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范越
中职课程中加入了礼仪修养、道德法律与经济常识等拓展课程,这几门课程统称为“德育课”,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消除自卑感,让学生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德育课结合社会现实,与热点有密切关系,而且施教对象是一批正值生理、心理上还未成熟又思想活跃的职业学校学生,这使得这门课很“难教”,而一味灌输式的说教又使得一些学生认为德育课空洞、难学。怎样提高教学艺术,使德育课“活”起来,真正让学生爱学、学有所得,这是德育老师必须探讨的问题。对在教学实践中怎样上好德育课,笔者有以下体会。
一、抓住高效课堂核心,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德育课是理论课,但不能是说教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觉得这门课有意思,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这一点在道德法律与经济常识学习中尤为突出。法律与常识的许多知识十分抽象,学生又是首次接触。如果教师简单地讲解概念,让学生死背,学生兴趣不大,学习效果不佳;但若寓抽象于形象之中,则会事半功倍。
比如讲经济常识中“需求、供给、均衡价格”这一知识点时,课本上讲“均衡的最一般意义指,经济体系中一个特定的经济单位或经济变量在一系列经济力量的相互制约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并保持不变的状态”。学生对此一脸茫然,不甚理解。笔者便讲了一个均衡的供求关系的故事。在一片河谷生活着两头奶牛和60只猴子,它们全凭自发性生活:猴子拔草给奶牛吃,奶牛产奶给猴子喝,两相满足。据长期统计数据显示:每头奶牛每天吃200斤草,产100斤奶,两头奶牛每天吃400斤草,总产200斤奶;60只猴子每天总共喝200斤奶,拔400斤草。刚好实现自发的供需平衡,双方都没有过剩产品。
学生们听得很兴奋,边笑边讨论,大体理解了均衡的概念,“均衡是一种稳定、平衡和不变的状态”,这样看课本内容就好懂了。经济学上讲的“需求”“供给”“均衡价格”皆存在于各自的具体形态中,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关系。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了,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高效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讲解要精练,因此应注意运用语言的艺术性。生动、幽默的语言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愉悦中接受知识、陶冶情操。
二、利用时事热点,提高知识的应用性
德育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不论是经济常识、哲学常识还是法律常识,许多课本内容都与当前社会现实密切相连。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結合时事热点,提高课本知识的应用性。如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美国次贷危机,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报纸电台有报道,学生对此不甚了解。笔者便在经济常识复习中结合相关内容分析这一热点,使学生了解到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任何一个国家必须加强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防范金融危机,学生便对课本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三、结合学生实际,强化教学的思想性
德育课更重要的是品德教育。现在学生接受信息面广,思想活跃,但辨别能力差,又多感情用事,看问题易片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联系学生思想实际,释疑解惑,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强化教学的思想性。如在人生观部分教学中,对于人的本性、人生价值等问题,学生思想上有很多困惑,笔者便针对具体情况,撷取一些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在根本问题上形成正确的观念。
有一堂课笔者选择了《拯救大兵瑞恩》的故事,在学生就“是否值得”进行热烈讨论之后,笔者总结说,人的本性并不是自私的,舍身救人就是人类美德的体现;以八个人生命换取一个人的生命是否“值得”,不能只从物质、现实的角度去认识。从本质上讲,生命的价值是同等的,那些认为这样做“不值得”的人,即使是在求救对象与自己“一比一”的情况下也同样不会去救人。听到笔者这样讲,许多学生频频点头。
总之,作为一门智育与品德相统一的课程,德育课的具体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提倡大国工匠精神的如今,教师要搞活教学,在实践中积累认识,真正让德育课教学活起来,真正让学生爱学,需要做的还很多。
(作者单位:莱芜技师学院)