的机率。严格按技术要求做好桑叶采、运、贮工作,合理给桑,及时进行蚕体、蚕座消毒,严格提青分批等,保证蚕儿健康发育。
2.3.3 及时落实蚕后的回山消毒工作,防止病原扩散。每季养蚕结束后,病死蚕、烂茧、蚕粪等遗留在蚕室、蚕具、蔟具及各种废弃物上。这些病死蚕、烂茧、蚕粪中带有许多病原,此时病原新鲜且未扩散。因此及时进行蚕后的回山消毒工作,将病原集中杀灭,对下一季养蚕十分有利。
2.3.4 规范处理蚕沙,防止环境污染。在原蚕区域内,无论种茧育还是丝茧育,都要要求蚕农养成良好的蚕沙处理习惯,将蚕沙倒入专用蚕沙池或集中堆放腐熟。禁止蚕农将新鲜蚕沙乱堆乱放或当作肥料直接施入农田和桑园。
2.4 引导蚕农科学管护桑园,提高桑园产量和质量
2.4.1 及时有效杀灭桑园害虫,防止交叉感染。许多桑园害虫感染疾病或害虫本身携带的病毒、孢子、粪便、尸体等污染桑叶后很容易引起蚕儿发病。因此种场必须重视原蚕区桑园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工作,充分利用蚕闲或两季蚕期的间隔时间,结合施用农药的残毒期,在保证蚕座安全的基础上通过喷施农药或人工捕杀、灯光诱杀、食诱捕杀等方式杀灭桑园害虫,保证桑园不遭受病虫危害。
2.4.2 合理施肥,保证桑叶产质量。指导蚕农冬春季节多施农家肥等有机肥,夏秋季节施用化学肥料等速效肥。施用化学肥料时防止偏施氮肥造成桑叶柔嫩,降低桑树抗病抗逆力,影响蚕体质。要注重配方施肥(按氮∶磷∶钾比例为5∶3∶4)的技术指导,保证施用的肥料桑叶吸收后能充分满足蚕儿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需求,强健蚕体质,增加单蛾造卵粒数。
2.4.3 逐年做好桑园的冬季清园工作。首先是在晚秋蚕结束后,及时用残毒期1~2个月的农药进行封园治虫。其次是充分利用11-12月份农闲时期组织蚕农铲除桑园内及周围的杂草,与园内的各种枯枝烂叶及剪伐下的桑枝和枯桩一起收集于安全地带集中焚烧,杀灭藏于其中的害虫,有效降低桑园害虫的虫口基数。
2.5 改善原蚕区域内的蔬菜种植结构,严防菜粉蝶携带微孢子危害种茧生产
要力争原蚕区乡镇党委政府、村社领导和广大蚕农的支持和配合,调整区域内的蔬菜种植结构。禁止种植以莲花白为主的甘蓝科作物,少种或不种油菜、萝卜等作物,降低菜粉蝶类昆虫的虫口密度。
2.6 加强饲育技术指导,增强蚕儿体质
2.6.1 提高小蚕共育质量。原蚕区饲养种茧必须实现100%共育,从蚕种进入共育室开始,按照技术要求认真做好补催青工作,保证单张原种的收蚁量;感光后适时收蚁,严防蚁体散失或饥饿;共育过程中严格按品种特性做好温湿度保护,每天定时开放门窗换气,早晚给桑前坚持进行蚕体蚕座消毒;严格选采适龄适熟叶,勤扩蚕座,保证蚁体强健。
2.6.2 精养细喂大蚕,保证蚕体质强健。大蚕饲养过程中除了贯彻好蚕体蚕座消毒防病卫生制度外,还要注重桑叶贮存过程中的保鲜及各种不良叶的选择淘汰,禁止水叶贮存滋生病原。每次给桑不仅给桑量要足,而且还要注重边角,达到良桑饱食;同时还要注重稀放稀喂和勤除蚕沙技术的贯彻,保持蚕座清洁、干燥、卫生。
2.7 重视上蔟技术管理和种茧保护工作
上蔟采茧是原蚕种茧生产的最后环节,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后期的虫蛹生命力。因此一定要做到适时上蔟,保证熟蚕上蔟,防止过老过生上蔟影响结茧率。保持蔟中通风、暗光,严防震动或强风直吹;种茧期对交品种调节温差在73~77℉范围内,严防忽高忽低温度保护。
总之,种场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唯有提高原蚕种茧质量,提高公斤茧制种成绩,节支降耗增效。因此抓好原蚕区的管理是关键,对原蚕区的管理要具有前瞻性,“立足于当前,放眼于未来”——花大力气解决好原蚕区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才能提高生产水平,增加蚕农收入,也才能增强蚕农的生产积极性,实现种场和蚕农互惠互利的双赢目标!
杨建萍(1975-)女,大专,农艺师,从事蚕种生产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